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网络文化探析(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高校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载体之一,针对网络文化新时代赋予的特征及其带来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应对,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创新途径,以期望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有效而完备的教化。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网络文化势不可挡地趋势充斥着整个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触碰衍生出了一种新生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如何应用校园网络文化来建设优秀文化传递的主要阵地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校园网络文化的一项重要课题。面临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利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迫切。
一、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网络是目前大部分的社会人和当代大学生获取和传递信息进行交流沟通的一个主要的途径。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网络文化虽然只能在互联网上流通,但对大学生并不陌生的网络已经覆盖整个校园,因此,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就成为可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工作主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环节,以期望校园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从而提供更加有效而完备的教化。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尽管网络文化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校园网络文化却不尽然,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也会造成不可忽略的负面效应,因沉迷网络而俗称“网虫”的学生群体轻则荒废学业重则走向犯罪甚,至自杀等的例子并不鲜见。由此看来,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怎样利用网络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有效而完备的教化是值得研讨的问题。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已成为我国互联网使用最密集的区域,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动态网络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扩大化,加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融合,推动平等体话语权。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促进了道德的进步,互联网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越加普遍,涉及的道德关系也复杂多样化,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主力军,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整个社会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然而开放性和虚拟性并存的网络又滋生了一系列不良思想,削减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导向功能,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三、网络文化视阈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网络文化
冲击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三观的养成也有着深刻影响。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力求消除其负面效应,扩大正面影响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阶段的首要任务之一,全社会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来配合做好这项工作。社会责任机构应该对校园网络加大监管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立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学校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含有教育功能的一些列德育网站重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同时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监管,引导大学生德育发展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吸引大学生进入网站学习,在学习中逐步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使自己的网络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坚持联系实际,狠抓“两课”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发挥网络优势实现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价值判断。
四、结语
网络的发展趋势使得人们必须迅速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建立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视阈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魏璐.网络新媒体动态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2]蔡志奇.网络新媒体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8).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编号:SK2016A0887):黄山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编号:2013JXYJ32)。
作者:柳丽平 单位:黄山学院
第二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
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这种影响对大学生尤为突出,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在高校校园中建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通过这种发展趋势及其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媒介素养的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对校园网络的认识,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文章针对校园网络文化相关问题进行了有效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在校园中建设绿色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通过合理的手段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筛选能力,打造一个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影响;媒介素养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一些传统的事物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尤其在文化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相当迅速,缩短了人们空间距离的同时,也令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改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其文化建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影响的群体,如何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管理水平,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面对的难题。
一、校园网络文化概述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都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的空间距离被缩小,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中国网络用户规模急速扩大,网络服务范围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这种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文化的大融合。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开放”这一词汇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还处在尚未成熟的阶段。而互联网丰富而又精彩的网络世界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而高校教育不但要加强学生的学术教育,还应当注重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通过有效的建设、管理,规范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令网络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工具。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大学校园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校园文化的塑造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储备人才,只有健康的校园文化才能令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步的融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势在必行。