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语文留白艺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给学生一个留白的空间
引导学生对课前背景补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每篇文章写作前都有不同的写作背景,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背景的补白,把对文章写作背景的认知引向学生,教学生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例如去图书馆、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将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些相关时代背景、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演变、文中人物的身份、资历、性格特征等事实材料,再在课堂中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进一步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使学生更感兴趣地学习课文。例如,在学习《赤壁赋》之前,我先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对苏轼的生平简介进行概括,分析其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心态,在课堂上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哪个小组找的资料最全,分析得最透彻,有了这一步,接下来对文本情感和哲理的分析就水到渠成了。
二、朗读的留白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容易品悟与理解。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当然,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必须留给学生一片朗读的空间,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实现学生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文章加深印象,熟读成诵。教学中无论是示范朗读、个别朗读,抑或集体诵读,教师都要对朗读中处理声调的抑扬、语速的徐疾、停顿的连贯与顿挫,追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就将声音的符号形式与文本内容、学生的理解思维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对追问的思考、作答的过程,就是读的留白。
三、提问留白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根本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尤其是所谓的小组合作探讨学习,智者滔滔不绝,庸者洗耳恭听。时间一到,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开始回答问题。至于这个问题学生探讨到何种程度、何种深度,对文章的理解有多大作用,老师不得而知。这种所谓的自主合作形式充其量只是走过程而已。例如,笔者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不是一个劲地灌输式讲授,或者走形式的提问,而是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谁是真正的英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同学纷纷加入到讨论中,很快的,讨论形成了两种意见,在研讨中学生各抒己见,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学生深入的见解与独到的分析都出乎我的意料。可以说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我带着学生逐句分析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思考,学生间相互交流自己生成的。然而效果却要比走形式要好得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这样的课堂提问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讨论的空间,注重提问的留白艺术,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然,充满活力的课堂不排斥“静”。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寂静,让学生默读,用心与文本对话。频繁的问答,难以达到对话的最佳境界,有时,一段冷场往往绽放智慧的火花。
四、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学时间
每位语文教师都知道,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学生“学”。因此语文课本在编排时,也科学地安排了每单元至少有一篇阅读课文,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是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学的又有几人呢?大多数的教师仍是大包大揽,唯恐学生哪个知识点学漏了,考试时会影响成绩,所以就以教师的学习代替了学生的自学。这样做既违背了新课标精神,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建议教师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他们从文中找出疑难问题,并把疑难还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只需适时给予提示、点拔、指导,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里,“留白”教学艺术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仅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且其自主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门有动有静、有张有弛,节奏感极强的艺术。教师充分运用“空白”艺术这种语文教学表现形式,寓点于教,教学中有意留下“空白”,让学生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驰骋、自由翱翔,这既能使他们在深思咀嚼中活化所学内容的“养料”,又能使他们思路更开阔,学习更主动,更富创造力。可以激起学生“沉睡”的思维,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急缓错落有致、虚实相辉的和谐美感。我们提倡语文教学讲究“空白”艺术,需注意不可滥用,要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生般硬套,否则,会破坏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语文陷入“瘫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