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课堂比较阅读教学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比较法作为一种创作上的表现手法,现在人们已经赋予它更广泛的内容,使其作用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比如说文学分析、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比较文学之说。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万事万物的。”中国有句名言“: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可见,比较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述、串讲、分析等虽然有其不可低估的优点,但也有它的弊端,如针对性太强(易局限于所讲述课文),还会造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于是,笔者把比较法引入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所选课文作者的比较
任何文章都有作者,而要求讲述的多是在文学史上地位突出,人们较熟悉的作家。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唐诗又为大多数学生喜爱。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作家的诗作,语文课本已多次选编。在进行作者介绍时,有意识把同一时期的作家放在一起介绍,如李杜(盛唐)、韩白柳(中唐),有时又把具有同一风格的作家如李白和李商隐(同属浪漫主义作家)放在一起讲解,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同一时期的作家会产生不同风格,而同一风格的作家为何诗歌语言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进而联系时代背景进一步分析。这样,就会对作品分析起到铺垫的作用通过比较,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思路开阔而且清晰,也打破了学生对文学常识死记硬背的陈规。既温了故,又知了新;既教了书,也育了人。
二、文体的比较
语文教材是从不同的角度选编的。我校选用的教材中有这么几篇:冰心的《笑》,从《红楼梦》中摘录的《一场各具情态的笑》,《聊斋志异》中的评述性文章《婴宁的笑声》,周汝昌的《谈笑》。对于这些相同题材的文章,该如何讲解呢?经过考虑,我让同学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然后讨论分析它们各属什么文体?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冰心的《笑》和《一场各具情态的笑》同属记叙文,前者是一篇散文,以情动人;后者属小说,以形感人。两篇都为《笑》的说明文,其一质朴、简明,是一篇平实性说明文;另一篇生动、形象、诗情洋溢,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两篇议论文,其中《婴宁的笑》有议论,又有叙述;《谈“笑”》有议论,有说明。通过比较,让学生享受到多种艺术滋味,进一步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问题的特点,掌握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应如何运用于不同问题,从而使学生打破了思维定式,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同一个问题。
三、词语的比较
词语是构成句子、文章最基本的单位。每篇文章,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有需要学生掌握的词法。如何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进行运用呢?于是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等容易混稀的词组加以对比;有的词语尽可能寻找其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文中的词语较之文言词语更容易掌握。文言文中的词语,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把握。文言词语难点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多个词表示同一意思。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词语,一筹莫展,时常是学了后面的内容又忘了前面的内容。这时,笔者往往采用“词典式”的教学方法,把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或同一意义的不同词语概括在一起,并且注明其出处。如“之”在文言文中是个非常常用的词,表达的意义和作用也各有不同:(1)“之”做结构助词,分三种情况:①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妻私臣《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如: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③无义,凑音节。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之”作代词,①代指人,如: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石钟山记》。②代指物,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③代指事,如:今为公室之美为之《孟子》二章。(3)“之”做动词,解释为“去、到”的意思。如:杳不知其所之。《阿房宫赋》。
又如在古汉语中,“辈”“侪”“族”“曹”等词相当于汉语中“同志们”“朋友们”中的“们”的意思,表示群体概念,而“奚”“安”“胡”“何”则属疑问代词。在教学中,把它们分类排列出来,并举出已学过的或没学过的课文中的例子来比较。这样,学生既回顾了以往的知识,又增加了新的营养。当然,这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心血来收集、整理。但这并非单方面的受益。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一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里“坐”如何解释,当时笔者也拿不准,“坐”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已多次出现,一是作动词,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坐”;另一意思是名词———座位,学生都已掌握。但在杜诗中这两个意思无法解释通。经查找了许多词典,发现“坐”还有“因为”的意思,用这个意思解释诗中的“坐”准确、恰当。在这种比较中,教师和学生都增长了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四、人物形象的比较
人物形象的比较多是在讲解记叙性文体如小说、戏剧时进行。人物比较又有不同的人物的比较,同一人物不同活动的比较,选用何种方法要视情况而定。比得好,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曹禺作品《雷雨》中的周朴园,不但是一个狡猾、阴险、血债累累的资本家,而且是一个自私、残忍的伪君子,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封建家长制的卫道士。这一点,与大家所熟悉的《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贾政的性格如出一辙,可以一比。同为吝啬鬼的典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他们的贪婪、爱财如命又各有千秋。
在上《守财奴》时,将这几个人物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既让学生掌握了人物的共性,还欣赏到了世界各民族文学人物画廊中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可谓一箭双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林冲的性格在故事发展的前后截然不同。他为什么由一个本来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武术教官,最终变成一个勇敢叛逆的梁山骁将呢?紧紧抓住人物性格的“变”,把他置于整个故事发展中进行分析,这样,既突现了人物性格的独特,又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了解整个故事情节。
五、表现手法的比较
表现手法方面可比的东西很多,同是韵文、诗、词、歌、赋等文体的押韵又各有特点。有的要求严,有的要求宽。又比如,比喻和夸张是写作者较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在不同文体中,其特点和要求则不同。
科普说明文中也时而有形象的叙述和描写,如《一次大型泥石流》中把泥石流比作巨龙、火车、黏粥等,但这种比喻不含主观想象与夸张,而是客观地展现事物的形象,以说明事物特征,增强说明效果,使读者对所说明的对象有较清晰而深刻的认识,目的是“教人有所知”。而记叙性文中的比喻则不同,如《长江三峡》中的比喻生动贴切,有声有色地描写了长江三峡的绮丽风光,又融入了作者强烈的心理感受,是形象性与主观性结合的产物,使人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比较法在课堂教学者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既能很有条理地扩大学生知识面,又能纵向深化知识。当然,一堂好的、成功的课应该是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而绝非单纯运用比较法所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