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哲学的契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表现
在马克思主义全部著作文本中,共有13处提及文化概念,仔细分析其论述的内容,加以整合,形成关于文化哲学的基本框架,然后再将分散的观点集中于这一框架,可以提炼出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基本内涵以及外在表现。
第一,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化自然,这揭示了文化的起源和母体。马克思的哲学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他认为实践是其哲学理论的基石,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地研究自然,揭示了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一切脱离实践的哲学均是经院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人化自然的角度出发,辩证地解决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强调文化不仅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改造过程,而且文化本身还是自然物的转化形式,他从人与劳动实践的关系中探寻文化发展的规律,并抓住了文化产生的人类学根源”。
第二,马克思主义确认了文化的本质即人的主体规定性。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强调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具有历史主体性的形成,正是因为人的历史主体性形成是人能够按照自己意愿来改造客观世界,因此人的行为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第三,马克思最核心、最具先进性的观点也是与其他文化哲学的最根本区别就是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哲学。马克思提出了异化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最根本问题。“由于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类生活……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身体及自然界。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类能力———变成人的异己力量,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人(工人)只有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异化理论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虚伪面目,从而为打破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一个以人民大众当家做主的新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利用这种辩证的理论思想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文化哲学理念。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角”和基于“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为了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批判了“文化史观”,这里的文化史观是狭义的文化概念。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的起点是物质生产,在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核心、最主要的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生产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马克思阐明了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了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社会意识是指人们从社会生活中自觉概括提炼出来的、比较系统的、有确定形式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思想体系。并阐明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弥补了西方文化哲学理论的缺陷。西方文化哲学家是以西方的哲学与文化传统为自己的知识背景的,是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从西方视角审视人类文化的,西方文化哲学的三大领域,各自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理论内容,尽管有其借鉴意义,但三者相互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在分割的状态下难以形成有机统一的文化哲学,各种具体的文化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具体缺陷和错误。这就决定我们对于西方文化哲学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阐述文化的起源、内涵和外延,为文化哲学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为文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进一步为文化哲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从人类发展的趋势来看,作为个人和社会有机统一的人类,其结构中包含的动物性要素比例只能越来越小,而文化性要素作为人的特质在未来社会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所以,作为对人类的文化特质进行哲学观照的文化哲学,要自觉从人类的不同存在方式的联系和统一中探寻人的文化特质的发展脉络,以完整统一的哲学人类观为理论依据,使自身得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个体、群体及类总体的不同形态全面认识人类及文化发展,通过对人类的文化特质进行全面审视,进而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科学预见,最终形成把握人类未来发展的统一的文化哲学。而西方文化哲学的狭隘性、分割性等缺陷,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是否存在合理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第一,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对我们现今提倡的“以人为本”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本意是指人为本体论,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的最高目的”“,人是人的目的的实现者”,马克思把人既看成是目的又看成是手段,而我们一直以来把人只当成手段,以追求物质的极大丰富为目的,实际上马克思早提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才是最终目的。我们在新时期应该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努力培养人,改造人,不断解放人,发展人。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坚决杜绝几种错误认识,一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为本,只是满足少数人民的利益,而忽略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二是以人为本就是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即只为满足人类自然的需求而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
第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对我们现今提倡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谐,既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早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点,即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面对如此情景,我们应该怎么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与自然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和斗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们的一切认识均是来自人化自然,人在危害自然的同时也在危害自己,这是自然对人的异化现象。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基本准则,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对我们现今发展文化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发展不仅体现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更体现为精神文明的提升。我国城乡居民的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看见更多的是文化生产力的贫乏、文化沙漠以及文化的阻滞,人们越来越感到的不是生活的舒适而是精神的匮乏,人们渴望回归精神的家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文化生产力提高到物质生产力等同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必须大力提倡适应社会主义发展和广大人民要求的先进文化。当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来统领我们的文化建设,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作者:李晶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