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3篇)范文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3篇)

第一篇:网络文化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我国刚刚的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6.88亿,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中最年轻的劳动力,当代大学生也是互联网的忠实拥护者,网络文化已经深深被植入大学生的脑海当中,然而凡事皆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中也存在大量的不良文化,极容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将简要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成长;影响;教育对策

1引言

网络文化指的就是人类在网络时代中衍生出来的文化,它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运用互联网等新载体将其继续发扬光大,并且把很多现代社会产生的新鲜事物和全新观念融入进去,不断丰富和创新人类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将主要从网络文化的定义入手,通过论述网络文化会对大学生成长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而论述具体的教育对策。

2网络文化的定义

2.1广义的网络文化

广义上的网络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网络时代中产生的所有文化,并且将人类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进行发扬光大,同时融入诸多的新鲜元素使得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2.2狭义的网络文化

狭义的网络文化专门指通过电子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传播的文化、衍生出来的文化产物或是进行的文化活动,也就是说人们在网络世界当中完成社交、学习、工作、娱乐、交流等种种活动时产生的价值观心或心理活动就是网络文化,由此可见网络文化的涉猎相当广泛,不仅包括人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还包含思维意识、心理状态、个人道德水准等等[1]。

3网络文化对个别大学生成长造成的消极影响

现阶段我国虽然已经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但是网络毕竟作为一个虚拟的系统,无法百分百做到与现实世界相切合,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你永远也不知道在电脑那头与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这句谚语充分体现出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在网上与人交流时往往不用真名,甚至完全使用一个虚拟的身份。个别大学生喜欢“网恋”,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实际接触过便在虚拟世界中陷入“热恋”,更有一些“痴情”的学生不断向对方汇钱、买礼物进而被人利用上当受骗,还有很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但是却在网络世界中表现活跃,久而久之逐渐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在现实社会中变得越来越不善言辞、孤僻不合群,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

4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对策

4.1建设和谐良好的校园网

大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需要为大学生健康上网建设一个公共平台,因此各大高校需要加快校园网的建设工作,使得学生在使用校园网就能够完成基本的学习生活需要,比如说学校可以将图书馆与校园网相连接,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在线阅读各类图书,或者学校还可以在校园网中开设论坛,并且让学生作为管理人员。大学生可以就日常的学习生活或其他需求在论坛中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增加网络聊天的真实性,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方便教师随时进行监管。

4.2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管

学校需要联合信息技术教师专门成立一支具有网络监管团队,对校园网进行防火墙或是拦截软件的安装,有效阻滞不良信息的侵入,净化校园网络,同时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一旦发现有学生在校园网站留下不当言论或是散布虚假信息等,需要学校寻找到学生的IP地址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帮助大学生明确网络犯罪同样也是犯罪,提高学生安全上网意识,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3]。

4.3积极倡导健康的校园活动学校

在平时需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减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时间,比如经常组织学生去当地敬老院、福利院献爱心,或是在校园内举办辩论比赛、音乐大赛等等,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回归到真实的人际交往当中。除此之外,学校也需要经常开展健康上网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拒绝不良信息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上网习惯进行正确引导,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5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文化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大学生需要谨慎对待,高校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引导学生浏览健康网站,并且学校内部组建监管团队,加强校园内的网络文化管理,尽可能的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时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15.

[2]陈佳.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3]张碧莹.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5:175-178.

作者:樊戍华 单位:西安西京学院

第二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积极影响

摘要:

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措施,而大学生生涯规划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多元的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呈现出职业生涯规划多元、职业生涯规划不受地域限制、职业生涯规划更新速度更快、职业生涯规划自主性更强等特点。这些积极的影响会使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

关键字:

网络文化;职业生涯;就业;大学生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即时通信、互联网媒体、微博、网络商城、网上银行等新型生活方式快速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沟通交流、信息获取、商务合作模式;依赖于网络的快速与便捷性,人们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让信息交流得及时顺畅成为可能,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沟通提供更为便利与高效的途径,从而促进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与提升,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富含信息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即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的对等性与及时性

区别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单向特征,网络文化中信息或资源的传播是对等的,网络中的个体既可以是信息的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可在多个个体间进行信息交互,并能够进行信息的发送和反馈。同时,有别于传统信息传播中有限的发行周期、时长、篇幅等,依靠网络快速多向传播的特点,将信息通过网络同时传播到世界各地,让网络中的个体能够及时地获取网络中的资源。

