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科技语类翻译研究新视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引言
科技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科技知识传播、科技成果和科学家介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相对于文学翻译研究,科技翻译研究存在滞后的困境;范武邱(2012)、Olohan(2016)和陈善伟(2015;2017)等学者对科技翻译研究、科技翻译理论和科技翻译教材等方面的困境、问题及对策做了厘清与思考。“无论在操作方式或工具使用方面,研究和学习有关翻译的科技问题令人兴奋,且富有思辨性和挑战性。科技翻译涉及要识别和评估原文和译文,以及如何通过阅读文本了解科技的主题及相关术语;涉及把握科技专家的交际方式,包括在处理技术数据、专利说明书或科技研究论文的交际方式;涉及把握科技语类(genre),虽然有些语类我们可能较少接触,但对科学研究、探索技术至关重要”(Olohan2016:2)。顺应时代对科技翻译教学及科技翻译研究的呼唤,Routledge公司出版了MaeveOlohan的专著《科技翻译》。
2.科技翻译的性质、数据资源、技术与语类
《科技翻译》(ScientificandTechnicalTrans-lation)主要由技术翻译(technicaltranslation)和科学翻译(scientifictranslation)组成。在第一章“科技翻译作为一项职业活动”中,科技翻译被视为一种社会语境中的职业活动。传统意义上,科学家的科学实践属于中性的、客观的、无价值评判的活动;但这种观念受到了挑战。换言之,科学与文化、社会密切关联,可能受到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的驱动;技术常作为解决诸多人类问题的手段,我们应细究其动机、影响和效果(Olohan2016:6-7)。科技翻译分为兼职翻译和全职翻译,译者可兼任项目经理、客户经理、术语员、校对员等角色。科技翻译者应知识渊博、技术熟练,具有好奇心、上进心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根据欧盟委员会口译总司(ServiceCommunInterprétation-Conférences,CSIC)(EMT,2009)的描述,译者能力包括:翻译服务能力、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信息发掘能力、主题分析能力(thematiccompetence)和技术处理能力。科技翻译犹如科技写作,要求译者了解科技翻译的语类,把握在特定交际语境下的话语使用方式及其交际目的,掌握翻译任务和行业规定。第二章“科技翻译数据资源”焦点在科技翻译资源的收集与开发。翻译技术包括收集和处理术语的工具,以及专题型(specific)和参考型(reference)语料库和语料库引擎等翻译工具。例如,译者可利用欧盟演说的平行语料库与欧洲药品评估局(EMEA)的生物学语料库,以及欧盟的术语库(IATE)、联合国术语库(UNTERM)等。译者应学会MateCat等翻译记忆系统以及PatentTranslate等机器翻译系统。技术翻译部分(第三章至第五章)讨论技术说明手册、产品数据、技术手册、专利说明等语类的翻译。第三章焦点技术产品的说明性(instructional)语类及其翻译。技术说明书、使用指南、操作或安装说明书属于注重实用性与可读性的语类,翻译时要注意语类的常规,注重术语的完整性和前后的一致性,同时要考虑文化因素,采用文化适应策略(culturaladaptation),并确保译文清晰明了。技术数据表(TDS)和技术手册两大语类及其翻译是第四章讨论的重点。各公司制作的产品技术数据表在格式、内容和特征上有所不同,但一般涵盖产品说明、质量数据、公司信息以及促销产品的文本。翻译此种语类时,要遵循原文本的结构和格式,参考已有的术语库,确保译文准确,术语使用标准化和术语的前后一致。技术手册旨在运用营销策略来促销产品、向读者宣传其性能和优势,附有产品的技术信息;译者要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原文的信息和促销功能。第五章“专利”重点讨论专利申请、专利说明书及其翻译。专利申请和说明书语类一般包括摘要、标题、说明、权利要求、绘图等内容,其书写遵循约定俗成的格式和语言表达方式。译者可借助欧洲专利局(E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专利数据库、TAPTA机器翻译工具进行翻译。专利翻译有其交际目的,但译文应尽可能向原文靠近,或采用直译方式,将原文的实事和信息如实译出,尽可能使译文清晰明了,力避含糊,让读者能领会到原文的种种意味。另外,专利申请属法律语言和法律文体,翻译时要注意术语、词汇使用及措辞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科学翻译部分(第六章和第七章)焦点在科学知识的交流,介绍专门的科学研究及科普报道。第六章“科研论文与摘要”重点考察科学家的科研论文和摘要等文体。专门的科学文本有各类多语种文本,翻译时要进行语类分析,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与语类常规,理解科技文本的内容和主题,借助语料库等资源以把握文本中的专业术语、概念、语法隐喻、元话语(metadiscourse)等文体特征,细究文本的修辞和元离散功能(metadisursivefunction)。英语作为科技国际性交流的主流媒介,在跨语际的科技翻译中可能出现颠覆英语霸权的倾向。科技翻译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变异现象,变异程度取决于不同话语系统的特性和异同程度以及交际者之间知识体系的差异程度。这要求译者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以便选择相应的翻译行为。第七章“大众科学”(又译“科普”popularscience)着重考察科普新闻文体,例如专业期刊文章、新闻稿、新闻条目、科普新闻报道、讲演、研究中心网页、科普书籍等文体及其翻译。科普类文体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从高到低的次序为:科普的文章、科普经费提案、科技纪录片、科普新闻网页、科技博物和公民科技计划等文体。受制于社会文化政治因素和读者知识结构和期盼等因素,翻译过程中,科技新闻报道等语类中的文化特性和隐喻会出现本土化和再叙事(reframed)现象,或者变异现象。
