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议文学翻译中情感的融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既然文学翻译重在传情,那么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的介入则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说其必然,是因为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科学包含客观的真理,不受个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影响。”而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以传情达意为主旨,“作为文学翻译的阐释,本身又具有上边讲的复杂、繁难、深入、全面等特点,更不能不要求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更不会不带上其主观色彩。”曾虚白也曾指出:化来化去,译者“总化不掉自己内心的弦线所弹出来的声音,永远脱不了主观的色彩。”
可见文学翻译不可能不受个人思想感情的影响,所以只能是艺术。同时,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的介入也是必要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是双重的,首先是原作的读者,其次是译作的作者。译者若想成功解读原作的情感,首先需要把自己融进去,否则是无法深刻领悟原文所蕴含的情感。如郭沫若所言:“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舌,不是沐猴而冠。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作为译作的作者,译者更是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原文所蕴含的各种情感、美感与意境充分地传达给译文读者。“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在挽留原文的美感上创造奇迹,更有甚者,能够创造出原文所缺少的美感,或曰出原著头地。”
所以说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的介入是完全必要的,“有情翻译”与“无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在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请看下例:…and,therefore,IsaythatifyoushouldstillbeinthiscountrywhenMr.Martinmarries,Iwishyoumaynotbedrawnin,byyourintimacywiththesisters,tobeac-quaintedwiththewife,whowillprobablybesomemerefarmer’sdaughter,withouteducation.(JaneAusten:Emma)译文一:所以我说等马丁先生结婚的时候,你若是还待在这个地方的话,我愿你不要因同她姐妹的亲近关系而结识他太太,她可能只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没有受过教育。译文二:所以,如果马丁先生结婚时你还住在这儿,可千万别碍着她两个妹妹的情面去搭理她的太太。说不定他会娶个十足的乡下人的女儿,没有一点儿教养。就原文意义的传达而言,两种译文都做到了这一点。但在原文感情的传递方面,译文二就更胜一筹。原文体现了说话人鄙夷的感情色彩,译文二的译者将自己充分地融入作品中,采用与原文语气相当的词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说话人强烈的反感情绪。
二、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介入的原则
我国传统译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当中,有关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介入应遵循的原则,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找到答案。明代画家顾凝远曾指出,画家对所描画的对象要做到“深情冷眼”,将其运用到文学翻译研究中,即是:译者在理解原文时,一定要做到“深情”,要全身心地投入,聆听原文作者的心声,把自己融入作品,用心去感受原作人物的故事与性情,与原作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与原文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但是在将自己的理解付诸笔端时,译者还应做到“冷眼”。也就是说,在充分地领悟了原作的情感之后,译者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要以客观审慎的态度来展现原作,不能将原作的情感扩大或缩小。“深情冷眼”的原则要求译者能进能退,既能走进原作,又能走出原作;既能品味原文情感,又能适当节制,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展现自己所体会到的炽热情感。毛荣贵对这一问题也有类似的见解:“在整个艺术鉴赏与创造过程中,译者的心理活动是由意识→无意识→意识,意向性地认识作品与作者,在不知不觉中与作者心神交融,与作品心物交融,然后再走出客体,回到自我意识中进行信息的加工制作,由形象感知转为抽象思维,在与作者达成美的共识之后,译者进而实现艺术再造。这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意向整合的过程。”
三、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介入的角度
1.根据译者特点合理选择原文
