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翻转课堂下文学翻译教学模式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并对教学环节、教学角色、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文学翻译是高校俄语专业学生提高文学修养、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学翻译水平的必修课程。本文以《突尼斯之旅》的翻译为例,将翻转课堂引入文学翻译的教学模式,以期为俄罗斯文学翻译课程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翻转课堂;文学翻译;教学模式;《突尼斯之旅》
引言
翻转课堂源于2007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创立的非营利性视频课程网站“可汗学院”,该网站于2009年获得“微软技术奖”,比尔•盖茨称其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引领了一场革命。而真正对传统课堂进行翻转尝试的是美国高中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他们从2007年开始把授课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这种学习方式在北美地区催生了一波教育改革的浪潮,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1]近年来,翻转课堂日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并纷纷将其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
一、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翻转课堂适合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而高校外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自学能力,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尤其适合高校外语专业文学翻译课程的教学对象。“文学翻译”课程是俄语专业课程,设置在三年级下学期,即第六学期,以小班形式(班额20人左右)进行教学,每周2学时,每学期17周,共34学时。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语码转换与审美再现过程,不仅是词汇层、词组层、句子层、句群层文字内容的传达,更是不同民族之间审美体验的传递以及文化信息的转换。文学翻译课程传授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相对比较多,信息覆盖量较大,像原文作家简介、写作风格、作品创作背景、作品的中心思想、作品人物分析、作品的翻译情况、翻译过程中会涉及到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等信息都需要学生在课前有所了解。文学翻译课程采用翻转课堂,这是师生互动、沟通的需要;这是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需要;这是延长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需要。[2]分析目前高校俄语专业文学翻译课程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存在课时少、授课内容多、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等弊端,这样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翻译实践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学生的文学翻译实践能力只有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真知灼见都是在讨论中产生出来的。而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改变教学角色、改变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翻转课堂能为文学翻译课程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建构。
二、翻转课堂在文学翻译课程上的具体实施
——以《突尼斯之旅》的翻译为例在开设文学翻译课的学期伊始向学生们介绍文学作品的翻译特点、翻译要求。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艺术形象,作家通过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让读者感同身受,获得与作家相同的感悟和体验。翻译文学作品突出的要求是用文学语言翻译文学语言,用形象翻译形象,也就是说,用译入语语言传递原作语言的内容并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翻译不能只有一个译文,也不能要求确切表达每个词的词义、分寸和行文气势以及逻辑重点等等,而是要将原作视为一个艺术整体,传递与原作等同的美学价值。翻译文学作品,不能盲目地追求逐词逐句的对应,这样会破坏原作的艺术整体性,是在艺术层面上对原作的不忠实。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词汇层、词组层、句子层和句群层内容的对应要服从于艺术上的对应,因此,在宏观掌控原作艺术整体性的基础之上,文学作品翻译时选用的词句与其他文体相比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翻译文学作品可以说实际上是一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可以为译者在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泛的可能。翻译文学作品,除了应具备翻译工作者的一般条件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有较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体验。翻译文学作品,必须了解原作者,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世界观,了解他的创作手法和风格。除此之外,还应了解作品涉及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等。[3]文学翻译第一节课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5人左右,预留翻译作业《突尼斯之旅》[4]进行小组合译。《突尼斯之旅》是俄罗斯女作家娜塔莉娅•托尔斯娅200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原文于2010年发表在俄罗斯文学期刊《星星》第一期,汉译文于2011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译林》第五期。
