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普高艺术教育问题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重视“艺术教育”由来已久,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这样一些国内知名的高校,始终对“艺术教育”给以足够的重视。蔡元培先生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一直是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信条。北京大学有着优良的“艺术教育”传统,1922年蔡元培和萧友梅就依照欧美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建制成立“北大音乐研习所”,创办了第一个全部由中国演奏家组成的管弦乐队———北京大学管弦乐队。此外,由张百熙、陈大齐、沈尹默等书画名师参与领衔的各种书画研究团体,如“书法研究会”、“燕园书画会”等也相继成立。蔡元培、胡适、蒋梦麟、宗白华等人还发起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等,在中国高等教育“艺术教育”史上书写了光彩的一页。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也有着优良的传统,早在1914年就成立了学生歌唱团,1916年建立了军乐团,1919年后又相继成立了学生美术社、剧艺社等学生艺术社团,它们为今天清华的大学生艺术社团在国内普通高校中有着较为优秀的表现奠定了良好的传统基础。建国以后,由于院系调整和政治运动的冲击,我国高等院校,包括名牌高校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状况。
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正式重新步入正常、良性的运转轨道后,“艺术教育”再一次地被大家所重视。在80年代,我国很多普通高校都相继成立了各种艺术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于1984年成立了艺术教研室;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也先后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而综观全国各类普通高校,开设相应的艺术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的更是数不胜数。国家教委对364所高校作出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其中有301所高校开设了艺术公共选修课,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2%。在被调查的33所综合院校中,艺术课程开设6门以上的有6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45%,开设3-5门的有6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17%。在被调查的127所工科院校中,开设艺术公共选修课6门以上的有35所,占被调查总数的27%。在被调查的98所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中,开设艺术公选课3-5门的有24所,占被调查总数的24%。在106所被调查的师范院校中,开设3-5门艺术公选课的有31所,占被调查总数的29%。①在这些普通高校中,开设的艺术公共选修课有“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舞蹈欣赏”、“影视艺术欣赏”、“中外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中国美术史及作品赏析”、“大学美育”、“美学基础”、“声乐基础”、“合唱与指挥”、“交响乐赏析”、“文学艺术欣赏”等赏析类、文艺理论基础的课程。还有一些相对比较注重专业技法的课程,如“管乐演奏技法”、“弦乐演奏技法”、“钢琴技法”、“吉它演奏”、“素描”、“山水画入门”、“油画技法”、“摄影艺术”、“剪纸艺术”、“形体训练”、“艺术体操”等。从80年代以来,我国有众多的普通高校相继成立了各种大学生文艺社团,配合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的理论学习,给大学生实际参与各种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验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校园环境的艺术氛围。
如北京大学仅注册的艺术社团就有40多个,名称有合唱团、管乐队、民乐队、室内乐队、书法队、舞蹈队、话剧队、摄影队等,清华、浙大、南大、上海交大等一些高校也都组建了高水平的学生合唱团、室内乐队等艺术团体。自1988年教育部颁发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后,国家和各级政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等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给予明确的指示和大力支持,不但在艺术教育的经费、教师编制、机构设置等方面给予扶持,还大力提倡各种大学生艺术比赛活动。这样的比赛重要的有一年一度的“五月的鲜花”歌咏活动、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大学生合唱夏令营”、1991年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音乐舞蹈夏令营;199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三届大学生夏令营首届吹奏乐比赛、1996年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加强与校外的各种专业艺术团体、知名艺术家的联络,将他们请进校园来,以他们精湛的艺术表演来感染在校的大学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每年都有各类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免费来到大学生中间,送来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这些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也乐意和大学生们交流,特别是一些高雅艺术,在社会上找不到知音,没有商业市场,更是愿意来到高校舞台表演。像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室内乐团这些高雅音乐团体就多次来到北大、清华这样一些知名的北京高校演出。中山大学曾邀请广州芭蕾舞团来校演出《天鹅湖》、《兰花花》等精彩剧目,还邀请了广州乐团、广州民族乐团演出中外名曲交响音乐会、名家名曲民族音乐会,深受学生的欢迎。苏州大学还与江苏省昆剧团签订了合作协议,由苏昆剧团定期送戏进校。
此外,一些当红的流行乐坛歌星,也经常被邀请到高校来演出,他们的演出分外受到年青的大学生的喜欢。80年代末,摇滚歌手崔健在北大礼堂演出人山人海的场面至今还为老北大人津津乐道。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近年来一些高校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开设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艺术教育课,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一些理工科院校就开设了计算机动画设计、工业美术设计一类的课;还有一些农、林业大学开设诸如插花艺术、茶艺欣赏、花卉欣赏等课程。中国地质大学还开设了“布玩具设计与制作”、“服饰与美容”、“魔笛”一类的艺术公共选修课,尤其是该校的“剪纸艺术”课,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湖北电视台曾对该校的剪纸艺术课和大学生剪纸作品展作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国家教委有关领导视察该校后,欣然提笔赞道:“艺术教育一枝花”。②针对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公共选修课在一些高校内还处于边缘课的位置,得不到真正应有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的课程管理改革引人注目。从2003级本科生开始,艺术教育类课程《大学美育》从原来的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教学形式也由原来单纯的课内教学变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具体来说,北师大的新生在大一完成美育基础理论学习之后,二、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4次以上课外艺术俱乐部活动,才能获得大学美育的2个学分,才能通过毕业资格审查。将32个学时的活动拉长到两个学年来进行,并以学生艺术活动卡记录的项目、时间为准进行考核,也是为了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美学修养,把对美的需求由外围强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无论是“强制”也好,“享受”也罢,艺术教育的目标始终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如果类似这样的举措能够切实给广大学生带来好处,让他们通过实践确实从中尝到了甜头,使艺术教育丰富了形式、提升了内涵,得到广大学生真正的认可,那么我们对此改革应该抱积极肯定的态度。因为,毕竟中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之路并不很长,经验依然缺乏,相比较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高校艺术教育,我们还比较落后,对那些勇于探索艺术教育的实践,我们都应该持以宽容和鼓励,即使这些尝试和改革会付出一些失败的代价,那也是值得的。