3.对当今科技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3.1科技翻译研究的视角独特
时代语境要求我们需进一步关注科技翻译及其理论。正如《译者》专辑《翻译的科学》(2011)(ScienceinTranslation)的推介所言:翻译在科技知识传播和科学家介绍中的作用仍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研究者习惯上对科技翻译理论兴趣不大。但是,我们面临新的形势:第一,科技翻译不仅迎来了新的挑战,而且,语言服务日益兴旺;第二,科技翻译作为职业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语境下的制造、软件、医疗等领域对翻译需求量大;第三,一些职业译者的调查报告表明,能胜任专业化翻译的译者更容易拿到高薪(Olohan2016:7-8)。基于科技翻译的现实,一些学者开展相应的探索(Wright&D.Wright1993;Byrne2012;Chan2017)。Olohan的新作融合了上述著作的优点,并在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系统化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该著作研究视角宏观、独特,融合语料库、文体学、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涵盖较广,不仅对科技翻译活动做了新的界定和阐释,而且为科技翻译提供科技翻译数据资源和科技翻译工具,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语境下讨论科技说明书、科技数据表和手册、专利、科技研究论文和摘要以及科普等主题及其相应的语类和语类翻译。Olohan能从宏观的跨学科视角考察科技语类翻译,得益于她的研究和实践经历。
3.2翻译工具与语类翻译有机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翻译技术的应用
尤其是翻译语言大数据及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应用,科技翻译中的语类分析、词组选择、术语提取、译本比较、译文评估等变得更加快捷便利。显然,掌握翻译日趋的技术化(technologization)显得尤为重要(Olohan2016:4)。Olohan重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途径,真正将科技或翻译技术与科技语类翻译结合起来,做到技术应用与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上就科技文本而讨论科技文本翻译以及脱离翻译技术而讨论科技翻译实践的模式。Olohan介绍了许多语料库资源、语料库建设和翻译工具;当然,语料库资源非常丰富,有专业的语料库和开放式语料库,也有本土化的语料库资源例如Babelfish,WordLingo等翻译系统,或者用于视听翻译的工具。但是,《科技翻译》一书不可能全面覆盖各科技专业的翻译数据资源和所有的翻译工具。关于翻译科技在翻译中的运用,《翻译技术的未来》(Chan2017)介绍了翻译技术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和作用。为普及翻译技术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和提高科技翻译人才的技能,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语料库分析工具、Translog、眼动技术(eyetracking)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得到重视。而且,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研发和建设相应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和翻译术语库等。
3.3焦点科技语类翻译及其跨文化交际特征
根据Werlich在《英语语篇语法》(1976)的划分,语篇类型可以分为描写类、叙述类、解释类、议论类和说明类语篇。各种科技语类承载着各异的写作常规、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具有显著的专业性特征,其措辞和表达遵循一定的书写格式。分析各种科技语类包括术语与词组等层面的文体与表达对科技翻译而言显得尤为重要。Olohan以“科技语类”为主线贯穿全书的写作与论证,相对其他著作(Byrne2012;傅勇林、唐跃勤2012;康志洪2012),所涵盖的语类及其翻译的涵盖面更广。语类分析作为科技翻译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根据语言服务产业的需求,关注更广泛的科普与专业科学的语类,探索、分析、归类和研究科技翻译的语类,将语类分析与科技翻译的社会文化语境结合起来,考察各种ESP语类的常规、语用、功能等信息,寻求适当的翻译工具和翻译表达方式。科技翻译被赋予跨文化的人文特性,而不是一种仅传递信息或格式化的翻译活动。“科技作为社会或文化活动,可能受到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的驱动”(Olohan2016:7)。