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词语翻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翻译,是指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内在与外在含义的转化过程,要求既要有对源语(source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language)的深入理解,又要能够驾驭这两种语言的异化对应转换。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曾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而翻译之难事的解决途径,也是众多翻译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翻译是把跨文化交流联系起来的纽带。翻译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特别是和文化语境密不可分。因此,翻译一定是与文化语境相结合的产物。
一、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内在跨度补偿
文化从学者的角度看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①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作了如下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语境随文化的进化而改变,而“文化进化的主要趋势是趋同,即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只要文化还存在,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②文化语境是受到文化进化趋同影响最深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中词语翻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化语境与翻译最终需要内在跨度补偿予以解决。著名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把语境分为三类,即: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中文化语境的定义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文化中,人们的认知环境,该认知环境同样包括语言环境、具体语境和认知语境。这每一环都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对文化的一种承载,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有机的一部分。美国著名汉学家李达三(JohnDeeney)教授在《熟悉两种文化与翻译》(BiculturalismandTranslation)中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感情方面的习惯。”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结合、相互渗透、影响甚至趋同,使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进入一个新探求领域,无论是横向的跨度还是纵向的深度都处于不断胶着也分离的状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语言跨度需要一个内在跨度解决途径,文化语境解析是首当其冲的重要解决途径。由于翻译语境的主观性和动态性,文化语境的构建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是永无休止的对话过程,就其对话性予以翻译内在跨度解决。文化语境随时间空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就其动态性予以翻译内在跨度解决。因此,译者在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特别是文学翻译,需要在文化语境和翻译之间做出内在跨度补偿,即用两种语言文化的内涵延展来补偿两种语言在内在文化性差异的跨度上带来的问题,最大限度使其译至信,信至达,达至雅。对于文化语境的理解受制于译者,受译者自身兴趣、需要、知识、经验、文艺修养、欣赏习惯、个人信仰的影响,因此可以就其主观性予以翻译内在跨度解决。即译者需把握好文化语境与文学词语翻译的转移关系。
二、文化语境与文学词语翻译的转移关系
有学者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特别是词汇,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也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签”。③如何把握词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就是如何把握文化语境内涵的问题。文化语境与翻译存在的转移关系在词语的运用上体现无疑,特别是针对文学翻译中的词语翻译。对于词语间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蕴意,如果没有对文化及其所处的语境的深入了解,是无法实现其内涵的转移的。翻译到另外一种语言的文字就会显得苍白晦涩,甚至词不达意。
1.内在含义转移(Differentialtransferinconnotation)曹靖华教授在为北京大学的师生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文学翻译难定标准,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文艺的再创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品,它是用形象来感染人,而不是用逻辑的论证来说服人。翻译工作者除应将原文本意完整地介绍给读者,使他获得与本国读者同样的概念外,同时还要照顾到语言风格,力求明白易懂,又要保存原作的丰姿。”④文学翻译是把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创作进行第二次加工。茅盾先生也曾就翻译提出:“好的翻译者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另一方面却以本国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词汇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④这就要求译者有能力辨别词语受语境影响在内在含义上的转移。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为例,中外作品中作家们对人物名字对作品所起到的作用大都给予了厚望,并且赋予其人物深刻寓意,人物名字往往极其鲜明的把作者的创作动机,通过作品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及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能反映创作者的立场,甚至昭示人物性格及命运。人物作品中名字因作品被广泛接受其内在含义也发生了转移。Cinderella(灰姑娘)是深受全世界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一个被继母和两个姐姐驱使整天与煤渣为伴的美丽姑娘,后幸得仙女帮助,成为王子的爱人。而现在的英语字典中已经把Cinderella纳入其中,新英汉词典中解释为“久被蔑视、忽逢幸运而显名一时的角色(或货品)”;而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中则把Cinderella解释为“未得到应得的注意或敬重的人(事物)”。又如Hamlet,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作品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因父王被谋杀而郁郁寡欢。他的叔父杀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为妻。哈姆雷特打算为父亲报仇,但他的内向和谨慎使他犹豫不决。新英汉词典中解释为用来喻指“沉思而无决断的人”,而HamletwithoutthePrinceofDenmark或HamletwithHamletleftout表示“去掉了本质的东西”。还有很多诸如PeterPan(彼得•潘)喻指长不大的天真的成年人;JamesBond(詹姆斯•邦德)和他的代号007已经成为神通广大的同义词;RobinHood(罗宾汉)喻指“具有侠义心肠者”;EugenieGrandet(欧也妮•葛朗台)喻指极其吝啬的人。中国作家笔下“林黛玉”是多愁善感一类女子的代名词;“张飞”喻指鲁莽之人;“曹操”喻指奸雄;“祥林嫂”则喻指受了刺激而喋喋不休的人;“诸葛亮”喻指能掐会算有大智慧者,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翻译成:ThewitofthreecobblerscombinedequalthatofZhugeLiangthemastermind.在翻译这个句子时,需要加入对文化背景内涵转化的注释性内容themastermin,才能让另外一种语言使用者切实掌握内在本质含义。又比如,“班门弄斧”翻译成:Showing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这样既体现了文化背景差异对“鲁班”这个名字的理解又活灵活现了原文的含义,人物名字在翻译时不能缺失和内在含义转移的联系。
2.词语语义转移(Semanticstransferinwords)文化语境与文学词语翻译的转移关系还体现在词语语义转移上。有些词汇在本族语也就是源语中,本来拥有的语用含义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已经发生了语义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果对源语文化没有深层次的解读,是无法把它们准确的翻译成目的语的。以英汉两种语言互译为例,有许多颜色词所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汉语中“黄毛丫头”指的是“alittlesillygirl”,而“黄色电影”用“bluefilms”表达。“白痴”是“idiot”,“红眼病”则是“green-eyed”。绿色本意象征着生命与活力,在汉语中“戴绿帽子”已经将其含义引申为“某人的妻子与他人私通”,所以,是不能把“某人戴了绿帽子”直译成“towearagreenhat”,要把源语所表述语境的语义转移到目的语的语境中,可以译成“tobeacuckold”。动物词也是如此。将源语译成目的语时,其词语语义已经发生了转移。如:“Luckydog”译为“幸运儿”,“toleadadog’slife”是指“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tohelpalamedogoverastile”翻译成“救人于危难”,而“blacksheep”则指“害群之马”。“等到猴年马月”并不要真正翻译成“theyearofmonkeyorthemonthofhorse”,而是按照汉语的习俗译成“godknowswhen”。“流产”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妊娠后,胎儿未满二十八周就产出。多由内分泌异常、剧烈运动等引起。产出的胎儿一般不能成活。”而其引申含义则“比喻事情在酝酿或进行中遇到意外或遭受挫折不能实现。”如沙汀的《困兽记》有这样的话:“或者耐着性子打开这个僵局,免得演剧的计划流产。”Orbreakadeadlockpatientlysoastoavoidmiscarryingoftheplay.还有像“纸老虎”(papertiger),丢脸(loseface)等词汇,生动了浓厚的源语文化特有的文化色彩,译者要通过语境把词义的转移翻译过来,达到“信”的效果。
三、结语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离不开文化语境的。只有与文化语境紧密地结合,把不同的文化内涵渗透到不同的语言中,这样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达到既不失源语语言色彩的表达,又能够准确达到目的语的要求。译者最大限度的利用对文化语境的解读,保持对原文的原汁原味的解读使其既具有信服力,又能够正确表词达意,最后再使文字得以润色使其雅,才是翻译研究者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