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文学教育的路径与关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文学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懂点文学,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力,是现代作家的共识。胡适在其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之“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叶圣陶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中,把“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确立为国文教学三大目标之一。[5]65朱自清指出:“国文科是语文教学,目的在培养和增进了解、欣赏与表现的能力”,而“文艺是主要的教材”。[1]73老舍认为:“从学校教育上说,青年们血气方刚,正需要文艺作品来感动感化。”[6]408沈从文根据中学教学实际的需要,建议大学要开设中国现代文学课,“作为每个预备作中学教员朋友的必修课”,[7]以提高未来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现代作家深知“中学生多数喜欢在课外看文艺作品”,[8]对于其中的原因,朱自清有深入的分析:“因为他们要接触,并在精神上参加,广大的人生———人生的苦乐。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到自己生活圈子的狭小,阅读文艺是扩大这个圈子的一条路。而在学时期大概可以不必自谋衣食,他们也有闲暇去阅读和爱好文艺。”[1]472可见,中小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既有他们精神上的内在要求,又有他们在求学期间衣食无忧,有空闲时间做保证的外部条件。因此,加强学校的文学教育,是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的。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学教育的氛围,以满足他们精神的需要,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欣赏能力。
文学教育的基本策略
在开展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呢?现代作家认为文学教育是以语言感知为重心,以审美为主要目的,学生的内心感受是极其重要的,因此要坚持主体性阅读,坚持综合感受。
(一)坚持主体性阅读
文学属于艺术范畴,而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在于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学生的自主阅读是文学教育的基础。叶圣陶说:“要有真切的印象,还得自己去阅读作品。”[9]269老舍认为:“‘论’文艺不如‘读’文艺”,要克服“光论而不读的毛病。”[10]可见,唯有学生主动地、自由地阅读原著,才能获得对文学作品的真切印象和独特的内心感受。那么,该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地阅读文学作品呢?
1.寻找“文学的情人”,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欲培养青少年学生阅读兴趣,所推荐的作品必须适合他们的阅读口味。朱自清说:“先介绍合适的作品给他们阅读。不妨先介绍那些包含着有趣味的故事的,也不妨先让他们消遣地读着,慢慢再认真起来。”[1]474林语堂认为读书不仅仅是读者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涉及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对读者来说,找到一个与自己气质相近的作者,犹如“找到文学上之情人”,[11]这样容易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并为之入迷,从而成为自己师法的对象,渐渐地进入文学的神圣殿堂。叶圣陶对文学的喜好,就是在十二三岁的时侯,无意中翻看到《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特别觉得新鲜有味”,在一遍遍的“讽诵”中培养起来的。[12]
2.“求懂是基本的功夫”,要求不能过高过深
阅读文学作品,重在读懂,重在欣赏,不能急于求成,要求不能过高过深。茅盾说:“读文学作品,一是求懂,懂的不含糊,懂的透彻;二是求欣赏。”“求懂是基本的功夫。”[13]555读懂是欣赏的基础,欣赏是分析的前提。赵树理认为,“在阅读作品时,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过高过深,而要顺其自然读下去,看一遍、两遍、三遍……越看越体会得细微,才能进行分析。如果一开始就把‘看出主题思想、取得写作方法’的目的放进去,结果会什么也得不到。”[14]1897缺少细细品味、欣赏基础的分析,往往显得空洞而无效,会影响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感悟。
3.“取多用宏”,方能得心应手
多阅读、多欣赏、多积累,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格外重要。赵树理说:“读的多,体会的深,取多用宏,就能得心应手,变化无穷。”[14]1898曹禺强调,读书如吃饭,不能“偏食”,要注意全面营养,“专吃一种食物,是成长不好的。”[15]林语堂提出要读各种风格的作品,“读过这许多的作品后,他便有了一个相当的经验基础,而即能辨识何者是温文者,何者是醇熟,何者是力量,何者是雄壮,何者是光彩,何者是辛辣,何者是细腻,何者是风韵。在他尝过这许多种滋味之后,他不必藉指南的帮助,也能知道何者是优美的文学了。”[16]
4.读完后“应当自己反问”,求得阅读的实效
自主性的阅读,不只是泛泛而读,它还要求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以深化阅读的最初感知,提高文学欣赏力。茅盾说:“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应当自己反问:这本书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它和其他名著比较起来,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主题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应该有个具体的明白的回答。”否则,只是囫囵吞枣地读,“虽然读得多,还是白读,你虽然自以为在那里学习,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17]549-550只有阅读得细,思考得深,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见解,获得人生的滋养,内化为欣赏文学的能力。
(二)坚持综合感受
综合地感受,是文学教育必然的方法选择。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独特而深刻体验的产物,我们只有调动起全部感官,从自己的生命感受、生活积累与社会体验出发,对它进行“二度体验”,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意蕴。叶圣陶指出:“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得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18]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本质上就是一种感受,阅读、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作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客体与阅读者主体的内心感受相互碰撞、交融的过程。这就要求文学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有目的的、长期的训练,使他们的文学触觉变得更加灵敏。朱自清说:“感觉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像所引起的感觉,也还多少有这种情形,……至于意义的欣赏,得靠综合诸感觉的想象力,这个得有长期的教养才成。”[19]学生对文学的感受细腻了、体验丰富了,才能欣赏出内容来。那么,在文学教育活动中,怎样更好地进行综合性感受的训练呢?