(一)课前文学翻译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制作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微课、PPT、教案、学案→通过网络平台(微信群、QQ群)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完成的译文发给教师→教师将初步点评结果返给学生。教师制作微课、PPT、教案、学案,包括原文作家简介、主要内容、作品体裁、作品人物分析、翻译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等等。微课、PPT、教案的内容准备:(1)原作家介绍:娜塔莉娅•托尔斯塔娅出生于写作世家,俄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孙女。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任职于该校瑞典语教研室。最初从事瑞典语短篇小说创作,2004年因其对瑞典与俄罗斯两国所作出的贡献被授予瑞典皇家北方之星奖章。她与姐姐塔吉娅娜共同出版两部家庭小说集《姐妹》和《两个》,然后娜塔莉娅独自发表作品《一个人》,并获得文学杂志《星星》颁发的多福拉托夫奖项。2010年6月16日,娜塔莉娅•托尔斯塔娅因病去世,享年68岁。(2)主要内容:作家与女友奥丽娅在旅行社报名参加北非突尼斯的浪漫之旅,她们梦想的是蓝天、碧海、延伸至地平线的沙滩浴场、供人乘骑的骆驼、中世纪狭长的街道……而现实中迎接她们的却是一群吵吵闹闹的同机乘客、贪图小费的酒店服务生、企图调戏奥丽娅的阿拉伯小伙儿、骗游客钱的小商贩、大腹便便的突尼斯庸医、唯利是图的机场兑换处的工作人员等等,期间作家生病了,奥丽娅一直精心地照顾她,离旅游结束还有10天,她们哪儿都不能去,与她们梦寐以求的杜加古城、凯鲁万圣城清真寺、最古老的犹太教会堂无缘了,幸好她们在前几天游览了撒哈拉沙漠、角斗场、海滨浴场、原始穴居人的村落……每每回想起这次突尼斯之旅都如同经历了一场令人痛不欲生的恋爱。(3)作品的体裁:《突尼斯之旅》是短篇小说,要求学生总结小说的翻译特点。小说中的语言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家叙述故事情节、描写景物、刻画人物(包括外表形态和内心世界)所使用的语言和作家本人的抒情插话,统称叙述人的语言;另一部分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包括对话和独白。翻译小说必须有区别地处理好这两部分。预留作业:总结叙述人语言的翻译特点、人物语言的翻译特点。(4)教师将翻译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翻译理论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重点讲授的知识点、例句、错译和错译分析,将这些内容录制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如原语和译入语标点符号对比、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词义的褒贬色彩、成语的翻译、专有名词的翻译、象声词的翻译、双重否定句译成肯定句、断句、长短句、主从复合句的翻译技巧等等,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案的内容准备:《突尼斯之旅》原文有3000个左右俄语单词,篇幅较长,截成3部分,每部分1000个左右俄语单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预留作业《突尼斯之旅》进行翻译。由小组长将翻译任务进行分配,个人负责的部分完成翻译之后,小组组员们要聚集在一起进行合译,确定作品的体裁和语境,统一专有名词的译法,对译文进行商议推敲,确定终稿。小组组长将译文终稿通过网络平台(微信群、QQ群)发送给教师,教师收到后以五分制对译文进行评阅,标注出学生的佳译和错译部分,教师评阅小组译文之后将译文返回给每位组长,要求小组组长在组内对自己组的译文进行修改和撰写总结报告,总结文学翻译的特点、对文学翻译的要求、叙述人语言的翻译特点、人物语言的翻译特点。在课前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随时借助于网络平台(微信群、QQ群)督促学生观看微课里的教学内容,并在学生课前小组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作出解答。
(二)课堂文学翻译课堂教学的教学流程:教师PPT展示各组译文→小组内讨论→小组之间点评→各组作总结报告→教师点评并对本次翻译实践做总结。因为学生们在课前已经观看了微课里的教学内容、了解到本次翻译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翻译理论、完成了学案中《突尼斯之旅》1000单词量左右的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总结报告,因此在课堂上,首先,教师只需采用PPT展示各组译文并对微课中提到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进行简要的回顾梳理,要求学生对预留作业做出解答,包括原文作家简介、主要内容、作品体裁、作品人物分析、翻译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等等。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与交流。讨论与交流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作品标题的翻译原则?《突尼斯之旅》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是什么?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予以解决?译文的语言风格是否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译文的语言是否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本组译文的优缺点以及其他小组译文的优缺点?例如,(1)各组的标题翻译得各不相同:《人在突尼斯》《在突尼斯》《突尼斯之行》《游在突尼斯》《突尼斯》,最后讨论统一为《突尼斯之旅》;(2)专有名词的翻译不统一,人名Оля的中译文五花八门,不符合专有名词“约定俗成”的翻译原则,学生分析应该统一为“奥丽娅”;(3)“阿拉伯人出现了一下后离开了,拂袖而去。”学生分析错译原因是语言表达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同义词堆砌,造成语义重复。修改后的译文“阿拉伯人砰地一声关上了门,走了。”(4)“那些拿着宗教书籍跪坐在树下的姑娘们让我们印象深刻。”学生分析错译原因是对原文词组理解错误,译文句子太长,汉语中更多习惯使用短句。修改后的译文“这些小姑娘坐在树下读书的画面在我脑海中定格,到今天我仍不断地想起她们。”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应适当给予指导,对整个课堂起到主导作用。在学生们进行讨论与交流之后开始进行小组之间的点评。每组选一名代表采用PPT的形式来展示小组译文并陈述小组译文修改结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针对该组译文的不当之处提出建议,也可以对翻译精彩的部分予以肯定。学生在小组之间点评之后作总结报告:总结文学翻译的特点、对文学翻译的要求、叙述人语言的翻译特点、人物语言的翻译特点。