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艺术工作室模式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背景
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教学与项目相结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有很大的好处。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办学尚在摸索之中。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逐步认识到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利用“工作室”制平台是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专业设计课程。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也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学,教师在实践中教,能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与创业、就业意识,能够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学习欲望,营造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尝试着以“工作室制”为基础开展了教学改革。这些探索与研究为我们在具体实施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应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理顺课程体系、从“双师型”师资建设、学分制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工作室制”的探索与实践。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途径
“工作室制”是创建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课程学习,在校内进行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学习;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职业素质、岗位技能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主要是基于企业岗位的、以任务驱动“工作室制”下的生产性实训,进行校内外“工作室”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各“工作室”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实训指导老师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国内外艺术设计专业院校的研究现状,结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的可行性,先建立“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室建设工作小组”等组织机构,起草工作室的系列规章制度,进行整体规划。再在充分听取企业、兄弟院校的意见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小组进行认证。经过试点运行后,组织召开企业、教师、学生座谈会和“工作室建设专家小组”会议,总结经验,就如何深入开展进行探讨。并借这个平台,制订开展师资培训、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为对口支援建设单位服务的方案,进而形成产学互动、校企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然后全面推行“工作室制”模式,完善“工作室制”的相关规章制度,把前期探索研究成果全面应用到实践教学环节和拓宽社会服务方面,为同类艺术设计院校提供样板和示范,真正为现代企业培养一线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三、“工作室制”人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职设计人才提供了最大可能,无疑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的学院在2007年引进了杭州港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共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该公司有很强的设计师队伍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为杭州市委市政府设计大型工程项目,如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古运河保护、古建筑修缮等项目。根据双方合作的初步意见,由学院提供“工作室制”场地,杭州港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提供设备,师资由双方共同组成,“工作室制”建设的内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理顺课程体系,推行完全学分制,设立工作室。课程体系建设是“工作室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分析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对应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所需知识和技能,及一线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然后是开发建设课程模块,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以课程模块为内容建立工作室,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建立的工作室有室内设计工作室、景观与园林设计工作室、建筑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公共艺术工作室等。
二是构建校企合作的真正“双师型”师资。建设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是“工作室制”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聘请行业专家来担任指导教师,加强对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聘任,理顺与校内教师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等途径,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每个工作室设专任主持人,融入行业专家到工作室中,对合作企业主持人人选进行严格把关与筛选,并确定教学组织方法、评价体系等教学文件付诸于实施。
三是建立与工作室相配备的公共技能实训室。与工作室配套的公共技能实训室,是培养学生基础造型能力,掌握表现技法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场所它可为学生搜集专业资料,开拓设计眼界,提升设计理念水平提供有效的保障。可从专业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公共技能实训室,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摄影工作室、造型工艺室、制图实训室等,为学生了创造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
四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来促使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和设计软件厂商的认证具有一套完整、科学的鉴定办法,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对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是有好处的。应在做好室内装饰设计员、广告设计师、Adobe设计软件考核认证的基础上继续开发相关艺术设计专业群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题库,如包装设计师、陈列展览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这样可促使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并通过考核鉴定来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操作掌握情况,使教学能与社会行业充分接轨。
五是加强组织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为了使“工作室制”项目能顺利实施,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关键,要积极通过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各专业教研室、办公室各司其职,定期进行讨论落实,做好“工作室制”实施的具体工作。并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对项目建设的管理、绩效评估、奖惩等方面进行细化,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修订,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专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四、结论与展望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它不仅改善了学生的实习条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还可以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企业也能减轻在培训方面的人力、物力开销。对学校来说,可以形成系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精湛的设计技术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师,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的引入,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的介入,使实践教学的内容成为鲜活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实现与行业的零距离接触。还可以通过开展为社会培训服务,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产学优势,为对口支援建设单位服务。同时还能利用师资培训、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来扩大学校的社会服务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