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为此,要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观念转变得完全适应目前全新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网络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利用其优势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一点,高校可以借鉴世界各大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经验,并结合本校的发展,审时度势,对自身校园文化进行网络化创新。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码产品不断得到更新换代,个人电子终端也更加的普及、便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网民中超半数群体为大学生,而作为社会信息交流平台,网络上各种思想、文化以及价值理念不断交融碰撞。而这些海量的信息就使得网络成为了一个复杂虚拟的社会。现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教育信息,虽然这种方式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拓展了信息获取的空间,大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快速更新的网络信息也拓展了大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大学生信息获取、选择和接受的能力,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并且在这种虚拟的社会环境下,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思维意识趋实际。也正是由于网络对于信息的包容,在传播信息上的迅速,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精英教育理念,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也无法塑造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必然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有效工具,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对于新鲜事物,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以及抵抗力都相对较差,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阻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其次则是上网过度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虽然大学生上网并非全都具有特定目的,但是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刺激,并想要在网络中体现自我价值。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其开放的环境使得大学生可以接触到近乎无限的信息资源。依照资源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大学生接触的网络资源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两种。校内资源直接来自于高校自身,因而可控性较强。但是校外资源的可控性微乎其微,很多商业性网站以谋利为目的,提供低俗的信息以迎合大学生猎奇心理,增加自己的点击量。网络垃圾信息屡禁不止,这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信息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除此之外,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或者上网成瘾,不但荒废了学业,还损害了个人健康。
三、如何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一)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生对于外界影响极其敏感,并且其自我意识较强,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校应当注重双向互动而非单方面的强制灌输。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学生内部的人际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高校学生与社会组织社会交往实践;跨专业的交往实践;国际交流实践,通过开展各类国际交流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各国文明,开拓眼界。学术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所在。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也因其在社会思潮和文化中的先锋作用而一直走在现代社会的前沿。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地日益密切,非理性、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逐渐弥漫高校校园。大学的这种过分强调“适应社会”而忽略学术本质的倾向,不仅阻滞了学术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高校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和开展学术研究,如何在这种矛盾种坚守大学学术精神,维护大学的学术性,建立起崇尚学术与适应社会相统一的校园学术文化,使大学不仅以知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还能作为全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和先进知识文化引领者,也就成为了大学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理性发展
1.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信息通过网络分分钟就可以传达到人们大脑,人们一定要充分看到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大学生理性掌握和使用互联网能力的重要性,学校与政府、媒体、社会、家庭联动,切实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一是发挥政府部门的基础作用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让网络行为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二是打造责任媒体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把关,完善自律机制,依法、诚信、文明办网,进一步提高网络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坚决杜绝虚假信息及庸俗、低俗、媚俗的信息传播。三是注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示范效应,通过各种培训提高家长的网络媒介素养,倡导家长把网络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着力点,鼓励孩子运用网络来进行创造,提供各种便利,提升学生的网络创造能力。在网络时代,人们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他们五方面的能力:对网络媒介的基本知识有较系统的了解,对网络的使用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网上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对网络媒介信息较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客观的评价能力;正确而熟练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对不良的网络媒介信息具有较强的免疫力,能够及时判断出不良信息,并加以妥善处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使自己不受侵害;有效利用网络媒介信息或功能来促进自身成才发展的能力。鉴于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应该尽快推动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给大学生们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2.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素养本质上也属于一种思想认知,因而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网络媒介素养的引领、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高校通过思政教育平台可以有效整合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介的诉求,并通过全方位的普及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推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中,可以适当融入网络媒介素养内容;其次通过学生组织,在学生群体内部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的容易、便捷,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育。除此之外,通过开展各类学生群体活动,利用令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例如微博平台,即大学生思想教育官方微博,在平台上同大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并定期正面积极的信息引导大学生健康思想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邀请社会各界成功人士以及知名人士进行演讲,介绍自己的经历以及人生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大学生的发展。此外,还要提高校园文化质量比如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将他们拉回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避免过度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四、结语
总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这就需要社会的教育、家庭的氛围和校园的环境多种关系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希望通过多方努力给大学生们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这样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得到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6):73.
[2]李丹,张森林,赵继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黑龙江省5所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4(12):84.