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加上我们国家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艺术教育的前景应该是充满光明的。199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此举表明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极为重视。但是,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被成绩冲昏了头脑,客观地说,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现象还不容乐观。以下一些问题恐怕是我们将来一段时间内要重点加以解决的:
1.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随意。由于我们国家在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统一的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和教学力量开设相应的课程,这种情况是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在今天还继续让这种课程设置过于随意化、没有系统性的现象存在下去。我们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高校,由一些在艺术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比较成熟的学校牵头,对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研讨,然后组织编写全国通用教材。当前,一些高校艺术教育的公选课设置很不科学,比如有的重复严重,有的应该上却没有人能上,或者愿意上。像笔者所在的高校,影视欣赏一类的课,老师都抢着开设,因为这类课学生愿意选,看看电影很轻松。你开“影视艺术欣赏”,他开“中外影视精品赏析”,外语系的老师又开设一门“外国电影赏析”等等,光是影视艺术这类课就有四、五门。但是,像一些艺术史、艺术理论的课就没有人愿意开设,原因是学生选得少,老师讲得也累,但同样学分的课,因为学生人数少,系数也小,讲得口干舌燥还不如人家老师放放电影轻松地拿到更多的学分。我们认为,对这类课程设置要进行合理化的安排,淘汰那些重复太多的课程。另外,对于那些理论课和欣赏类课不能一刀切,按同样的系数标准来算老师的工作量,对理论课要照顾,从而鼓励老师的开课热情。同时,还要规定学生不能把全部的艺术类选修课都用来选修欣赏一类的课,要有理论课的一定比例。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从课程群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高度来认识,以艺术教育理论、艺术史、艺术欣赏、艺术技法四条线来构建一个体系化课程群。在这个课程群中,再合理地分配各类课程的比重,以艺术欣赏为主,但决不应该将艺术史和艺术基础理论和艺术技法的教育偏废。
2.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师资主要由以下两类人才组成: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人文学科的教师。有的学校还聘请校外的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自己校内的老师来组成。很多学校在对待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老师培养和留用方面做得并不好,甚至有些学校的领导都有些偏见,认为这些老师唱唱歌跳跳舞,写写画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加上搞艺术的人又比较随便、散漫,对他们没有多少好印象。学校要搞什么大型文艺活动了,参加什么校外文艺比赛,就想到他们、用上他们,可是用完也就完了,并不给予重视。一些艺术类老师曾多次带领学校大学生文艺团体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为学校争得荣誉,为丰富校园文化艺术长年默默奉献。但是,他们的职称一直很低,原因就是他们缺少科研论文,不少艺术类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对此,我们认为艺术类老师和普通搞理论的老师应该在管理和评职称等方面要区别对待,不宜用同一个标准。比如,搞理论的老师写几篇论文不是一件难事,而对于一些搞艺术创作的老师恐怕就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搞艺术创作的老师如果他们带领学生比赛获奖,完全可以视其获奖的级别和分量在评职称时给以考虑,不一定非要拿一篇论文将人堵死,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对这类老师工作成绩认定的不合理。当然,我们也可以创造条件让这些搞艺术创作的老师通过进修、培训等途径加强他们的理论素质。由于缺乏艺术实践,搞人文科学的老师从事艺术教育一般往往是开设公共选修课,讲理论的比较多,课讲得不生动。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应该对这类教师进行一定时间的艺术实践的培训,从而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的过程相结合得到切身体验后重回课堂,避免枯燥乏味,影响学生对艺术教育理论课的热情。
3.对艺术教育的投入经费少,硬件设施跟不上。虽然不少高校对艺术教育给以足够的重视,但是现实的状况是喊得响、做得差,在艺术教育的投资上舍不得。由于艺术类器材、材料确实也很昂贵,因此,很多普通高校在教学硬件设施上捉襟见肘,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质量。对此,我们认为既然谈重视艺术教育,就应该切实地在办学条件上舍得投入,这需要各高校的主要领导人要真正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一时全部投入到位有困难的话,可以分阶段、有计划地一步步到位,切忌光喊不做。
4.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的关系处理并不协调。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素质、艺术审美情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但是艺术教育同时也还具有辅助德育、智育教育的非审美功能。我们过去的一个误区是重视了艺术教育的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教育一方面,而忽略了艺术的审美教育的主要功能。但是,今天有些高校的老师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了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甚至将审美功能与德育、智育教育功能相对立。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大学,我们还是要强调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两者关系的正确处理。李政道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③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④
可见,艺术与道德与科学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共有7种或更多,主要有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流—交往智力。其中,至少有4种与艺术有直接联系,是与音乐、视觉艺术、文艺创作、舞蹈艺术相关的。因此,我们不可将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对立起来,而要很好地协调起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诸多功能,最大效益地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