1.“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要有丰富的情感投入
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其本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以及文本的创作者进行的精神“对话”,是心灵的碰撞与交流,要有丰富的情感投入。“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20]因此,感情具有直达人心的伟大力量,一旦师生在共同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找到了情感的交汇点、撞击点,就会使课堂成为情感的共振场,达到精神的愉悦与生命的升华,达到文学教学的理想境界。
2.文学教学,“该偏重在涵泳和体味方面”
为了使课堂成为真正的情感共振场,师生双方都得对文学作品进行一番沉潜涵泳、细细体味。叶圣陶反复强调,“对于‘文学名著’,似乎该偏重在涵泳和体味方面(通解文意当然是先决条件)”[21],而涵泳、体味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反应,也是一种意义生成活动。“所谓体会,得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5]69因此,在文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意义世界中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获得对作品的意义认识。
3.要“驱遣我们的想象”,丰富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具有生动的形象性,但没有想象就没有欣赏。徐志摩认为,“读书时应用想象力”。[2]266叶圣陶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这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9]265在欣赏过程中,想象渗入知觉,引起人的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自由运动,可以丰富审美经验,并激活理解力,使审美经验由非确定性向确定性靠近,从而陶冶身心,获得教益。
4.阅读文学作品,“要用生活经验去对付”
文学本身能够拓展、丰富读者的人生经验,而文学欣赏又需借助读者的生活经验。叶圣陶说,阅读如古典这样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学作品,是“要用生活经验去对付的,生活经验愈丰富,愈能够咀嚼其中的意味”。[22]鲁迅认为文学欣赏的效力如何,除了读者个人的体验之外,还与他的社会体验有关。“文学有普遍性,但有界限;也有较为永久的,但因读者的社会体验而生变化。北极的遏斯吉摩人,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人,也将不能懂得”。[23]因此,在文学教育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而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从而获得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感受,练就一双“文学的眼睛”。
文学教育的几个关系
现代作家认为,文学教育还必须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欣赏能力与文学知识
何谓欣赏能力?叶圣陶指出:“所谓欣赏,第一步还在透彻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并且“有所得”,“这就是欣赏,这就是有了欣赏的能力”。[5]69而仅仅依靠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体会”,显然还难以使自己的感受、认识深化,具备较高的欣赏能力,这就需要文学理论知识的指导。文学理论知识,是人们在文学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包括与文学作品相关的作家的知识,文学作品构成的知识,文学写作知识,文学欣赏、文学评论知识,等等。茅盾认为欣赏能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的问题,在技巧以外,还有思想问题在内”,因此,一个人的欣赏能力与他的学识修养是成正比的,“我们要造成功一种欣赏力,是需要很多基础知识的。”[24]
朱自清认为,要理解文学作品,“得阅读理论书籍”,虽然“自己摸索,也可以入门,但是得着理论的帮助可以快些”。[1]472因此,要加强文学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知识以指导欣赏。如果文学知识匮乏,学生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就会遇到巨大的障碍,其认识能力和审美水平也会受到限制。而传授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既让学生借助文学理论知识的烛照,探索到作品的深幽之处,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又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实践性知识。当一个读者在文学欣赏中形成了比较全面、扎实的实践性知识,他就具备了良好的文学欣赏能力。在加强文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现代作家还告诫我们要重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老舍认为,加强文学教育与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是统一的,那种“为了加紧文艺的自修,而把别项功课放松,甚至到考试的时候,代数或物理不能及格”,是“很大很大的错误”。因为“近三十年来的西洋小说,甚至于诗的里边,都不可避免地谈到科学,或应用天文、物理、化学中的道理阐明或设喻;假若你不明白科学,你就连这样的小说或诗也读不懂”,而且“中外许多有名的文艺写家都并不是学文学的人;医生、律师……都有成为名写家的,而大学文学系毕业生反倒不一定能创作出什么来。”[6]409-410由此看来,近几年对郭沫若、钱钟书等大家当年考大学时,数学成绩不合格的情况所作的片面理解和宣传是不恰当的。当然,中小学文学教育不可能像大学中文专业那样传授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那么,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1.要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推荐他们阅读一些通俗、浅显的文学知识读物。朱自清认为,中学生所读的文学知识方面的书籍,“该是鸟瞰的文学概论,或文学史论,或故事体的文学史,或多举例分析的做法和讲解等。”[1]472这一方面为中学生指明了要读什么样的文学理论书籍,以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指明了学习文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自学。当前,这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普及文学知识的读物并不多,这就需要文学研究家与语文教育家的真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编撰、出版一批有关这方面的高质量的读物。其实,在20世纪的40年代初,叶圣陶、朱自清合作,为中学生奉献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读物,就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范例。