最后,教师结合每组学生制作的PPT,对每组修改过的译文做出客观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佳译部分,又要指出学生翻译的不足之处,并将翻译理论与技巧贯穿始终,教会学生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翻译理论和方法,对本次翻译实践做总结。文学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其间需要跨越“重重险阻”,最终的译文不能是字词简单的堆砌,而应是一种“绘声绘色”的艺术品,借助艺术的手段,传达艺术的意境,让译入语读者获得与阅读原文同等的感悟和审美体验。文学翻译尤其注重“得意而忘形”,翻译过程中传递的是艺术的魅力,塑造的是艺术的形象,让读者领略到艺术的美,“化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底,能够在原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中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找到适合原文内容的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两种重要翻译方法。异化法要求译者采取原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采取译入语读者所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文学作品中叙述人语言的翻译要优美生动、形象鲜明、传神切景、绘声绘色、充分传达原文的艺术感染力。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不同人物的出身、经历、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等,翻译时必须掌握原文中人物语言的个性,恰当地予以表达,也只有这样,才能再现人物的形象。要注意再现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再现同一人物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语言个性。通过课堂上各组之间讨论与交流、小组之间译文互评,学生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观,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课堂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思辨和创新的综合能力。
(三)课后教师对学生小组内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各组之间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做出口头总评,学生以组为单位撰写书面总结报告。课前的微课学习、课堂的讨论和交流、课后的总结报告会加深学生对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理解和认识,是学生对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内化的重要过程,是对译文中运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有效梳理,并做到举一反三,将其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翻转课堂最大效度地优化教学环节、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为文学翻译课程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思路。翻转课堂最大效度地优化教学环节:知识传授环节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环节在课堂内通过作业答疑、小组协作探究、师生交流评价协同完成。翻转课堂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师设计好教学整体进度,掌控整个课堂环节、教学节奏,评价学生知识内化和知识体系建构的效果,教师由课堂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由课堂上的聆听者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翻转课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记录和解决学习内容,课后复习和反思知识内容,学生可以随时使用网络平台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互式讨论来寻求问题的解决策略。在教学环境方面,翻转课堂将课堂内与课堂外通过网络平台有效地连接起来,帮助教师动态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为学生答疑解惑。翻转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完成翻译理论知识的内化,从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综合的文学翻译实践,在提高学生文学翻译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际间思维模式转换能力、篇章理解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翻转课堂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一经引入国内高校,教学法研究者们就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个院系都尝试着将翻转课堂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因为它具有自身的教育科学性,符合学习有效发生的原理。[5]翻转课堂引入文学翻译课程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是对教学环节、教学角色、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翻转,为文学翻译课程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思路,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使枯燥乏味的教师“满堂灌输知识”的传统课程变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思辨和创新等综合能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何朝阳.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
[2]冯小庆.基于翻转课堂的俄罗斯文学教学[J].大学教育,2018(10).
[3]蔡毅,孙桂芬.俄译汉教程增修本(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武利茹.突尼斯之旅[J].译林,2011(05).
[5]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
作者:武利茹 单位:长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