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方言保护范文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方言保护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方言保护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方言保护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思想

文化的构成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重要的内容,也是文化结构轮主要解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把文化的基本结构分成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部分。但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相关理论看来,文化的构成则是纷繁复杂且又趋于统一的。它把文化从时间、空间和发展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综述了文化的基本结构在不同维度上的特殊性。时间维度体现了文化的纵向结构,即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

马克思不仅对文化的本质和构成进行了深刻地探索,而且更进一步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本身做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文化规律也是如此。它包含了文化本身的那种联系和未来的发展脉络。文化的本质论和文化结构论决定了文化的规律论,他们是一脉相承的统一体。其中文化基本结构的三大部分,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它们的协调发展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主要体现在了文化继承与超越的辩证统一和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化协同并进上来。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规律理论的核心。

在阐述文化的本质、结构和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文化发展的动力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源泉,实践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文化生产与文化需要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使得先进文化同落后文化进行斗争,从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阈下对方言保护的探索

地方方言通常是指在某些特定区域内部的人们习惯于讲述的当地的流行语言,但其多具有地方性和局限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古代社会中,地区之间的交往不便,有些地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使得方言这种特殊的语言得以产生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样,每个民族由于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风俗特点,因此也都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方言文化。方言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学中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同样也是十分急需拯救和保护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现在使用的语言种类有80多种,但是大约有40多种方言的使用人数在不断减少,其中近20种方言即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五个大类,其中开篇就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保护地方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便是语言,语言构成了文化传承的桥梁和纽带,连接着一代又一代的文明的延续。传统民间文化是不同地域的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深深地民族情思,展现了不同的风俗情怀,但其最深处所埋藏的锁链往往只能通过当地的地方语言才能得以打开。地方方言是最在于当地人们的普通生活之中,是一种精神的自然流露,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同样也是深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如东北二人转、北同蒲的二人台、晋剧等,都是以当地的地方方言为基础的演化,特别是山西大同的二人台表演,用方言进行表达,在大包一线流传不绝。这些民间的精华保存了几代人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与现实的完美融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地区的多样性和民族精神的统一。

从时间维度看,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聚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智慧,它反映了这个地域人们最本质的东西,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抗趋同的霸权文化最有力的武器,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未来的发展脉络,即血脉的延续。从空间维度看,方言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更是一个国家总体精神的具体体现,国家是民族的大熔炉,但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确是紧紧与国家结合在一起,并高度统一的。马克思的文化规律论强调了文化继承与超越的辩证统一和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化协同并进的重要原则,意图指引一种文化的发展。方言同样也是传统和现实的结合,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每一种方言在不同的时期,也都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样,方言也是需要不断地损益,把顺应时代的加以保留和继承,守旧过时的加以改造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方言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繁荣,从而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之中。

正如马克思所言,实践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传承不是单单地继承传统,方言文化只有在日常生活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结合时展潮流,才能真正做到传统的传承和文化的发扬,在实践中丰富,在丰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回归实践,才是实现方言保护的最佳方式。

作者:高凯歌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