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网络文化中农村儿童社会化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已经逐步普及了网络。在农村网民中,也开始逐年增加了儿童上网的人数。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网络文化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对农村儿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文化对农村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生影响的负面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社会化;农村儿童;网络文化;影响;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持续增长了农村上网的人数,并且每年呈现递增趋势,网络文化开始与农村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对农村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农村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更是非常突出。
一、网络文化及社会化的概念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其物质基础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时技术的融合,其核心是接收和发送信息,这种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广义的网络文化,包括了一切与网络相关的物质、精神活动及成果的总和,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现象。而狭义的网络文化,是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网民为主体,由计算机创造的互联网世界,是与互联网相关的一切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交往活动。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角色知识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内化,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与社会生活逐渐适应的过程。立足于文化的视角,社会文化的内化,是社会化的实质,它是生活延续和文化传递的过程。
二、网络文化与农村儿童社会化
新的历史时期,信息化高速发展,农村儿童的信息化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与此同时,还受到网络文化,这种新型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培养农村儿童的道德观念、对技能和知识的传播,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并改变生活方式和社会人际交往方式等。
(一)休闲娱乐
休闲娱乐是农村儿童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在相关调查数据中显示,在农村儿童网民中,有高达69.7%的人数玩网络游戏。有67.4%的人玩网络视频,86.9%的人玩网络音乐,这是网络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大多数农村儿童对待网络的态度。网络文化使农村儿童的生活更加丰富,也将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提供给广大的农村儿童。同时,因为农村儿童具有较小的年龄,不具备足够的控制上网行为的能力,容易在网络游戏中沉迷。一旦在网络游戏中沉迷,就会逐渐显现出负面效应。因为儿童具有较差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和非常有限的是非判断的能力。而网络游戏中包含很多色情和暴力内容。如果不懂得有效甄别,这些游戏和不良信息就极有可能诱发儿童违法犯罪。
(二)对生活技能和知识的传播
网络文化的特点是传播迅速、多元化和便捷化,它使当今农村人们对学习生活技能和知识的渴望得到了满足。知识的传播借助于网络,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进了农村儿童对知识和技能更加便捷的学习。同时在网络中,还能帮助儿童快速解答遇到的难题和困惑。网络文化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形成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随着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利用网络媒介,农村儿童也不断增加了信息量,在形成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中,那些正面的、有意义的信息,所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积极的,它能使儿童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断的增强,获得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并逐渐过渡为社会所期待的角色。而在农村儿童形成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中,网络文化中,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消极的信息存在。相关的研究证实,具象思维是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主要是依靠模仿和感觉,这样受到外界的影响是非常容易的。网络文化里,各种负面的、消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充斥其中。同时还有各种不健康的内容,如反动信息、暴力和淫秽信息存在。因为年龄的原因,农村儿童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匮乏,出于好奇心,愿意模仿各种新奇的事物,这样会极大地弱化个体的思想道德意识,导致道德的失控。而通过感知、记忆、想象的认知活动,对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和信息内化,会使儿童社会化出现偏差。
(四)改变儿童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
农村儿童借助于网络,会与同地域和同辈群体进行交往,能对各种社会活动积极参与。能对自己的社会性进行发展,将自身的情感和各种信息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尽情地交流,以此实现多元化的自我人格结构,并实现自我的表达和自我的认知。农村儿童正是利用网络,有了更大范围的、更加便捷的社会交往机会,将其社会交往的时空障碍突破。随着农村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也使其交往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网络在农村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发挥着形塑的作用,改变了农村儿童的生活方式。他们会模仿诸如言谈举止、服饰、发型等网络传播的生活方式,并从网络中获得与农村生活截然不同的现代生活方式。
