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分析及创新范文

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分析及创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分析及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分析及创新

[摘要]文化作品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创新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通过高校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主流思想,传播正能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目前,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均不高,未形成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大气候,主要原因是:缺乏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话语体系,作品的话语塑造力不足;缺乏完善的传播平台联动性机制,作品的传播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评价反馈与激励机制,作品的生产动力不足。为此,可以从把握生产源头、重视传播环节和完善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新,培育网络文化精品。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当下,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愈加广泛而深刻,许多因互联网而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已经远远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范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长期以来致力于外化环节,即思索如何利用网络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和取得最佳效果的需要,相对忽视了理论研究的价值生产和文化精品的提供”。[1]文化作品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通过高校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主流思想、传播正能量,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分析

目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这些作品以网络博文、网络视频、音乐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就整体而言,网络文化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均不高,未形成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大气候,缺乏校园网络文化精品。

1.创作主体:辅导员唱主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演配角,学生跑龙套

从创作主体来看,当下高校的网络文化作品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承担。这支队伍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在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化的实践中,创作网络文化作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及各地举办的网络文化节,极大地激发了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创作网络文化作品的热情。其中,辅导员队伍成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大潮中的主角。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有着得天独厚的创作源泉与创作素材;其次,辅导员多以毕业不久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为主体,这些年轻人对工作充满着热情与激情,在精力、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再次,辅导员作为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引领者,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实践者,创作网络文化作品不仅有利于其日常工作的开展,而且能够促进工作特色及成果的彰显。徐川、饶先发、李萌等一批优秀辅导员创作的网络文章都引发了较大的反响,也带动了各高校辅导员通过各种平台撰写网络文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成员,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也成为一部分教师尝试的方向,但并未成为主流。大学生则更多的是网络文化作品的接受者,在各级层面举办的活动及比赛中,如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才偶尔作为网络文化中的创作者出现,而自发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并未成为常态。

2.作品内容:主流思想为主食,新瓶装旧酒,学生仍倾向快餐式

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主题与内容,以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并以多种方式呈现:第一,通过对经典原著的重读,对国家政策、国家大事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情怀;第二,对最新发生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评论和发表见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第三,从学生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看出,在当下这桌网络文化大餐中,一方面,作品的创作者是主厨,主流思想是主食和正餐,但食材的加工方式依然是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直接搬运到博客、微博、微信、网站等网络平台,缺乏新意,作品反馈度和影响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世界中形成的网络快餐,以流行性、娱乐性、趣味性、速成性等主要特征吸引着大学生,使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呈现出叫好不叫座的意味。因此,如何真正将传统食材烹调成学生喜欢吃的网络盛宴、网络大餐,是当前大部分网络文化作品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传播方式:自媒体为主战场,单向推送占主导,学生参与感不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传播方式上。当下网络文化作品的传播主要通过微信、QQ空间、微博等自媒体。自媒体由于在便捷度、自由度、精准投送度上的优势,成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主体首选的传播途径。虽然自媒体传播方式能够达到宣传投送的广泛度和精准度,但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是单向传播的方式,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不足。[2]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让用户订阅创作者创建的公众号,确实可以将作品推送到用户,但是投放数能不能完全转化成阅读数,阅读数能不能完全转化成同等程度的反馈度,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目前,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确实形成了一股热潮,一大批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进行作品的发表和推送,但学生参与不足,许多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后,难以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和深度思考。

二、高校网络文化精品不足的成因探源

现阶段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已逐渐呈现出一定规模,但能真正称得上网络文化精品的作品并不多。所谓精品,不仅指作品本身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同时也指作品形成的影响力、号召力。网络文化精品的不足,可以从当前环境下作品的生产、传播、反馈各个环节寻找原因。

1.缺乏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品的话语塑造力不足

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被形容为“最大变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应对、适应并运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与改变的过程中,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然而,受传统“网络工具论”思维的影响,大部分人只是把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相加,互联网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而未真正形成网络“社会化”思维,缺乏一套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首先,许多网络文化作品仅仅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搬到了网上,或是通过网络的方式传播。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深层环境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在多元共生的新环境下,旧有的传统话语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和引导被称为“网络原著民”的年轻大学生,缺乏权威性和吸引力。其次,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号召下,许多网络文化作品倾向从学生出发,但易走向空洞的娱乐或成为“心灵鸡汤”。这也是因为缺乏自身的话语体系,缺乏理论的深度支撑,作品的话语塑造力不足,只能一味接地气,使读者出现审美疲劳。再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单向灌输为主,在没有改变这种旧有思维方式的情况下,又面临着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新环境,网络文化作品传播也呈现出单向灌输的特征,未能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缺乏互动性。

