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求翻译再创性影响因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傅雷在谈翻译时曾说过:“翻译这门学问,好比蚕宝宝造丝。这蚕要是吃了桑叶进去,尽吐出桑叶渣出来,就完蛋了。吃了桑叶,吐出来的应该是丝嘛。翻译的人应当把原文彻底弄明白了、完全消化了之后,再重新写出来。”从这番话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多年来,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文学翻译的定义和特征。笔者在本文中肯定了文学翻译的再创作特征,并分析了影响文学翻译再创作的主要因素。
一、再创作是文学翻译的灵魂
普通翻译的再创造大多局限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在很大程度上受忠实原作的制约。然而,文学翻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首先,文学翻译具有普通翻译的一般特征,同样具有再创造的功能,因此说,文学翻译的再创作特征是基于普通翻译的再创造特征。更重要的是,文学翻译肩负着审美使命,并不满足普通翻译的再创造,而是一种建立在原作上的创作活动。“译者可以牺牲原作的语意结构,改变原作的艺术风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译语语言优势,努力创造出比原文更精彩的文学作品”。可以说,再创作是文学翻译的灵魂。
二、影响文学翻译再创作的主要因素
影响文学翻译再创作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分析原作、译作以及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把影响文学翻译再创作的因素归纳为下面两大类。
(一)原作和译作间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原作和译作间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影响文学翻译再创作的基本因素。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熏陶客观上造成了语言差异和文化错位,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很难找到原语文本在译语文本中的对应物,甚至达到不可译的地步。由于人们思维的共性,语言信息的交流与文化的传递在客观上是可能的。尽管如此,翻译中难译或不可译的东西时刻存在,时刻迫使译者去创造、并通过创造达到尽量减少原作在译作中产生的信息丢失。例如,在诗歌的英汉互译中,由于诗歌的语言非常简练、含蓄且富有音韵的美感,加上许多文化信息暗含在字里行间,译者会遇到很多障碍,而这些障碍迫使译者在语言、文化的处理上进行再创造,为诗歌的文学翻译再创作打下基础。
(二)译者的主体作用
译者的主体作用是影响文学翻译再创作的重要因素。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然后才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而再创作的主体就是译者。译者对原作的理解能力和在译作中的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原作的审美本质在译作中的体现,始终制约着文学翻译的再创作。另外,译者的生活阅历、文化教养、甚至气质个性都会影响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例如,杨必翻译《名利场》是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汉语白话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远不及现在规范、丰富,这对译者的表达会产生直接影响。
【原文】Theelderbrotherwasmuchaffected,andshookRawdon’shandwithacordialityseldomexhibitedbyhim.
【译文】他的哥哥非常感动,一反来时冷漠的态度,热烈的和他拉手。
【评析】这里,副词加“的”修饰动词的用法在汉语语法中早己行不通,正确的用法是“热烈地……”。
但是,杨必在翻译中使用了旧时章回小说的手法,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将说话者放在话语之前,这虽然多少有损原作的艺术意境,但毕竟是译者的再创作。
再如,对《哈姆雷特》剧中的一句独白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不同的译者有不同译法。卞之琳译“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朱生豪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而张庆路认为应译为“妥协呢?还是斗争呢?这是个问题”。卞之琳和朱生豪都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译文以文笔优美著称。张庆路从上下文和逻辑的角度对他们的译文提出异议,也不无道理。可见,译者的主体作用在文学翻译再创作中不可忽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文学翻译再创作的主要因素在于原作和译作间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作用。茅盾曾把文学翻译的译者比作演员:文学翻译“……好像是一个演员必须以自己的生活和艺术修养来创造剧中人物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人物,又必须完全符合于剧本作家的原来的意图……”这番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作用,而另一方面也给文学翻译译者一个这样的提示:虽然我们有理由提倡文学翻译中的再创作,但这种再创作的发挥程还是要受到原作的制约,是有度的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