[3]朱碧波,李恬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7-9.
[4]李苗利.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4(3):56.
作者:王莹莹 单位:唐山学院
第三篇:网络文化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探究
摘要: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并存的模式。这种模式深受青年人的喜爱,尤其是喜欢冒险、有好奇心、有创新意识和需求的大学生们。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也严重地受到感染,这给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享受网络文化带来便捷、海量共享的同时,力避其种种弊端,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机遇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随着新媒体更新换代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自小就不同程度地接触网络文化。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和工具的推陈出新,飞信、微信、微博等早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使用最频繁的沟通工具。高校中,大学生们利用飞信免费收发短信息;利用微信、微博等及时更新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空就上网淘淘宝,没事就用手机拍拍照;课下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课间也不忘关注论坛、浏览网页。大学生们早已习惯了这样有网的日子,通过网络能够轻松实现交流情感、开展交际、组织活动、通知甚至是资金转移等。网络不仅是一个沟通的工具和平台,更是大学生们每天的“必经之所”,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依托的重要载体。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1缩短了教与学的沟通距离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教育管理者(包括大学教师)由于自身的阅历、年龄、角色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其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和途径往往不同。像年轻教师,他们自身的思想和活力更接近大学生,更容易知晓他们的爱好,并恰当地通过微信、QQ、微博、校园网等网络工具来拉近和大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年长一些的教师,他们在开展思政教育方面往往更有经验,洞察学生内心和行为的能力更胜一筹。所以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应建立老、中、青相搭配的梯队,并结合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1.2营造了平等的师生交流氛围
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畏师”情绪,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或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大学教育者采取一种“不再神秘”的做法,譬如可以用学生们熟悉并喜欢的网络语言与他们交流,学生们会感觉亲切,会觉得原来老师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加之,网络沟通避免了面对面谈话的尴尬和紧张,给予学生思考和缓冲的时间,这种方式学生们将会更容易接受。良好的氛围和平等的关系,使高校思政工作能更方便的进行。
1.3丰富了灵活多样的网络思政教育手段
传统的思政手段(交流方式)一般是到教师或辅导员办公室或教育管理者下到学生寝室,教师通过“察言观色”来了解相关详情或通过集中授课或会议的方式来传达有关精神。有了网络新媒体,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微信、飞信、QQ、BBS等不同的手段来传达信息,相对以前的教学来说不仅缩短了传达时间,而且其效果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1.4拓宽了思政教育平台
网络的共享性、便捷化、多样性,使得大学生获取资源和信息的速度更加地快捷。同时网络知识体系结构相互链接,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只要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开放式的答案,同时很多网页还设置了相应的板块,可以让提问者和答题者进行交流,直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与此同时,谈论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发表不同的声音,求同存异,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灵感和拓宽他们的思路。在此过程中,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清楚大学生们内心的想法,并进一步调整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优势使得他已完全无痕迹地渗透到不同群体的生活中,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是适应程度最高的。炎炎夏日,在学生中流传一句话:空调和wifi两选一,你会怎么选?大家将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网络。可见,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正是这种依赖,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分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网络交友软件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交流沟通能力
网络上纷繁众多的信息和资源,使得大学生们眼花缭乱。只要我们放眼望去,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四周:休闲公园、公交车、马路边、车站、校园(包括教室、图书馆、寝室、食堂)等到处都是拿着手机把玩的人们,大家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大学生朋友,他们更愿意使用手机、网络与外界交流,通过微信等APP上网找朋友。长此以往,他们很容易被手机吸引,而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变得漠不关心,或态度淡漠、内向,进一步影响他们与人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严重者还会造成其责任意识淡薄。
2.2低俗的网络内容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每当我们浏览网页时,总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形:网页的旁边或四周会弹出一些小窗口,里面充斥着内容低俗的图片、语言或视频,“吸引”着“感兴趣之人”进入。大学生们往往受好奇心驱使会去点击它们,其中附带的色情、暴力、反科学或不健康的信息对这些涉世未深、社会经历尚浅的青年学生来说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前迷失自己,对他们的身心发育和前途发展起到一定的负面效用。
2.3海量的网络共享信息资源使得大学生们不爱思考
不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期末考试,拿到题目的一瞬间,大学生们想到的就是上网找“度娘”,仿佛世间一切没有网络解决不了的难题。要知道,网络的信息有些来源于权威网站或题库,也有不少来源于个人的观点,并不一定都是正确无误的。大学生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众多答案中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抄袭而不假思索。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即便题目难度不大,大学生们也会变得不自信,过分依赖网络查找答案;一旦没有了网络,他们便变得烦躁不安起来,没有了主心骨。
2.4网络中的“强制消费”易对大学生造成错误引导
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形:当玩游戏失败,需要过关时,页面上就会弹出“需要过关,请购买工具”的链接,只要绑定银行卡进行消费就可以“死而复生”,看小说、影视往往也是如此。网络已不是个简单的媒体工具,更是获利的商业化渠道。广告、网络购物、捆绑消费无处不在,已然形成了一种强制消费的平台。而过度的消费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攀比心理,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
3思政教育工作者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新思路
首先,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学习意识,不论自身的年龄阶层如何,都要主动与网络和数字媒体接轨,学习先进的网络宣传技术和使用电子化产品的能力,并合理运用其为今后要开展的思政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还要加强和拓宽对互联网网络媒体学习的力度和广度,善于运用微信、微博、网络视频、网站建设、网页制作等媒体和技术来渗入学生日常管理,并及时对网络上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并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可以通过建立思政部网站的形式,设计思政专栏、时事政治板块、评论页面等方式,传递最新的思政讯息,并通过评论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和方向,为进一步疏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原始素材。再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要让他们意识到新媒体存在的一些缺点,让他们树立新媒体的道德意识、利用新媒体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和去伪存真的能力去识别各种不良信息,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刘芳.大学生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J].商,2015(05).
[2]王艳丽.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高考(综合版),2015(05).
[3]王静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13(1).
[4]郑琼.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
[5]刘先长.浅谈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
作者:叶云 陈后辉 单位:景德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