2.缺乏完善的传播平台联动性机制,作品的传播力不足

网络文化精品缺乏的另一个表现是精品的数量不足。虽然近几年在各级部门的推动下,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呈现出一股股热潮,其中不乏优秀的精品,但许多优秀作品往往在海量的网络文化作品中被淹没,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校的网络文化作品缺乏完善的传播平台联动机制。许多师生创作的作品,通过微信、微博、QQ空间、门户网站等平台发表和传播,但人的注意力往往有限,容易被各种信息分散。在多元共生、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场域内,对网络文化作品的传播过程而言,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送,需要形成完善的传播平台联动机制,将各种网络文化作品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通过建立一个权威而具有影响力的平台,提升网络文化作品的传播力,将创作者生产的作品通过一条完整的传播链,顺利传送到接受者手中。

3.缺乏系统的评价反馈与激励机制,作品的生产动力不足

作品经过生产、传播,最终得到评价和反馈,才是作品价值实现的完整过程。对作品的评价和反馈虽然是最后一个环节,但也是同等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决定了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目前,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主体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承担,其中又以辅导员为主。创作者群体广泛性不足,创作积极性也有待提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网络文化作品缺乏系统的评价反馈与激励机制。目前,能产生影响力的网络文化作品不多,即使在一段时间内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但没有权威性的部门机构认定并给予荣誉奖项,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反馈,难以对创作者产生实质性的有利影响,导致作品的生产动力不足。对教师而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还不能实现如等和职称评定进行挂钩;对学生而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也缺少能够如其他比赛成果类似的评奖评优的反馈平台,这都和网络文化作品缺乏系统的评价反馈与激励机制的大环境有关。

三、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新的引导策略

随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的愈发深入,“因网而生、因网而聚、因网而增”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文化作品的生产和推广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为改善网络文化精品不足的现状,我们可以从生产、传播、反馈三大关键环节入手,引导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新。

1.把握生产源头,打造原创精品的感染力

网络文化作品如何在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大环境中形成独特而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内部的重要构成因素。第一,坚持思想统筹。要有魄力、有底气、有能力主动掌握主流话语权、传播主流价值观,通过建立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因此,要坚守网络文化作品的底线和方向,同时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以体现作品的理论深度,增强作品说服力。第二,做好主题引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文化作品的内容取材应紧扣大学生的需求,努力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大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入手,不仅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互动,更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中,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网络文化作品的创新应该利用好以下几方面的资源:首先,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国历史文化中汲取作品的养分,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着手;其次,挖掘校园文化资源,从高校育人的环境与视角出发,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价值、有深度的主题;最后,把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信息资源,真正了解大学生之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所需。第三,巧用表达方式。网络文化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应着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要将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有效地表达,真正将理论、道理讲透、讲新、讲活,表达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网络文化作品不仅限于文字性的表达,还应以音乐、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创作形式。无论选择何种形式,都应该注意巧用表达方式。首先,应契合互联网时代的微文化,以简短简洁融入传统宏大叙事,融合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将艰深枯燥的理论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予以体现;其次,吸收有利资源,进行有效的话语转化,融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势,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话语体系;最后,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共情之法触人情、入人心。

2.重视传播环节,有效释放精品的影响力

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出来后,很容易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被淹没,因此,释放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自身蕴含的能量和魅力并使之产生影响力,是传播环节的重要职责。第一,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平台。聚合微信、微博、博客、QQ等自媒体资源,优化技术手段,调研师生真正需求,参与学生舆论场的建构,打造一个真正吸引师生且具有长期用户黏性的网络文化作品发表平台,而非简单地通过一个具体的媒体平台进行“有效覆盖”。第二,组建团队,鼓励师生共建。扩大网络文化作品生产和传播队伍,有针对性地组建一支由网络名师、学工队伍、网评员队伍和学生团队共同组成的网络文化建设团队,并进行系统的培训。积极进行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宣传和推广,在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增加优秀作品的关注度,扩大优秀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第三,精准投送,实现联动机制。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作品的外部保障机制,对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协调。通过建立传播平台联动机制,将网络文化作品的生产和传播进行无缝衔接,实现最大程度的精准投送。

3.完善反馈机制,提升创作精品的驱动力

网络文化作品经过生产、传播环节后,还需关注其评价和反馈。现阶段,网络文化作品的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系统而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才能提升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的积极性,提升创作网络文化精品的驱动力。第一,构建作品评价指标。对于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认定,需要确立具体的考核指标,形成系统的评定体系。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作品存在着“网络的特殊性、附载环境的动态性和指标建构的差异性”,[3]因此,需要建构多维指标,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网络文化作品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价。第二,嵌入师生利益评定。在网络文化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基础之上,可尝试将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作为权威性成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和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与师生个人利益衔接,进而增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内驱力,并作为鼓励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提升网络文化作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第三,设立相关权威奖项。由管理部门牵头,各级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客观全面的评奖标准,聘请专业权威的评审专家,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类别下关于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专门奖项,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使奖项的评定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得到师生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唐登蕓,吴满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历程、问题与转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2]梅月平,李久戈.提升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探究——基于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7(3).

[3]段洪涛,董欢,蒋立峰.优秀网络作品评定及其纳入教师评聘体系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作者:畅军亮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