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翻译与佛经翻译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翻译一般意义上指翻译者的个体行为,因此它的目的和影响是偶然的、可变的。但是当翻译某一种特定类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并持续了一定时间的集体活动时,就不能再简单看待。首先,这种现象出现一定有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即受它所处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影响,这往往成为翻译事业能否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这种现象也一定会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针对文化交流而进行的翻译活动,将外来文化鉴别和选择后,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为社会文化注入新的思想和新的活力。由此可见,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下面我将从中国历史中出现的佛经翻译、科技著作翻译、社会科学类著作翻译三次潮流与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1、佛经翻译潮流的社会文化背景
佛经翻译开始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获得进一步发展,唐代达到鼎盛。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赋役日益加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再加上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这样就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一方面,由于物质条件的艰苦和生活水平的低下以及古代科学知识的匮乏,在痛苦生活中挣扎的农民大众渴望在宗教中得到精神的慰藉和解脱。这种精神上的渴求使得宗教成为了古代人民的一种需要。但是,当时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而佛教宣扬的“来世”思想填补了这种精神和思想上的空白。这成为佛经翻译的社会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宗教的力量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并祈求神明保佑自己能够长命百岁。历代的佛经翻译大都有官方授权并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佛教教育人们要安心现状,期待来世。无疑符合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佛经翻译得以大规模实施。
2、佛经翻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首先,佛经翻译扩充了我国的汉语词汇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语如“如果”,成语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俗语谚语如“无事不登三宝殿”,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等等都是来源于佛教。其次,梁启超曾说道:“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佛经翻译不仅创造了白话文体,促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产生,还直接或间接地为小说、歌曲、弹词、平话、戏剧等体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第三,佛经翻译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从两汉到唐代近千年的时间里,我国佛教翻译著作达两万多卷,佛教思想也渐渐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构成了中国人性格的一个侧面。
一直到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可以通过音乐、电影、绘画、雕塑、建筑等亲身感受到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1、科技著作翻译的社会文化背景
明末清初,欧洲一批企图通过“学术传教”方式来满足侵略扩张意图的传教士来华,与中国一批士大夫一起翻译了大量的科技著作。他们的活动以传教为宗旨,希望通过翻译活动,来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但同时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文化的交流。首先,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中国文化传统使科学技术极大落后于西方。但明末清初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从而使科技翻译成为一种社会需要。其次,当时整个社会被程朱理学窒息,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传教士以科学技术为立足点的学术传教方式,“以学术收揽人心”的方针,与反理学的文人士大夫们“经世致用”观点相吻合,得到部分思想前卫的文人的接受和推崇。
2、科学著作翻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首先,传教士作为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媒介,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输入中国,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其次,科技著作满足了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经几千年发展产生的僵化局面,中国文化开始了多元化的趋势,开始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第三,在西学的影响刺激下,科技思想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经世致用的风气开始在一些士大夫中出现。中国学者也开始整理、发掘泯没已久的中国古代科技遗产。此外,随着西方某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奇器”的输入,出现了议办“洋务”的端倪。
可见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在中国传播了西方科技和科学精神,在士大夫当中产生了学以致用,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为后来大规模的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打下了基础。
1、社会科学类著作翻译的社会文化背景
由于末年的清政府腐败无能,盲目排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对外交流被终止,系统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停止。百余年的不思进取和闭关锁国,最终导致国力衰竭,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惨败。因此一定层面上讲,这次社科类著作的翻译高潮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催生的。战败的耻辱使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地方不仅仅是在物质技术方面,更有管理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原因。维护几千年封建统治旧秩序的传统封建文化使中国不能顺应在先进的世界潮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进步。正是这种情况使维新派加大西方社会科学类著作的翻译,介绍外国历史来作为中国变法的借鉴。中国的文化输入由科学技术领域转到社会科学领域。
2、社会科学类著作翻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首先,在维新派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及文学的译作,初步介绍了西方天赋人权及自由、平等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引发了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为“五四”运动的兴起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其次,文学作品翻译为处于启蒙阶段的中国近现代文学提供了可以学习、仿效的艺术范本,为中国打开了一扇与世界文学沟通交流的窗口,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买下了伏笔。第三,在这次翻译高潮中首先引入了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通行的国际关系准则,从理论上打破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愚昧观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决不会孤立存在。每次翻译高潮的兴起甚至说每次翻译活动的开展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由于某种需求而产生,翻译者根据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对于外来文化做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选择和取舍。因此说,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是翻译高潮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因。同时翻译高潮都会引入外来思想和文化,都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或多或少、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翻译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无疑深深地打上了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由于翻译高潮各阶段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社会需求不同,其兴起、发展、衰落都各不相同,同时也对当时社会造成了不同的影响。这教育我们:进行文学翻译时应反映社会需求,同时预见其影响,发掘那些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著作,这样才能使翻译事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