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小学艺术课程的相关问题范文

乡村小学艺术课程的相关问题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乡村小学艺术课程的相关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乡村小学艺术课程的相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小学艺术课程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门学科,这两门课是农村小学课程中最薄弱的部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合格的教师。农村小学大部分是依托行政村而设置的,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学校生源有限,额定教师岗位较少,有限的教师岗位首先必须满足语文、数学两门课,一般不设专职美术、音乐教师岗位。这样一来,相当部分的农村小学要么把音乐、美术写在课表上,实际上语文课、数学课;要么让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去教音乐、美术。音乐、美术的专业性较强,这些课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他们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否则,其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我们并不反对小学数学和语文教师兼教美术、音乐,但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们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具有相关的专业素质。事实上,现有的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很少经过美术、音乐的专门培训。农村小学艺术课薄弱的另一个原因是教育经费匮乏。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基本上都用于教师工资,所收学杂费仅能维持教学最基本的需要。音乐、美术的教学设备较为贵重,一般农村小学没有能力购置,即使购置齐全,利用率也较低。农村小学生很少能接受正规的音乐、美术学科教育,导致许多具有音乐、美术天赋的农村儿童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培养。更多普通的农村儿童因未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身心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这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学科之间存在交互影响,未接受正规艺术教育的农村儿童,其在语文、数学等方面的发展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小学艺术课程的改革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分析

过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高度统一,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课程都是一样的。课程的决定权在国家,地方只有实施课程的权力,而没有改变课程的权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国家“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农村小学在艺术课程资源方面非常丰富,我们要认真分析,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一)根据艺术课程资源层次的不同,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国家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地方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和学校艺术课程资源。国家小学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小学音乐、美术课程标准,国家发行的统编小学音乐、美术教科书及配套用品。地方小学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地方戏曲、地方民间艺术、地方自然景观等。学校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教师艺术才能、学校学生艺术才能、学校学生家长艺术才能、学校所处社区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二)根据艺术课程资源的来源不同,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学校艺术课程资源和社区艺术课程资源。学校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国家、地方或学校编写的音乐、美术教科书及配套用品,音乐、美术课程教师及其他具有艺术才能的教师,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的乐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艺术作品等。社区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民间艺人,地方戏曲、民歌,民间工艺,社区自然景观以及可用于艺术课程开发的各种农副产品。

(三)根据艺术课程资源性质的不同,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物质性艺术课程资源和非物质性艺术课程资源。物质性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可用于小学音乐、美术课程教学的各种物品。由于像教室、桌椅、粉笔等可用于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为明确起见,物质性艺术课程资源仅指,主要用于音乐、美术课程,而较少用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物品,如各种乐器、水彩颜料、画布、用于泥塑的胶泥、用于绘画或雕刻的石板和树木及自然景观等。非物质性艺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的艺术才能、学生的艺术才能、民间戏曲、民歌、民间工艺等。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是既匮乏又丰富,与城市小学相比,农村小学的合格艺术课程教师及与艺术课程教学配套的乐器、音响、颜料、图书等都非常匮乏,但是,农村小学在民间艺术课程资源方面又非常丰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动听的民间戏曲和民歌、还有随处可见的能用于艺术创作的农副产品等。

三、开发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任何艺术课程发展都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农村小学在开发艺术课程资源时,一定要对民间戏曲、民歌、民间工艺等进行认真筛选,防止那些与小学生身心发展不相符或没有教育价值的民间戏曲、民歌进入小学艺术教学,如宣传古代礼教、爱情的戏曲、民歌等,这些民间艺术是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但不适宜于用作小学艺术课程内容。教育性是农村小学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当其他原则与之相矛盾时,必须服从于教育性原则。

(二)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农村小学在开发艺术课程资源时,必须勤俭节约,尽量减少经费支出,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大量免费艺术课程资源。以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为例,大峪镇位于黄河小浪底水库北岸,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山区小镇。全镇共有30个行政村,近3万人,有44个教学点4000余名学生。由于受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制约,教育经费十分紧张,有限的教育经费基本上都用于教师工资,根本无法投入大量的经费去购买艺术教育所需要的器材设备,或送教师到外地接受音乐、美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业培训。镇教育办公室号召各学校充分挖掘学校与社区免费艺术课程资源,走特色化、乡土化的深山区小学艺术教育之路。大峪镇砚瓦河中心小学利用丰富的农家五谷杂粮,开设工艺美术课——谷物粘贴画。1999年7月,学校发动学生从自家带来红豆、绿豆、黄豆、芝麻、油菜籽、小米、大米等十多种粮食作物,学校准备了纸张、铅笔、乳胶等材料,教师指导学生画稿、粘贴、装裱。活泼可爱的小兔、山羊、熊猫就成了孩子们的杰作。如今,该校学生共创作优秀简笔画7000余幅、粘贴画2000余幅。

2001年“五一”期间,该校学生创作的粮食粘贴画在济源市五龙口景区被抢购一空,其中两幅被日本游客买走。2001年春天,他们创作的“十二生肖”图在全国第二届“世纪之星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荣获银奖1项、铜奖3项。粘贴画所用的原料除了粮食作物是学生自带以外,纸张、装裱、乳胶等费用都来自学校的勤工俭学。全体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集体到山坡上采集橡壳、橡籽,采荆条编筐,挖草药,学校自己开荒栽树、种菜,勤工俭学既改善了办学条件,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又为艺术课经费提供了保障。大峪镇栗元中心小学位于东沟河畔,沿河有数千米长的大大小小的石板,孩子们课余时间爱在上面涂涂画画。学校认为,学生的兴趣不能被遏止,应该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大自然中设立课堂,让学生读无字书”。学校决定把东沟定为“河岸石板文化工程”育人的实践基地,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去一次。一些晴朗的好天气,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带上画笔、雕刻刀等工具,来到风景迷人的东沟河畔,自己选择一块最喜欢的石板,根据石板的特点,自由创作。几个月的实践之后,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水平提高了,他们或个人独创或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系列画:热爱大自然系列、西游记新编系列、山水风景系列、崇尚科学系列、安全教育系列等。数千米长的河岸石板上书画作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大峪镇所开发的这些小学艺术课程都没有增加学校经费负担,有些甚至还给学校带来了经济收益。

(三)乡土性原则。乡土性原则是指,农村小学在开发艺术课程资源时,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处社区的实际,选择那些学生及社区群众容易接触,又喜闻乐见的内容作为艺术课程资源。社区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对我国广大农村来说,乡土一词可能比社区更容易为农民所接受。由家而乡、由乡而国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逻辑,浓厚的乡土观念牢牢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里,乡土是中国人走向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个体与社会的连接点。从表面上来看,乡土性原则是依附于经济性原则而存在的,因为经济才乡土,乡土性艺术课程资源是最廉价的艺术课程资源。实际上,这是对乡土性原则的误解。乡土性艺术课程资源容易为学生接受,容易为学生家长接受,也有助于学生乡土观念的养成以及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例如:河南省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可以适当地教学生听豫剧、唱豫剧,安徽省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可以适当地教学生听黄梅戏、唱黄梅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可以适当地教学生听山歌、唱山歌。

乡土化是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导方向,因为它与学生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有生活支撑的艺术课程才是有生命力的,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艺术知识,还能让学生真正享受艺术,而享受艺术是艺术课程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