《译者》专辑《翻译的科学》在推介中指出,“科学被视为公共文化、机构、叙事和修辞实践活动”。显然,为更好地考察科技及其承载的文本和科技翻译,要将科技语类及其翻译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科技文本的特征和交际功能、科技知识传播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翻译对科技知识结构和体系的作用。根据Olohan和Byrne的观点,科技翻译不仅是“一项职业活动”(Olohan2016:6-25),而且“是一项复杂的交际活动,涉及各种科技语类的特定信息处理与跨语言翻译,要求译者具有专业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能,具有研究和理解概念的能力,并将它们呈现给不同的读者”(Byrne2012)。Olohan(2016)强调科技翻译的社会和文化性质,从文化学、交际学、传播学等视角探索科技语类翻译。例如,她结合上述学科的研究方法考察科技翻译中的译者身份及其对科技翻译政策的理解、行业术语和文书常规的遵循、对科技语类常规和交际目的的理解,对翻译读者期盼的把握,以及对期刊和出版规则的掌握等。Olohan指出,科技语类翻译均要考虑科技专业的语类常规与特征、科技交流的语境、使用者的背景知识和期盼、各种语类的功能、原文和译文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语言和语篇选择、科技翻译、出版和发表的语种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科技传播手段、各类传媒的要求、文化特性等。这为我们重新审视科技翻译提供了诸多值得探索的新视角。
3.4引领科技翻译教材编写
当前,许多国家的译者培训项目越来越多,公司或机构对硕士层面的职业译者的需求日增;学术培训项目为受训者提供理论和概念分析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译者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Olohan2016:3-4)。《科技翻译》可能是西方近二十年第一部用英语编写的专门为翻译硕士等高层次学习者使用的科技翻译专著和教材。它吸收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科技翻译和科技知识传播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正如这部书所描述的出版目的:旨在弥补相对较少的英语科技翻译教材,为研究生提供科技翻译教程。学生通过学习科技翻译知识、技能、训练,以熟练分析和掌握科技语类翻译。通过学习,学生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把握科技工作者交流的某些独特方式;了解科技文本的陈述方式和修辞目的;了解职业译者处理科技翻译的操作行为;分析原文本以及原文和译文使用的概念,为翻译做准备;学会可用于科技翻译实践的相关数据资源;产出自己的科技翻译作品;学会用该领域的元语言验证其翻译抉择的正确性;学会评估自己的译作和他人的译作(Olohan2016:2-3)。通览全书,《科技翻译》所涵盖的内容能够为实现上述预期的目的提供保障,较好地解决了科技翻译教材存在的问题(冷冰冰2016)。换言之,它特别关注科技翻译的实际操作性知识、数据资源的使用与创建、译者思维能力尤其是语类分析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未来的科技翻译教材编写不仅要着重科技手段的应用,而且要继续重视科技翻译语类的研究,并结合本地化、区域化、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实践开展教学,也应借助与科技翻译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验证自己的翻译判断和抉择是否正确,重点可以落在培育译者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Olohan2016:4)。
4.结语
Olohan的著作特色鲜明,不乏真知灼见,具有明显的学术自觉。它注重思考科技翻译的问题与出路,真正将翻译技术与科技翻译结合起来,将科技工具运用到科技语类分析及语类翻译的实践中,突破传统上从单一的视角以科技文本为对象从文本层面讨论科技文本翻译,或者仅囿于对翻译工具的介绍等。更重要的是,她将科技翻译与宏观因素结合起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用现实职场的语料考察科技语类及其翻译,将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起来,探索科技知识和科技产品传播、科学家、科普介绍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为发挥翻译在科技交流、科技产品流通的作用提供可操作的理论和实践指导。Olohan以创新的学术意识描述科技翻译尤其是科技语类翻译与科技翻译工具联互的图景,引领读者深入思考科技翻译活动。正如KellyWashboune在该书封底面上的评论:“就其内容选择、编排、论证及教学法而言,《科技翻译》为译者的职场训练开拓了新的视野,兼顾‘纵挖横拓’,从译者及其所处的多维语境考察科技翻译的过程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探索主要科技领域的现实问题、语类和情景方面,该著作预示着真正教科书的时代的来临”。随着AI大数据时代的到来,Olohan的著作无疑是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福音。
作者:曾慧妍 曾文雄 单位: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