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国文学翻译海外出版现状及策略范文

我国文学翻译海外出版现状及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我国文学翻译海外出版现状及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文学翻译海外出版现状及策略

摘要:中国文学翻译在海外出版的数量少、销量小、受众少、影响小。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有文化的差异,既有阅读习惯的差异,又有期待视野的不同。除此之外,最大的原因是出版与传播问题。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是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寻求政策支持的同时,建立出版机构的海外分销渠道,寻求与国外出版集团的有效合作方式,塑造中国文学翻译的形象与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文学翻译;海外出版;现状;问题;对策

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工程起始于1951年创刊的《中国文学》杂志以及其后的“熊猫丛书”,《中国文学》杂志的初衷是向海外读者宣传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这些翻译作品在海外发行遇冷,大多数作品并没有为西方读者所接受,以至于杂志在2001年停刊,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巨大打击。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被党和国家提高到文化战略的高度,中国文学“走出去”启动了三大工程。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再次激发了中国文化界、学术界对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的巨大热情,学术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对于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翻译质量、翻译策略、翻译人才等方面。[1-3]学界讨论的这些方面固然重要,但是正如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学走出去,最紧缺的人才是中介人才,就是能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同时又能够了解国际市场,和国际出版机构有很好的合作背景的中介机构。”[4]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最终要面对的是外国读者,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实质是跨文化传播,这其中最重要的中介环节就是出版发行,解决好了出版发行的问题,让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中国文学翻译才可能真正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1中国文学翻译海外出版的现状

与从国外引进的作品相比,中国文学翻译作品“走出去”的数量屈指可数。中国作品的出口与海外作品进口极不平衡。据统计,2004年,中国总共购买了美国出版的3932本书,但美国出版机构只购买了16本中文书。[5]2009年,美国共翻译出版了348本文学新书,但其中只包括8本中国小说,仅占美国外国文学出版总数的4%。[6]中国对国外作品的译介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就不曾停歇,每年出版的海外作品多不胜数。可以说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有增无减,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虽然日益增强,但文化与文学走出去的少之又少。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数量非常有限,在这些走出去的作品中影响力如何呢?根据2011年《中华读书报》的分析,在美国市场,中国文学作品无人问津,完全处于边缘地位。“2008年到2010的三年间,美国出版英译汉语文学作品分别为12、8和9种,共计29种,其中,当代中国内地作家的长短篇小说仅19种,可谓一少二低三无名:品种少,销量低,且没有什么名气,几乎无一进入大众视野。亚马逊北美店销售榜1月11日的排名显示,毕飞宇的《青衣》排在第288502位,《玉米》排在第325242位,而莫言的《生死疲劳》和《变》,排位均在60万名之外。以小说类的三年内新书计,10万位之后的排名,表明其销量是非常非常低的。余华的《兄弟》也排在第206596位,姜戎的《狼图腾》则排到了第84187位,相对同胞们的其他作品而言,已属非常可观”。[7]可见,中国文学在海外出版的数量少,销量小,受众少,影响小。如果连大多数西方人都不曾阅读过中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又如何能指望西方人通过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来了解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因此,有必要搞清楚这其中的各种缘由,寻找中国文学的“走出去”之路。