2.网络文化的丰富性与有效性

有文章指出,人类从直立行走到2003年所创造的知识,总计为5艾字节(EByte),预计2016年每天的互联网流量将达到2.84艾字节,网络中每天产生数量惊人的信息,网络文化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能向人们传递海量的内容,囊括天文地理、人文知识、曲艺歌舞、科学技术等丰富的信息。且人们能够对内容进行正向反馈、进而优化网络中信息的有效性,如百科网站通过提供公共编辑方式,由大量网民的多次编辑与修订审核,提供信息准确的词条解释;网络教学中的在线沟通与反馈功能,使得学员能够与教师确认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使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进行。

3.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网络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连接起来,为多种观点与思想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交互多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信息,融合多样的价值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中的个体能够自由地接触到这些信息、并修订和传播信息,让各类知识和理念能够充分地交互和碰撞,但同时也使得网络中的信息变得难以制约。网络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全球一体化网络技术上,对人类各种文化内容的创造性再生产,并通过网络为载体被广泛传递着,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网络文化不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着不可预估的作用。

二、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1.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求职的需要

大学生在求职准备期要对自己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方案中要对自身的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要分析透彻,并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目标制订自己的最佳奋斗计划,并逐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身的不足,发挥自身的优点,把自己锻造成符合未来职业需求的人才。

2.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的保障

一份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预测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确定奋斗目标,而且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必定制定出阶段性目标,目标分解实施有助于达到最终目标。最终的就业目标可以细化到实习、证书的考取等简单目标,逐步完成,最终达到就业的目标,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的保障。

3.职业生涯规划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

职业生涯撰写的过程也是对自己一次全方位的评判,对自己性格、优势、劣势、周围环境等科学的全方位的分析有助于对自己更加了解,为自己确定就业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导向性,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正面的影响包括可以通过搜集学习资料、看新闻等,在面对逐年上升的就业难问题上能够正视问题,正确看待就业难,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践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正确吸收网络文化中正确的价值观。网络文化的兴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行为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文化对价值观、就业观等都有着不可预计的影响。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大学生要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要明辨是非,不要人云亦云。

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影响

1.网络文化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更多元化网络文化的特点是信息来源多元,且信息量巨大,信息来源不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大量的信息来源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千差万别,信息量的增加也让大学生可采纳的信息更多,信息源的梳理和质量决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元化。学校应该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形成校企合作的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又能够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实现自己生涯规划的舞台。

2.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生涯规划不受地域限制

现在大学生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免会出现在不同国家的规划,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快速有效地寻找到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分析判断,制定出不受国籍限制的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文化相比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不受地域限制,全方位的网络文化必然催生出不受地域限制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破了传统职业生涯规划地域的限制,也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特长,促进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完成。

3.网络文化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新速度更快

网络文化的特点是网络文化传播速度快和网络文化信息量巨大,网络文化能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的信息多且更新快。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网络文化下,这个变化越来越频繁,职业生涯规划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达到了一个平衡,这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优解。

4.网络文化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主性更强

网络文化中产生的信息源是需要大学生主动搜寻才可以获取的,大学生主动对信息源的梳理和在不断寻找高质量的信息源的过程中,慢慢明晰了大学生生涯规划,通过对大量用人单位信息的筛选,和对就业形势的分析,才能够根据资源分析自身的个人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能够积极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五、结语

总之,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既给大学生生涯规划带来了无限可能,同时也对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多元的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更广泛地摄取职业信息,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多种多样,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但是需要教育者正确的引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求职观,引导学生不能盲目追求新、奇,还要符合自身特点。随着网络深入我们的生活,网络文化无处不在,考验我们教育者要正确利用网络优势,排除不利因素,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峰.论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杨谷.网络文化概念辨析[N].光明日报,2007-11-26.

[3]刘杰.大学生的个性对大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6(12)

[4]周逸.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模式探讨[J].商,2016(13)

[5]曲青山.论网络文化及其表现特征[J].青海社会科学,2008(4)

作者:吴倩倩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三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摘要:

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加“网上一族”的新生代,网络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和“新生代”自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也不断被弱化和消解;网络文化的巨大文化场效应深刻塑造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面临深刻危机;网络文化环境下的价值趋同和价值多元的矛盾也使价值观教育更加复杂化。面对挑战,要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网络文化时代的特点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要坚持创新,实现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挑战;应对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九零后甚至九五后,他们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独特的网络文化环境使其教育问题备受关注。我国素来重视德育的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问题的敏感性、国家对价值观教育问题的重视,等等,都使得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颇为引人关注。适应新的时代条件,以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为契机,直面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及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网络和信息技术呈现裂变式发展,以电脑、手机等为终端的互联网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道德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冲击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文化层面。所以,人类文化深深打上了互联网技术的烙印,网络文化已成为新的文化生态。与传统的文化生态相比,网络文化环境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虚拟性和大众化