三、网络文化对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不可分离的生活环境。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大部分家庭都连接了网络,安装了电脑,使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家庭中的成员,包括父母和儿童,都是网络文化的亲身体验者。而很多成年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在网络文化下的一些不良举动肆意妄为,对一些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相互模仿、东施效颦。
(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常情况下,儿童在受教育期间的生活轨迹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因为网络无孔不入、遍地开花。一些走出学校的儿童,因为不具备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加上一些网吧等经营者的见利忘义,使他们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严重侵袭,对其成长的社会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网络本身的负面诱导
网络游戏本身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导致农村儿童网瘾的主要成因。而在很多网络游戏中,都是结合人们的心理暗示和喜好,来演绎和设定其悬念、结局、人物、情节和程序的。进入网络所建构的虚拟世界里,进行所谓的网络战斗,无所顾忌的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着宣泄,少年儿童在这样一种充满刺激的体验中,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不曾有过的愉悦和满足。这样既放松了精神,也暂时的麻痹了学习中的紧张神经。而一旦离开网络、终止电脑,也就随之终止了那种自然愉悦和兴奋之感。因为会重新集聚现实中的种种不快和烦恼,这样也很难避免网瘾的积累和形成。
四、解决网络文化对农村儿童社会化负面影响的途径
(一)正确对待网络,尽可能降低网络对农村儿童的负面影响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的粗暴态度,应该“择其善者而用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教师和家长应引导农村儿童合理使用,以更好地适应未来人才的竞争,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帮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快乐和成功,帮助其克服在交往、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障碍,教会他们对网络合理和正确的使用。譬如,在平等的家庭文化中,对于上网时间,和孩子共同商定。禁止孩子使用网络上污秽的语言,并向家长做出必要的承诺。同时,为顺应时展的需求,还可将孩子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网络进行解决,尽可能地降低网络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二)循循善诱,杜绝儿童与有暴力内容的网络接触
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明文规定,禁止儿童与暴力文化接触。但纵观现状,在理论法规的制约和实际操作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存在。所以。家长和教师应尽量和儿童一起游戏,在和孩子观看的过程中,循循善诱,适当的解释游戏的内容,将网络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进行缓解。
(三)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农村儿童的行为免疫力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儿童的需求,家长与儿童之间应多交流与沟通,针对一些有益的、健康的网络节目,可经常性的与孩子展开讨论。鼓励孩子大胆发表对节目内容的看法,这样既加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还对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使孩子懂得什么是脱离现实的、什么是符合实际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哪些是需要远离和批判的,哪些是可以模仿和学习的。使孩子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迷信网络。能正确分析,进而使孩子的行为免疫力进一步增强,能从“被动看管型”向“主动自理型”转变。
(四)优化学习和生活环境
培养农村儿童良好的行为规范随着网络产业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如果过分沉迷于网络中,会导致人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使人与人之前形成隔膜,严重的还会扭曲人的心灵。儿童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不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多组织儿童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活动,使儿童涉猎广泛,兴趣爱好广泛。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让农村儿童尽可能地回到欢唱和谐的自然环境中,在实践中对社会和自然切身体验,在多姿多彩的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互相协作、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能更加热爱祖国、热爱自然,进而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结语
对于农村儿童的社会化而言,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农村儿童起到了两个方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的是,向农村儿童传递了生活技能和知识,使他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负面的影响是,广大农村儿童因为接触一些不良信息。如果过分地沉迷网络,在消极信息的腐蚀下,会导致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冲突,会增加自我封闭的倾向,对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形成阻碍,不利于形成完美的人格。因此在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中,应正确看待网络,摒弃其不足之处,发挥其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促进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亮亭,陈国民.网络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社会化的重新审视[J].基础教育研究,2012(16).
[2]千娓妮.农村中学生网瘾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J].文教资料,2011(08).
[3]李春莉.农村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01).
[4]魏晓娟.农村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与应对[J].教育导刊,2010(05).
[5]程涛,元.试论互联网对山区农村未成年人德育的影响及对策[J].魅力中国,2009(31).
作者:王玉凤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