2中国文学翻译海外出版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有文化的差异,既有阅读习惯的差异,又有期待视野的不同。除此之外,最大的原因是出版与传播问题。迄今为止,我们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首先,国内出版社在向西方推介中国文学翻译作品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市场依然是大多数出版社的主要市场,海外市场是一个陌生的市场,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很多出版社不愿意冒险进行海外投资。其二,很多出版机构不具备进军海外市场的能力。对于外海市场缺乏了解,国际化的出版发行人才匮乏,对海外市场分销模式缺乏深入研究,严重影响了国内出版机构进军海外市场的热情。其三,国内出版机构数量众多,分散,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集中程度不高,资金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难以集中精力和资源推出精品。而海外市场化的出版机构,如兰登书屋、企鹅出版社、贝塔斯曼等都是高度集中的企业,国际化程度很高,市场运营能力很强。国内出版机构进军海外市场无法回避与这些巨型跨国企业的竞争。其四,文学翻译作品属于通俗读物和大众读物,达到一定的发行量方有利润,而国内出版机构在海外缺乏发行渠道,能否盈利成为出版机构最为担心的问题。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出版机构缺乏向海外推介中国文学作品的内在动力。出版企业是市场主体,激发出版机构的活力,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政府以政策和适当的资金支持这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才可能真正激发出版机构参与海外市场竞争的活力。第二,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在海外的发行机构选择失当。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大多由一些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学出版社主要是学术性的出版机构,主要面向大学师生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而文学作品是大众读物,不仅要面向精英群体,也要面向普通大众。大学出版机构的传播力有限,作品难以传播到普通阅读群体中,受众群体非常有限。而大型的市场化的出版机构运营出版文学作品经验丰富,渠道通畅,更擅长通俗读物的推介。在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的过程中,中国的出版机构缺乏主动权和控制权,文学作品的选取和发现主要由外国机构控制,导致作品推介单一和片面。第三,中国出版机构推介中国文学翻译作品模式单一。在海外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大多数是现当代作品,中国文学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古代文学作品很多在海外已经广为人知,如《赵氏孤儿》、《孙子兵法》、四大名著、寒山的诗歌等。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读者一直带有意识形态的偏见或东方主义的情结。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翻译“走出去”工程完全是由政府主导的,带有很强的宣传意味。在既有的文化偏见基础之上,往往会激起西方读者的抵触情绪;此外,中国文学作品大多是通过文化交流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这种典型的文化输出形式很难被别人认同,这也是当年的“熊猫丛书”遇冷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中国文学翻译海外出版的策略

文化产业与文化“走出去”已经被提高到了文化战略的高度,所以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应该与国家新闻传播战略相一致。早在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提出发展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了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的八大重要战略。其中,第七项是积极实施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指明出版业“走出去”的目标和手段。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是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积极地向西方推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寻求政策支持的同时,建立出版机构的海外分销渠道,寻求与国外出版集团的有效合作方式,塑造中国文学翻译的形象与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首先,整合国内具有对外传播与出版经验的机构,合理配置优质资源,避免单兵作战,形成合力。其目的一是可以出精品,二是可以增加与外资机构的谈判筹码。国内出版机构如外文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外教社等都具有出版外文图书的经验与实力,应该群策群力,建立统一协调的机构或部门,整合这些出版社的人才、资本、渠道等资源,集中精力推出一系列精品。第二、与海外市场化的大型出版机构合作,建立合资公司或合作部门。海外出版机构熟悉海外市场,拥有销售渠道,与这些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失为一条捷径。通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逐渐熟悉海外市场的营销与资本运营,把握海外市场的消费习惯,最终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分支机构。第三、推广中国文化与文学不能只依靠某几个部门或者出版社,应该统合国家对外宣传机构、孔子学院、出版社、高等院校、社会组织以及民间机构的力量,全方位、多层次地介绍中国文学精品,扩大中国文化的传播范围。首先,在华的海外留学生群体、驻华使馆以及外资公司驻华员工等是沟通中西文化的纽带,不应该忽视他们的影响,应该积极向他们推介中国文学。其二、国内各个大学在海外的校友会与留学生群体,在西方大学任职的华人群体,西方大学的东亚系和亚洲研究系都熟悉中国文化与文学,这些群体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孔子学院应该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镇。

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实质是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理想的跨文化传播是主体间的传播,也就是说,传受双方是平等自愿的,不能一方把意愿强加于另一方。跨文化传播理论提醒我们中国翻译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宣传的口吻和措辞,以他者的智慧表现自我,注意传播技巧、传播渠道以及充分的受众研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庞德对中国诗歌的译介就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让西方读者了解到中国优秀文化的普世价值以及与西方文化的共性,克服交流的无奈,寻找中西文化的共通之道,才能实现中国文学从“走出去”到西方自觉接受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参见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2]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6).

[3]高方,许均.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

[4]李芸.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是道坎[N],科学时报,2007-09-06.

[5]孟晓光.理智看待中国文学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9-23.

[6]桑禀华.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小说:论英译中文小说[A].中国作家协会.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C].2010.

[7]康慨.一少二低三无名: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N].中华读书报,2011-01-12.

作者:田静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