虚拟性是网络文化的最基本特征,也是网络文化区别于一般文化生态的标志性特征。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网络文化的行为主体及其交往环境、交往对象、交往方式和内容都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网络文化世界是现实文化世界的投射,但又迥异于现实文化世界。在这里,网络文化的参与主体可以暂时超离现实世界的束缚,获得更大的交往自由,感悟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参与者的主体性得以更高程度的彰显。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破除了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技术障碍,使文化大众化具备了物质和技术支撑,资源共享和信息自由愈来愈成为现实,也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人们只需要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等网络终端,就可以轻松进入到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成为网络文化的主体。所以,具有虚拟性的网络文化又为文化大众化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之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强烈互动效应,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大众化,使得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第二,开放性和包容性

网络文化以互联网、电脑、手机等各种新媒体技术和设备为载体和依托,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和更新速度快、效率高、影响范围广,以及即时性、交互性、时效性强等特点。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传统文化生态的封闭性和单一性也随之被打破,具有强烈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网络文化生态不断生成。大学生生存和成长的文化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崭新姿态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传播、应用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快速融入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不断调整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复杂性和多变性。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主要基于网络媒体独有的传播特性,如交互性、即时性、放大效应、汇聚效应等,还有网络文化的形式、内容、功能的复杂多样性,以及网络文化环境下虚拟性和现实性的矛盾冲突,等等。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学习、交流、购物、娱乐、交友,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不同性质和风格的海量知识、信息,以及各种人物、行为和事件(尽管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人们的学习、生活和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被影响、塑造乃至重构。而信息交流的即时性(如即时刷新、即时传播)、交互性、虚拟性、时效性又不断强化着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第四,网络文化的价值多元化。世界本是一个多元文化和价值并存、发展的世界,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多元文化和价值的碰撞和交融成为常态,也成为每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人们借助网络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学习、借鉴、利用来自全世界的知识和信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不同性质的思想和文化在网络世界风云际会,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化特征不断凸显。大学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和价值碰撞、交融的文化环境中,他们可以有更多的、主动或被动的文化和价值选择。某种单一文化和价值的影响和控制对他们而言已经不太可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作用也不断被消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边缘化。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文化环境使大多数大学生成为“独生子女”加“网上一族”相结合的新生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对电脑、网络、手机等的使用呈现出接触频繁、使用频率高、依赖性强的特点。物质生活的丰裕、独生子女的独特家庭地位等使他们的生活环境、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等空前优越,也使他们得以普遍较早地接触并熟练、频繁使用各种电子信息设备和互联网,其学习、娱乐、聊天、交友、旅游、购物等都与网络和新媒体密切相关,堪称“网上一族”。而一定程度上,“独生子女”的身份印记和“网上一族”的身份特征又得以相互强化。第二,网络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感受和接受能力强、信息敏感度高,易变性、可塑性更强。大学生本来就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学习和创新能力强,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求新知;而网络文化环境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感知和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文化平台,使得他们更易感知、接触和接受新生事物,对各种知识和信息表现出更高的敏感度,可塑性更强,而易变性也更强。这一方面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追求新知、开阔视野、增进交往、彰显个性、成就自我;另一方面,纷繁芜杂的网络文化也会不断冲击他们的头脑,带来不少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困惑和偏差,形成过度的网络依赖,从而增加成长的危机和风险。

