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校艺术设计课程改善范文

职校艺术设计课程改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校艺术设计课程改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职校艺术设计课程改善

一、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组织形式及课程设置模式

从目前我国现阶段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现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改革与建设发展等方面思考,现引入专业群这一概念。所谓专业群,是指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方向)组成的一个集合。艺术设计专业群各专业(方向)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或学科体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或学科体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看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比如,动漫专业群就囊括人物造型设计、场景设计、摄影摄像、剧本创作、音乐制作等专业门类。在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框架应有三部分组成。

1.公共基础课程。形态认知与基础构成:主要解决形态性质、结构以及基础的造型能力与设计的连接问题。建立初步的形态理解观念,着重训练对形态的视觉控制能力,通过元素式的解构分析,获得纯粹的造型的理性经验。在此基础上整合或者跨越色彩、空间乃至行为,寻求连续连接的造型语义知识。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和三大构成等专业基础课程。

2.公共技术平台课程。形态创意与设计语义:为了交流与沟通的需要,要求掌握基本的将设计思想可视化的能力,比如对设计的理解,设计思维的培养与激发,专业设计的科技成分、人文背景以及形成平面与立体表达的方式等。侧重解决各个专业之共同的“语言”特征及表达方法。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的设计语言的适应性开创性训练,侧重设计语言的意义、内化方式以及将其用于有意义地理解我们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各种方式和可能性。例如,摄影与摄像、CAD制图、效果图表现技法、模型制作、版式编排与设计、字体标志设计、平面及立体软件、图形图像设计等课程。该技术平台课程模块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术(能)要求明确,能为今后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术(能)实训模块。公共技术平台课程模块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对稳定的核心内容,它保证了专业群中的各方向有相对稳定的建设内容(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群)、公共教学资源、师资梯队、实验实训条件等),并能够共享建设成果与资源条件,以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和核心专业的品牌建设。

3.各专业方向课程。专业设计或方案设计:开始专业项目的设计,根据各个专业不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结合实际或虚拟项目,有目的地开展系统及大型方案设计练习。设计管理以大专题、小组化的方式协作完成设计的系统训练。例如,CIS企业形象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策划设计、环境规划与设计、网页与动画设计等课程。这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直接反映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并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方式完成相应方向的技能培训模式。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要特别注意与行业结合,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工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好专业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和相关行业进行实习,把课开在实际工程项目的锻炼中。

二、主干课程阶段式单线推进与非主干课程弹性并进

所谓主干课程,即公共技术平台下的核心课程及核心能力培养课程。这些课程按照课程的性质和专业的特点以及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渐进的合理过渡和知识的衔接规律阶段式单线推进进行排课,具有相当的完整性、科学性,教学方便易行。所谓非主干课程,即区别于主干课程之外的各种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理论课程、第二课堂、专业间通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提高的综合化。

第一,主干课程遵循单线阶段推进主要是出于知识体系的衔接的考虑,但是非主干课程可以不受此限制,根据具体的情况适时安排课程。其次,在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与设计理论三块空间分配上采取弹性机制。总体上的设计是第一阶段设计基础课与设计理论分量相当。这一阶段学生刚刚从中学进入职业院校,对专业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基本功也不够扎实,所以需要加大认知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分量,如素描、色彩、设计概论、设计史、设计赏析等课程。理论课程从第二阶段则适量减少,在对专业有一定理解后,可适当开始提高学生的美学、艺术史修养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到第三阶段则是密集的专业设计课,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际项目训练,从实践中体会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建立初步的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该阶段学校的基础课程已经结束,学生又面临走向社会的现实,所以在这一阶段增加了设计与社会方面接触的知识,比如,职业道德、企业管理、交流策略、设计与传媒等课程。

第二,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目的主要是辅佐主干课程,课时大量增加甚至在课时量上超过主干课程的课时量,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拥有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大量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未来设计教育的趋势之一。艺术类选修课分为两种:大课选修与工作室选修,大课选修适合知识面宽广,专业教师开设的不定期的课程。工作室选修则适合知识面较窄,纵深方向带有技术实践性质的课程。这样,学校为一部分学生职业迁移和走向更深层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与建设

和其他应用性专业一样,工学结合是实现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一个有效途径。针对社会及行业需求,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学生顶岗实习及师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争取企业注入资金,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模拟仿真职场氛围建设。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应达到的专业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围绕公共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施“双证书”教育,即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使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做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建立专业课程的建设团队。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明确课程团队及负责人。

各核心课程团队与企业技术骨干针对已形成的项目课程框架结构、能力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描述,进行项目课程内各模块的详细设计与教学单元安排的详细描述,以及典型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要求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有明确的任务或技能训练要求,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角色扮演、情境组织等体现“学做合一”特色的教学设计要求。随着世界和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势必要求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教育国际化、综合化,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从企业的运行来说,一批具备了多专业背景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为了实施设计教育综合化,先前以教材为基础的分门别类的课程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只有以学习领域的典型表现形式———项目教学来代替课程教学,即以一个个由易渐难的项目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知识,使学生在这些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和造就综合的设计能力,包括艺术设计、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的相应能力。

当然,一些系列化的项目教学并不一定是面向实际对象的设计,也可以是基于设计程序和方法的教学课题。这些项目教学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注重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尤其是实践性环节,包括市场调研、综合调研、顶岗实习、市场研发、毕业设计等。结合传统的艺术类单元制课程教学模式,新的改革就是确立主干课程阶段式单线推进与非主干课程弹性并进相结合的课程推进模式,加强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与建设,使得学习时间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也完成了教师、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课程框架,到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至设计教育管理,我们都要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建立完整、高效,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