2.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要以具体的、感性的作品做基础,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赵树理说:“文学理论是一种科学,是由具体的东西总结出来的,因此,在讲的时候,先要有具体的、感性的东西做基础,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讲解作品的写作方法时,也不能脱离具体的课文,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突出的写作特点,不结合它的特点,空洞地讲写作方法是讲不好的。我们所以要讲写作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写文时,能够运用多种多样的,而且又是最恰当的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反映客观事实。”[14]1895
3.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读过的作品与学过的理论互相印证。朱自清说,阅读文学作品,“不可只注重故事,匆匆读过,应该随时停下来思考研究,并且得用心记住。可以随时和读过的理论印证。读文艺理论也该仔细,不可只记住些公式;读时也该随时和读过的作品印证。”[1]474作品与理论互相印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碰撞、激发、佐证的过程,既可避免作品阅读的随意和盲目,使感性认识得到深化,又可避免文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单调和枯燥,使理性认识根植于感性认识之上,获得理论的活力。这样的互相印证,恰恰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主要路径,有效提高文学的欣赏能力。
4.要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的文学批评文章,逐步积累文学基础知识。茅盾说,对于有价值的书要反复地读,要“找些正确的对于本书的批评来研究了,然后再读”。[13]556叶圣陶说:“阅读文艺也应该阅读批评文章。”[9]268这就扩大了文学教育的阅读范围。文学批评文章,是文学评论家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领域中的各种现象、作家的创作、具体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评价的理论文章。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不仅可以获得有关文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在正确地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深入地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上受到启迪和帮助,并懂得欣赏、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欣赏水平。文学知识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学素养,有利于提高文学欣赏水平,但决不意味着有了文学知识,人格便变得崇高,文学欣赏水平便得以提升了。龙应台说:“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识;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25]因此,要让文学知识转化为文学素养,转化为文学欣赏能力,还得将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作为文学教育的指向,将文学知识有机地渗透到文学教育的实践中去。
(二)文学教育与语言文字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尤其是入选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更是优秀作家“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的经典,在培养学生言语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言运用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朱自清说:“文艺又是精选的语言,读者可以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现和批评人生。”[1]473因此,语言文字的欣赏是文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作家对此都非常重视。叶圣陶对文学教学明确提出了从语言文字入手、切实担负起语言教学的责任的要求。他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9]266因为“文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指导学生认识各个时代、各个方面的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同时也担负语言教学的责任”。[26]可见,在文学教育中,从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理解入手,由此而去解读、分析作者的情感、文章主旨、语法、结构、修辞等多方面的问题,是文学教学的重要法则。朱自清认为:“文艺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门”,“应该注重词句段落的组织和安排,意义的分析;单照概括的文艺原理或批评原理来讲论作品的大意,是不够的。文艺教学……不该放松字句。”[1]475类似的意思,他还在《论教本与写作》《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等文章中进行反复阐述,“欣赏得从辨别入手,辨别词义、句式、条理、体裁,都是基本”,[27]欣赏“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略,才是切实的受用”。[28]紧紧地抓住语言文字,加以“辨别”“选择”“体会”“领略”,这是欣赏的前提,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文学教育“切实的受用”的目的。