第三,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误导和伤害

这是因为:其一,大学生还处在身体和心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社会阅历较浅、人生经验缺乏。作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和生力军,他们热衷于网络、频繁使用网络、享受着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却对网络文化的“双刃剑”作用缺乏理性认识,导致不少孩子“一网情深”、不能自拔。其二,大学生喜欢模仿、攀比和从众,善于自我表现、张扬个性、易走极端。网络文化环境放大和强化了上述特征,造成不少大学生情绪不稳、消极迷茫、摇摆不定、盲目跟风、冲动叛逆,频受各种误导甚至伤害。其三,也是作为以上原因的结果,不少大学生表现出网络自律能力差、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差的倾向。这就极易引发各种生理、心理、人格和社会问题,如网瘾,电脑、手机依赖,社交障碍,人格和心理扭曲,行为失范,直至违法犯罪等。而网络新媒体所特有的汇聚效应、放大效应、共振效应等网络新效应,[1]往往会强化不良信息和价值观的误导,扩大、加重对他们的影响和伤害。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网络文化环境下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其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不断被弱化和消解。“网络的多元信息打破了国家信息垄断,弱化了国家对民众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影响。”[2]的确,在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国家的信息垄断地位受到深刻挑战,政治逐渐走向透明化,文化权威被淡化,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借助于网络这一颇具开放性、包容性、复杂多变性而又功能强大的平台,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和发展更加高效迅捷,人们时刻置身于一个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并存、发展、矛盾、冲突的现实中。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国家对公民实施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塑造和教育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困难。而“网络世界的扁平化和平民化趋势正在一步步地消解权威的作用,排斥教化的功能,对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负能量。”[3]作为“网上一族”的大学生,最容易通过网络平台接触到不同性质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不同性质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价值错乱、信仰失落、道德淡化、行为失范等问题。面对剧烈的价值冲突,他们的质疑、迷茫和困惑是必然的。有质疑、迷茫和困惑,就有对比、调整和选择,乃至颠覆和重构。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已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网络文化的主体,也是现实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主体。这种角色的转换使他们更加关注与其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感受、体验和创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进行即时交流、分享和传播。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过程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过程,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和教育作用自然会造成强烈的弱化和消解。其次,网络文化的巨大文化场效应深刻地塑造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冲击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价值观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网络文化时时刻刻浸润着大学生的生存和成长环境,塑造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网络文化是一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交融互渗、功能强大、充满诱惑力的文化场域。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基本上生活在实体的物理空间———现实世界中;互联网出现并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存空间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剧变:既在实体的物理空间———现实世界,又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虚拟世界,两个交融互渗的世界不断切换,亦真亦幻。诸如人们的相貌、性别、年龄、身份等在现实世界里无法隐藏的东西,在虚拟世界的互动交往中可以隐藏或变得隐秘;而那些在现实世界里隐藏于内心世界秘不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也可以尽情宣泄和流露;真实的世界变得虚幻,虚幻的世界也可以变得真实。可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变幻莫测。人的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全新方式的展现。这也正是网络这个文化场的诱惑力所在,对大学生来说,网络文化的诱惑力可谓无比巨大。他们几乎须臾不能离开网络,网络对他们而言就是生活方式、人生平台。他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被网络文化不断影响和重塑,已经与其父辈相去甚远。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越来越难以把他们从网络文化场中吸引出来。一般的学科教育尚且面临挑战,对于德育和价值观教育等具有特殊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学科而言,挑战就更为深刻、形势也就更为严峻了。再次,网络文化环境下的价值趋同和价值多元的矛盾更加突出,使意识形态工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具有挑战性,价值观教育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价值趋同根源于人类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利益驱动。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化态势,都极大地推动着文化和价值趋同的步伐。建构和形成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普遍应用,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和流动的技术障碍被消除、时空界限被打破,人类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获得了更方便、迅速、普遍、深入的交流和借鉴,信息和文化的大众化、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势下,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理想、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的预期已建立在掌握海量信息和了解不同文化的基础上,眼界豁然开阔。先进和发达地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带来强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富裕、文明、科学、理性,民主、自由、公平,平等、法治、人权等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基本价值标准,民众对社会不公正、不平等、不文明、不自由状况的容忍度大大降低。这表明,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两股巨大潮流,在不断冲击和颠覆人们原有的观念结构,塑造着日益趋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在看到价值趋同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全球化时代的另一事实:文化和价值多元化。价值趋同与价值多元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趋同以多元为前提,没有多元就没有趋同;多元是客观存在的,趋同是多元发展的内在要求”,价值趋同与价值多元是“一个内在互动,共同生长、发展、进化的过程,”[4]“价值趋同,并不意味着价值一统”。[5]价值趋同不是对价值多元的否定,而是多元价值并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实际上,价值趋同和价值多元是一对永恒矛盾,只不过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更为突出了。价值趋同和价值多元的矛盾,同样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实质上是价值观的斗争,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倾向,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多元化。这是教育者必须直面、必须理解和把握的事实。理解和把握了这一事实,也就把握了意识形态对立斗争的实质与核心,把握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与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促进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应对

通过上述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到,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确实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第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相结合