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局限性,译者当然也不例外。受自身学识、经历、性格与气质的影响,多数译者更适合翻译某一类或某个作家的作品,不可能做到面面俱佳。因此,出于对译作质量的考虑,如没有特定的翻译目的或任务,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适合自己特点的作品来译,这样译者便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原作,也能更好地传递原文情感。关于这一问题,傅雷有一段名言:“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与感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而每个人的理解、体会与感受又受着性格的限制。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强;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更加强调抒发作者的情感,如果该文学作品与译者兴趣不符,势难传递原文情感与韵味。例如,译诗,只有诗人或热爱诗歌的人译得更有诗味,而译其它小说或戏剧,兴趣或爱好会更有助于译作内容与情感的传达。“好的译者,历来重视自己的性格旨趣与所选作者的相近相和。就文学翻译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郁达夫也在为自己的《达夫所译短篇集》写的序中说:“我的译书,大约有三个标准:第一,是非我所爱读的东西不译。……”可见,若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则更能将自己融入作品,更能透彻地把握原作情感,这样译出的作品当然也更有感染力。
2.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原作
文学翻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参与强度和创造性思维,如果译者不能彻底将自己融入原作,所产生的译文必将干涩无味,毫无生气,缺乏艺术品的灵气。傅雷曾说过:“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势难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尤其对文学翻译而言,没有美感与情感的译文,犹如无水之田,缺乏滋润,也少了渗透力。所以,“译者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所要把握的不是对象的物理属性,而是原文的生命属性和审美属性,这就需要译者在感知对象时要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使之人情化、生命化,并产生艺术活动中的知觉变形和知觉选择。也就是说,主体在主观审美情感的制约下常常可以赋予译文以生命特征,而不必拘泥于对原文的物理的真实性。”
3.充分发挥形象思维
文学作品要传递情感,要感染读者,当然离不开形象思维的运用。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形象性、生动性与概括性。文学作品常常借助形象思维来写景、写人,使所写景物或人物生动可感,读者读后如身临其境,亲见其人。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也必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去感受原作,体会原作的人物情感与性格,想象原作所绘的景物,力求与原文作者产生感情契合。这样译作才能再现原作情景与人物,才能与原作达到同样的感人效果。请看孙法理所译《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一例:Arablelandsarefewandlimited;withbutslightex-ceptionstheprospectisabroadrichmassofgrassandtrees,mantlingminorhillsanddaleswithinthemajor.SuchistheValeofBlackmoor.这儿的耕地不多,面积也少,一眼望去,除了几处例外,满是绿草和树木,丰美芊绵,覆盖着高山大壑之间的这片丘陵小谷。这就是黑原谷的风光。“minorhillsanddaleswithinthemajor”传递了“小山小谷在大山大谷”中的概念,译者充分地发挥了其形象思维,对这一画面进行了想象,将其译为“高山大壑之间的这片丘陵小谷”,使大谷与小谷的关系传递得非常清楚,形象生动,层次清晰。
4.运用文学手段再现原作情感
文学作品常常会运用一些文学手段,使原文语言优美,意境感人。因此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与文学知识,使译作达到同样的效果。例一:Therichmanbelieveshepossesseshisbighouse,hisexpensiveclothes,hishorsesandservantsandhisbankaccounts.Hedoesnot.Hedependsonthem.Heworriesaboutthem.Theypossesshim.Heistheirslave.富人以为是他占有大屋、华服、马群、奴仆和银行存折。不,富人傍财而活,为财而累,被财所占。富人,财之奴也。原文使用了大量的短句,使得句子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而译者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情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达到了同样的气势。例二:Shewassensitiveandaffectionate.Shedidnotlookagreatdeallikehermother,asshecouldbesweetandgentle;herangerwasneverfurious,andherlovewasdeepandtender.译文一:她是个善感、温柔的女孩子。她并不很像她的母亲,因为她是那么温和、恬静;她即使生气也不会发怒的,而她的爱是那样深沉、柔和。译文二:她是个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的女子。她并不很像她的母亲,因为她是那么温和恬静;她的怒,绝非狂风骤雨般的狂怒;她的爱,却是似水柔情般的挚爱。原作中透露出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在传递原文情感方面,译文一显得中规中矩,语气平淡,而译文二用了对偶句“她的怒,绝非狂风骤雨般的狂怒;她的爱,却是似水柔情般的挚爱”,把原作者的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了美的享受,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四、结语
文学作品的特性决定了文学翻译有其独特的一面,只译意义未能传情的翻译算不上真正的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中译者情感的介入不仅可以达意,而且可以传情,使读者充分领略原文的情感与意境美。但译者情感的介入必须把握一定的原则与角度,这样才能保证更加忠实有效地传递原文情感。
作者:田玲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