总之,欣赏文学作品,得从品味语言文字入手,欣赏的过程也是品味语言的过程。这样,通过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辨别、体会和分析,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底蕴,受到特定的语言锤炼,提高语言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钱理群教授曾在北大中文系专门开设“现代文学作品细读”课,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逐字逐句地体味、琢磨作品的语言,感受、领悟文学作品的魅力。这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增强品味文学语言的实效,要着力解决好下面两个问题:
1.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经验。叶圣陶指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9]267-268这就是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就必须为他们构建起生活与作品间的立交桥。一是要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导他们感受、汲取富有生活气息与色彩的活的语言。这样,在不断的历练中,学生渐渐地就具有了用充满生活质感的活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更易于感悟、理解作品语言表达的妙处和魅力。二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对他们自己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的回忆、联想和再体验,实现读者与作者间、作品间的直接而有效的对接。一旦在教学中激活了学生沉睡的生活感受和阅读经验,那么,他们就能轻松愉悦去感受、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在训练的方法上,要熟读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作品的朗读。朱自清说:“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着重要的位置。”[29]“除教师讲解外,在学生方面,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30]熟读是朗读的基础和准备,只有熟悉、了解作品,才能运用朗读这个重要的艺术手段,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领会作者的神思匠心及语言的精妙,获得良好的语言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
文学鉴赏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也关系到写作的成功与失败。茅盾指出:“在写作方面说,鉴赏力之有无也和写作能力之大小成正比例。看人家的东西连个好歹也不很了了,而能写出好东西来的人,恐怕世界上也不曾有过的罢。……而分析一部书的内容,欣赏一部书的技巧的能力,掉一个方向就是写作的能力。”[17]550正因为两者之间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所以,现代作家都恳切地希望中学生能多读些文学作品,把提高欣赏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只顾埋头写作。茅盾认为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第一步”,也就是说读是基础,写是发展。“与其多费精力于‘习作’,不如多读书;与其死板板地在‘习作’上追问自己有无进步,不如反省一下自己‘鉴赏’的能力有没有进步。”[17]550朱自清说,如果“有些学生只顾写,不读书,也不观察”,那么,因为“材料有限,越写越贫乏,写来写去只是那一点儿,这确是一条绝路”。[1]475确实,作文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学写作文无不是从读书中学习、领会、揣摩开始的,无不是一个从抄书到仿写,从仿写到创造的过程。所以文学鉴赏能力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准备,只有认真读好,并知道好在什么地方,才能谈到创作,才能写好作文。现代作家对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甘苦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他们提出了“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31]63的主张。
在现代作家们看来,中小学生掌握写作是为了满足生活实际需要,“通过写作关,目的在能顺顺当当地写好一般文章,记事记得一清二楚,说理说得明白晓畅”,[32]因而,作文要以广义的应用文为主,文学创作应该退居其次。叶圣陶说:“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31]60朱自清也认为:“中学生作文课,该以广义的应用文为主,因为作文课主要是技能的训练,艺术自当居次位。”[1]474-475赵树理对这个问题也作了深入的阐述,他认为中学生在课余练习文学创作,“仅仅是个练习,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如果“练习创作而要投稿,势必妨碍功课”,因而他反对学生放弃功课而去专搞文学创作。[14]1896-1897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作家就一味排斥写作中的文学因素。实际上,一方面,阅读与写作不可分,阅读文学作品,自然在写作方面可以有所收获。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也发现学生不仅喜爱阅读文学作品,也喜欢动笔创作。另一方面,从文章学的角度而言,文学与非文学是相通的,都立足生活,讲求真情实感,锤炼语言,谋篇布局等等。叶圣陶说:“普通文字跟文艺,咱们都要写,看动机如何而定”,只是“普通文字跟文艺次序有先后,程度有浅深”,但“写不来普通文字的人决写不成文艺”。[33]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作文,尽管“题目虽是教师临时出的,而积蓄却是学生原有的,这样的写作,与著作家、文学家的写作并无二致”。[34]因此,现代作家大多赞同学生在课外进行一定的文学创作的练习,并支持他们办好文艺小刊物。朱自清说:“学生自己愿意多练习文艺写作,自然也可以在课外练习,并请教师指导。”“中学生办文艺小刊物,练习写作,似乎也是好事。”[1]475叶圣陶曾通过《中学生》《中学生文艺》《青年与文艺》等杂志的征稿,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现代作家的文学教育思想,是他们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和语文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闪烁着理论的光芒。文学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现代作家的文学教育思想对当下文学教育的积极有效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作者:周纪焕单位: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