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问题范文

论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问题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问题

摘要:大众传媒已然是现代教育的先驱者,面对大众传媒时代的影响,高职如何实现文学教育,并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初衷。为求改善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

高职是面向社会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高职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在文学教育上,高职使用了更多的教育思想及思维。在传媒时代的影响下,高职也面临着一些无法避免的文学教育问题。

一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述文学教育有效性标准,反思教育见习和实习中观察的文学教育,发现文学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文学教育目标设定没有紧扣课标文学教育目标是整堂课组织的核心,一切的文学教育手段和拓展内容的选择都要紧扣文学教育目标。此外,文学教育目标也是教师评价本堂课的主要依据。文学教育目标的确立,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文学教育观念,反映了该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课标的认识程度。因此,文学教育目标的确立尤为重要[1]。一个失当的文学教育目标会把整堂课搅得一团糟,就更谈不上什么文学教育有效性了。因此文学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该紧扣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做到目标设定的多元化,具体化,易于执行,能够转化为教师的文学教育行为。

(二)文学教育内容安排太随意根据文学教育目标要选定文学教育内容,然后对文学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然后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的掌握知识,以达到文学教育目标。在目前的情势下,教师的文学教育内容就是指教科书,但是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材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教材”到现在的“用教材教”,由原来的“唯一课程资源”到现在的“重要课程资源”,文学教育内容已经不局限于教材了。实习的学校推崇的课型叫做“1+1”课堂,也就是1篇教材上的文章文学教育加上1篇课外的文章文学教育。那么这一篇课外的文章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选择的这一篇课外的文章要跟文学教育目标挂钩又要贴合学生生活,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特点等等。总而言之,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目标来安排组织合适的学习经验。

(三)教师评价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性根据皮革马力翁效应,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也表现在课堂上和课后[2]。课堂上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以及整个文学教育的走向。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愚公移山》这堂课时,小李提出了否定的想法,他认为愚公移山的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容易造成山体滑坡。该教师对小李的想法进行了鼓励,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接着他评价小李“敢于思考”。该教师的做法显然是因为评价不当将整堂课演变成了一堂自然科学课,偏离了方向。虽然说对于学生的表现应该践行赏识教育,多表扬,多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但是老师也要把握住课堂的重点和方向。由此看来,教师的评价对于整堂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课后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也容易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带入事件中,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品德就是好的,在事件中就是无过错方,同时也对他们格外的温柔照顾。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容易受到教师的不公正评价,从而挫伤学习积极性。另外,对于学生课堂以外的表现的评价应该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四)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文学教育目标未达成除了本身文学教育目标的设定有问题以外,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学的关注程度也影响着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有的教师过分的关注自己的教案设计,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一定要把内容完成的赶进度来上课,并没有真正的关心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高职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可能太长,所以一堂课的重难点一定要突出,不然学生很可能就错失了重要的知识点。另外,仅仅把知识点教完叫做保量,学生学会了多少才是保质。有些老师经常会陷入一种疑惑中“这个知识点我明明重点讲过了的,为什么做练习反馈来的结果这么糟?”这就是学生并没有学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究要求课堂上老师仅仅作为一个引路人、合作者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相的讨论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形成对知识更深的印象,这也是同伴教育的重要思想,来自同龄人的影响有时候远远大于老师的说教。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时间的分配上。根据我们对南京市多所高职和众多教师的课堂观察发现,在课堂上教师面向学生的讲课用时保持在10分钟以内效果最好,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另外,学生主体还决定了课后作业的布置,课程的进度等等。只有学生真正的学会才能算是这个知识点的完成。根据“掌握性学习理论”来看,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适当的文学教育,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任何学习目标。这就还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和复习来保证学生不断巩固知识点。

