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自互联网诞生起,网络文化就应运而生,并以其特有的运行环境和传递方式激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网络和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的思政教育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为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优秀的网络文化资源来引导大学生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
所谓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凡是以互联网作为载体而传播的一切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包括网络以外而被提上网络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等。如网络信息、网上服务、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等等。狭义的网络文化则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其往往为非网民较少知道的独有文化。作为一类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且与现代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网络文化又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客观反映,它的形成受到现实社会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技术水平和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网络文化形成之后,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思想状况。如何利用网络和网络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工程。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1.1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网络人群中思想最活跃、受众面最广的群体。他们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同时大学生又通过网络媒体传递着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的认知,极易在同龄的青年学生中产生共鸣和响应。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网民中有超过二成是在校大学生,同时,大学生中有95%的学生是忠实的网民,他们频繁地使用QQ、BBS论坛、贴吧、微博、微信、博客等网络交流平台,成为网络世界中最活跃的群体。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需求。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欲望最为强烈的群体。而从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看,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与外界沟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相较于传统媒介,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等特征,使网上交流实现了即时沟通,联系起来更方便、更快捷;在获取外界信息方面,互联网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源和自动筛选功能,相较于在图书馆手工查询要省时省力得多,且图文、影音俱全,这些信息使用起来也很便利。因此,网络作为交流的工具受到大学生的广泛青睐,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必然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其次,社会现实问题产生的思想震荡。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将大学生推向网络的“包围圈”,如社会竞争导致的教育偏差,中小学阶段唯分数论英雄,考上大学成为他们心中唯一的目标,一旦进入大学,这一目标实现了,短时间内很难树立新的目标。于是,大学生们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网络虚拟世界中。
独生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本来就少,而同辈中的交流对象的缺少,给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有了可乘之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渗透也就不足为奇了。再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然。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阶段,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和追求时尚是他们本性,加之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沉溺于千奇百怪的网络影视剧、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中。最后,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自身的快速发展。现实文化世界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可在网络世界上找到,且网络用户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得上网越来越便捷和迅速,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解决上网的全部问题,而手机这种通讯工具也基本是大学生必备的装备之一,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网上浏览和交流。
1.2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表现
1.2.1积极影响
首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网络平台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利用好网络平台,不仅可以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更易于被教育者认同和接受,如微信、微电影等。其次,有利于实现远程教育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有了网络资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足不出户完成教与学的互动,同时,网上的教育资源、教育新形式可随时拿来借鉴,借用“他山之石”已经无比轻松和自如。再次,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特别是“互联网+”的提出,更是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求变的意识和潜能充分调动出来,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新思维和新方式。
1.2.2消极影响
第一,易受不良信息误导和诱惑。网络因其特有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各种真假信息,甚至是一些有害信息充斥其中。尽管国家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规范网络行为和净化网络环境,但却无法根治不良信息在网络中的蔓延,导致大学生在汲取网络信息时很容易被虚假或有害信息误导,甚至造成对社会认识的偏差。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对网络文化中极具诱惑力的网游、网购、网络影视剧、网络小说等的抵御能力不强,特别是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力和免疫力的不成熟,极易沉溺于诸如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中,而一旦沉溺其中,又会消耗大学生们大量的时间、金钱,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很大影响。
第二,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能力日趋下滑。长期的人—机—人交流模式,导致大学生们对交流现场的把控能力、对交流对象的表情及肢体语言的捕捉能力等逐渐弱化。针对我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的抽样调查,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平时在网络交流平台上可以自在交流,但到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时就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道德约束乏力。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流对象之间在网络这一“面具”的遮掩下,对道德的畏惧、尊崇心理减弱,且这一状况又往往被大学生带入到现实生活中,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也是虚幻而不可捉摸的,从而导致说话粗俗、文明礼仪失范现象比比皆是,再加上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缺失,道德约束力显得乏力。
第四,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通过调查显示,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完成作业、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等要依靠在网上复制,尽管管理者方面采取了一些约束措施,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此类现象。这种依赖制约了大学生的独立创作意识的培养,进而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退化,独立自主精神下降。网络和网络文化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导作用
网络文化环境的净化非少数人或少数单位所能解决的,需要调动全社会有良知、有正义感的积极力量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因此,只有全社会各方面都认识到网络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应对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
2.1打破利益链,构筑防火墙
国家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用制度规范网络行为,对一些只顾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的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产品或网站坚决予以取缔和打击;同时,主管部门从技术层面加强网络和网络文化管理,构筑安全防火墙,将网络垃圾清扫出去,确保网络的“环保”。
2.2占领网络阵地,以健康平台引领思政工作
2014年10月15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占领网络阵地,打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借鉴池州学院新闻思政网的做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学生中主流骨干力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来感染和感化青年学生。开辟专栏,对大学生们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开展讨论和引导,纠正学生中可能存在的认识偏差,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3寓教于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
首先,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等手段,改变传统教育中枯燥的理论灌输方式,制作出精美的教学课件,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如在教学中链接具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精彩影视片段等,或通过幻灯片反映同学们身边的事件或典型案例等,增强思政课的感性认知度,如池州学院在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时,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除制作了丰富精彩的教学课件外,还大量插入了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视频,受到学生的好评;其次,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将某些思政教育内容设置成带有一定娱乐性的网络游戏项目,或以积分形式规定学生完成网上学习或作业量,然后将网上积分和课堂考核分数综合成学生思政课考核成绩;再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联网+”模式,开展如“互联网+爱心传递”、“互联网+我的价值观”等网络文化活动,将大学生上网的热情转移到自觉接受网络思政教育上来。
总之,网络文化的发展,在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对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冲击着思想教育工作。但只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好网络文化资源,通过创新平台,进一步优化整合,网络文化将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曾静平.网络文化概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丽.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商业文化,2011(8):251.
[3]张水莲,张飞.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契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5):146-148.
作者:魏安才 单位: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