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优秀传统文化下的塞罕坝精神诠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塞罕坝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最新体现,其生成与发展的文化根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塞罕坝精神诠释包括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忠于使命,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仁爱精神;家国一体,以义为上的爱国精神;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而从传承与开新的维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塞罕坝精神的交融互进有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提升塞罕坝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丰富时代精神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塞罕坝精神生成的文化根脉
任何伟大精神的生成,精神财富的创造既有现实性的实践来源,也有历史性的文化积淀,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延续中得以传承、融合与开新。现实性的社会实践是精神生成与文明发展的活水源头,历史性的文化积淀是精神生成与文明发展的内在支撑。正是在现代与传统交融互进中,文明的发展、精神的生成才有了奋起奋发的动力与坚持坚守的定力,我们社会的精神财富创造与生产才有了不竭的动力与强大的支撑。塞罕坝精神生成的实践性来源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艰苦卓绝的实践。半个世纪之前,塞罕坝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漠秃岭,沙尘暴肆虐,自然条件恶劣,狂风携卷着沙尘从这里长驱直入北京,严重地影响了北京和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为了改造这一恶劣的自然条件,塞罕坝人开启了驰而不息的奋斗。从土壤成分检测、筛选树种,到培育树苗、技术攻关,再到人工植树、机械作业,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经历了严寒酷暑、失败挫折,攻克了一道道的难关,最终造就了这片来之不易的林海。正是半个多世纪与自然的抗争与奋斗,塞罕坝人用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浇灌出了绿色奇迹,也生成了强有力的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其生成不仅有实践性的艰苦奋斗,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支撑,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206塞罕坝精神中的“忠于使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忠”的品德是一脉相承的,都凸显了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懈怠、不倦怠的专注品质;塞罕坝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都表现为一种无畏、刚健、奋斗的姿态,二者在内在追求上也是相契合的;塞罕坝精神中的“科学求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笃实”精神也是价值相通的,都表现为一种踏实肯干、实干的务实精神;塞罕坝精神中的“绿色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和谐精神也是具有一致性的。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为塞罕坝精神的生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支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塞罕坝精神诠释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诠释塞罕坝精神,其内涵是更为丰富与全面的,包括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忠于使命,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仁爱精神;家国一体,义以为上的爱国精神;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体现为儒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入世精神,凸显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遇事无难易,勇于敢为”(《尹师鲁墓志铭》)。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都深刻的诠释着中国古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自古以来,我们中华儿女在处于艰难险阻之时,都能够以一种积极乐观、勇敢无畏的精神面对,一往无前。塞罕坝人在最初创业之时,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饥寒的生活条件、匮乏的技术支持,敢于啃硬骨头,凭着一种干劲和韧劲,在茫茫荒漠之中耕耘绿色。正是有了这段艰难的开始和半个多世纪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才造就了今天这份伟大的绿色奇迹,这段漫长而艰难的实践生动而深刻的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二)忠于使命,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赋己责,个体不管是对于自己的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民族都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倡导忠于使命,敬业乐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礼记集解》)都体现了这种忠诚于自身的职业使命,专心致志,乐在其中的奉献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牢记为京津涵水源、阻沙源的使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塞罕坝这片热土上用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书写了绿色奇迹。而这背后所彰显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舍小家为大家,强烈的使命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仁爱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主客二分,而是更加注重主客统一,注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和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合共生。“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这些儒家先贤的思想都体现了对于自然万物仁爱以待,和合共生的美好追求。历史上的塞罕坝因为滥砍滥伐,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底线,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重新找回那片绿色,塞罕坝人心怀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仁爱精神,执着耕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再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合共生。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启示着我们,对于自然界,人类不仅要有价值索取,更要有伦理关怀。人与自然的和合共生不但能带来生态效益,更能收获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建设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2]5
(四)家国一体,以义为上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从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传统,重视民族大义,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选择上,无数仁人志士选择舍小家、为大家,谱写了一曲曲热爱国家、大义凛然的爱国赞歌,彰显了中华儿女高尚的家国情怀。“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治安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这些历久弥新的家国一体、以义为上的思想生动的诠释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牢记党和国家的重托,不忘初心与使命,为了涵养京津的水源,阻断侵袭京津的风沙,维护京津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不惜付出宝贵的青春与生命。这感天动地的付出与奉献,彰显了赛罕坝儿女的高尚爱国情与爱国行,他们从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出发,从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出发,谱写了家国一体、以义为上的爱国赞歌,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具有极大的鼓舞意义。
(五)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注重踏实肯干、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面对艰难困苦,中华儿女能够通过勤劳的双手和艰苦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故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文子•下德》)、“笃行之”《礼记•中庸》,这些经典文本的论述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行的思想与传统,不管是求学致知、道德修养还是成就事功,我们的中国古人都极为重视力行、躬行与笃行,反对空谈与懈怠。在时展的今天,也极为重视实干的精神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些金句都体现了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实干作风。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正是凭借着这种实干、肯干的精神,克服诸多的困难与问题,迎难而上,持之以恒,把荒漠变成了林海,创造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三、传承与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塞罕坝精神交融互进的时代意义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并不是完全脱节分裂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生成的历史底蕴,而时代精神则是传统文化的开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塞罕坝精神的交融互进,既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促使其更好的融入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同时,也给予塞罕坝精神以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所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下诠释塞罕坝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体现,是进一步提升塞罕坝精神历史支撑与文化底蕴的现实需要,也是不断丰富时代精神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精神源头,时代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其中所蕴含的优秀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涵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要融入时代元素、彰显时代内涵。正如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206塞罕坝精神生成的现实基础是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历程,而其内在的精神底蕴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塞罕坝精神的深刻内涵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生动实践为现实载体,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活的时代性与真实性,激活了其内在的精神基因。通过塞罕坝精神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忠于使命,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仁爱精神;家国一体,以义为上的爱国精神;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得以时代传承。
(二)进一步提升塞罕坝精神历史支撑与文化底蕴的现实需要塞罕坝精神的生成以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为现实的基础,而对于其内在精神基因的阐释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内在文化基因的传承。所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来诠释塞罕坝精神是进一步提升塞罕坝精神历史支撑与文化底蕴的现实需要。塞罕坝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需要长久的传承与弘扬,仅仅依靠简单的宣讲是难以长久深入的,而是需要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增强其文化的底蕴与厚重才能够有绵延不断的力量。正如指出“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3]201所以,通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诠释塞罕坝精神,能够给予塞罕坝精神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支撑,增强其不断发展的文化根基。
(三)不断丰富时代精神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浇灌出了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坝精神”,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锻造出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精神品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诠释塞罕坝精神,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支撑,大力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有利于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深层次的动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刘奇葆.弘扬塞罕坝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党建,2018,(7).
[3]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王宏德 魏沧波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