(五)师生课堂上的情绪体验不佳这是一种来自外部的不稳定的学习动机。学生不愿学习表现在课堂上的懒散无趣。课堂上始终保持不在线的状态,不参与教师的任何活动环节,不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这既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也让教师很是受挫,严重影响了文学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不愿学习的道理一样的,教师也有不愿教的情况。课堂上教师没有激情,和学生的互动少之又少,语气语调平淡没有感染力,不停地堆砌知识点,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课后也不再斟酌自己的教案,不去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发展动态。这种现象多出现在老教师身上。很多资深教师凭借自己多年的文学教育经验,一直在吃老本,不能跟上时代脚步,文学教育内容陈旧,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不愿学习,影响课堂的有效性。此外,所谓“文学教育”应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课堂上师生没有情感的交融也会直接影响文学教育的有效性。

二提高大众传媒时代高职文学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文学教育目标设计要紧扣课标,力求多元化、个体化、表述行为化研读课程标准属于在大的层面上把握文学教育目标,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具体文学教育目标,我认为主要问题在目标的设定首先要多元化。多元化的意义即在设计文学教育目标时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周全,把多种因素融会贯通地考虑。多元化又通常和个体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考虑全面就是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例如,同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目标[3]。就算是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活动能力、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学习同一个内容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要设立多元文学教育目标,力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来水平上再上一个台阶。再者,对同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同内容时目标设定也要多元化。因此,在设计文学教育目标时,我们不仅要扬长避短,还需要扬长补短,力求能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也能张扬每个人的个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就强调智能的多元化。他的看法是,无论是任何教育背景的人在解决问题时都要用到多种智能。最后就算是同一学习主题下,同一个学生的目标也是要多元化的。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教师在制定文学教育目标时必须注意两种水平,即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水平。

(二)践行赏识教育理念,课堂评价多元化有效的文学教育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学生始终有热情参与课堂。所谓“有效”,就是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使教师的话正好说到学生心坎上从而使受表扬的学生更有自信,而其他学生会受到感染而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比方说之前一直不愿举手的一个比较胆小的女同学主动举手回答了问题之后教师表扬她:“你今天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老师还想再听一遍可以吗?”那么这个女生一定很激动,以后也会越来越自信的。这样的表扬才真正起到了激励与促进的作用[4]。“适度”就是不要为了夸奖而盲目夸大学生的特点,那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属于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角度的多样化。评价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好奇心等等,以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这样一来,评价学生就不仅仅是靠测验成绩,还包括了对学生影响更加深远的态度、认知的考察,这在高职阶段尤其重要。2.多元化标准进行评价,让课堂变成“伯乐”。在文学教育中,教师是要通过评价强调重要的知识点,修正易错的知识点,养成某个学习习惯,树立某种认知,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利用课堂学习。教师的微笑、点头、赞许的眼神等等形式都是很有感染力的[5]。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教育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变成一个引导者、合作者,通过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能够蹲下来与学生一起去探索,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他们未知的信息,鼓励并信任学生。所以就是要给学生权利,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6]。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然后在文学教育中再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紧扣学以致用,学生有话说,学的知识生活化他们会更喜欢,课堂效率就会提高。

三结语

“文学教育的有效性”是目前大众传媒时代下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领域。关于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一堂有良好文学教育效果的课笔者还是认为应该从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只有在课堂上圆满完成教师的文学教育目标意外,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发展,且对于课堂上的双方都有着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一堂课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堂有效果的课。我相信,只要我们对照着一堂有效果的课的标准来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我们的文学教育总会开拓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高健.关于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的实践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7):276-277.

[2] 王丽.高校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6-38.

[3] 傅书华,雷达,张志忠,赵勇,张勇耀.当下的公众阅读与文学教育[J].名作欣赏,2017(22):14-21.

[4] 孙景鹏.从《我的文学情缘》反观当下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J].丽水学院学报,2017,39(04):72-77.

[5] 胡向玲.大学课外文学教育探研——以安徽财经大学“龙湖文学奖”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3):112-114+117.

[6] 冯傅祎.“管中窥豹”:浅谈高校古代文学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4):171-172.

作者:黎亮 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