关于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灌输即理论灌输。这里的“理论”当然不是一般的理论,而是特殊的意识形态。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强调理论灌输,强调教师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被动和服从型的接收器,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认同不认同、接受不接受,一味地进行灌输。灌输的惯性很大,流弊很多,广受诟病。我们不否认灌输有一定的必要性、合理性,但当前更重要的是认真反思和调整。与以往信息垄断和信息不畅的时代相比,现在过分强调理论灌输已经不合时宜。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国家的信息垄断地位,人们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主动、迅捷地获得和选择海量信息,任何一种特定的文化或价值观都会瞬间被抛入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参照系中,重新接受人们的审视,其合理性与合法性时刻都面临重估和新的定位。这种状况对于成熟的成年人来说也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冲击和影响尤甚。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视野更加开阔,自我意识持续增强,个性更加突出,人也变得更加现实;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性格和情绪波动,使得他们更容易抗拒被灌输的东西。也许你觉得所灌输的都是天经地义,可他们恰恰不这样认为,他们可能更喜欢选择逆反和叛逆。这时候,相比灌输,疏导就变得至关重要。疏导,就是疏通和引导。灌输是居高临下的不平等姿态,疏导是尊重和平等相待的姿态,是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多一分平等,多一分理解和尊重,要懂得“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创造畅所欲言的气氛;坚持平等的原则,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互相理解,在尽可能和谐交流的气氛中进行;不迁就错误的意见,不放弃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6]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永恒的原则,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疏导,就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既要有理论维度,也要面向他们成长的实际,面向国家、社会和时代的实际,尤其要正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质疑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关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当今世界是一个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世界。一方面,虚拟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虚拟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投射,成为人们理解现实世界的基本方式;虚拟世界以其强大的功能影响和塑造着现实世界,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交融互渗,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样态,塑造着全新的文化世界。大学生始终是虚拟世界的主力军,他们离不开虚拟世界,而且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溺其中。这是一个不容漠视的现实,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这一现实。要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密切结合起来,从形式、内容、手段等各方面探索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模式,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要结合网络文化时代的特点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价值观教育最终需要合宜的内容为承载。网络文化时代,以互联网为平台和纽带,文化和价值发展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多样包容性、虚拟性、复杂多变性等特点,其内容在质和量上都与以往任何时代大不相同。大学生们所接触到的文化和价值观丰富多彩,但同时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网络文化时代,虚拟世界成为藏污纳垢的重灾区。所以,除了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惩处之外,教育者所面临的就是把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关,学会在海量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效甄别和取舍,用充满正能量的教育内容去填充大学生的价值空间。另一方面,就大学生的接受特点看,他们更多地喜欢彰显个性、求新求异,不喜欢刻板僵化、一成不变,这些倾向在网络文化环境下被进一步放大和强化。所以,教育者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思想性,也要注重新颖性和趣味性,要努力体现“三贴近”的要求,让大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其中、自觉践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其一是多元并存和一元主导的关系。要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当前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同时要正视文化多元并存和价值趋同的基本现实,汲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价值精华为我所用,坚持“拿来主义”,反对固步自封、惟我独尊。其二是现代和传统的关系。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优秀的传统在现代仍然能够以适当形式彰显其价值。大学生多推崇现代和后现代的东西,而轻视传统的东西。这就需要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上整合传统文化中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以适当的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精华和现代生活需求的对接。其三是精华和糟粕的关系。在网络文化条件下,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二重化使这一关系更加复杂。其实,不论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都存在着正和反、优和劣的矛盾和冲突。所不同的是,网络文化时代,虚拟世界使现实世界中原有的糟粕的东西有了新的藏身之地,并且花样百出,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对大学生也更具有诱惑力和影响力。这就使得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整合更具有挑战性,更加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内容和材料的选择方面把好关。

第三,要坚持创新,努力实现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没有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教育观念就无法贯彻,教育内容就无法呈现,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的实效性了。这在整个教育领域都是相通的,价值观教育当然也是如此,但价值观教育在教育内容和目的上都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接受和培养社会主流价值观,因而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导向,这首先需要教师的思想和价值引领,需要师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鸣,需要学生的理论和价值认同,进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实现知行合一。所以,在更新教育观念和整合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价值观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网络文化时代,教育手段的革新可谓日新月异,多媒体、网络平台、慕课、“互联网+”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颠覆着传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的确,传统教育手段既无法承载、呈现海量知识和信息,也越来越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形势,不适合网络文化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特点,因而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当然也就难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了。当前,对大多数学校来说,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已经不是问题。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硬件建设的问题,否则有了这些硬件设施也可能只是摆设。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现代教育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手段和方法不可分割,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不论是讲授、辩论、讨论、演讲,还是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都要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特殊性出发,从现有的教育手段出发,选择灵活、适当的教育方法。但从根本原则上讲,价值观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结合上下功夫;要更新观念,要善于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方法,并注意在教育手段、方法的运用上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曹挹芬,曾长秋.新媒体时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众认同的探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3]张小飞,陈莉.新媒体时代文化生态的嬗变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策略[J].理论视野,2013,(6).

[4]冯军.价值观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趋同与多元化发展辨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

[5]江畅.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价值趋同[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

[6]神彦飞,赵延梅.灌输与疏导的辩证统一———浅谈大学生思想教育灌输与疏导的辩证关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作者:王现东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