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污水零排放的哲学思考范文

污水零排放的哲学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污水零排放的哲学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污水零排放的哲学思考

一“、零排放”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说:“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变废为宝实际上是同时“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润提高到最高限度”。马克思的观点在零排放机制上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在生活和物质生产过程中更有效地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努力节约资源和能源、注重使用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和零件,以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第二,将一个产品所产生的废弃物尽可能资源化并作为“下游”或其它产业的原料,以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由于污水排放涉及个体企业、工业园区及国民经济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为实现真正的“零排放”,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算及符合环境保护的清洁生产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国内许多企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零排放”的成功案例。二是建立生态工业区:遵照生态系统物资循环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法则,结合本地的环境条件和资源限制,建立和发展一种“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现代工业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用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物流的闭路循环,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最终实现废物“零排放”。我国一个成功的案例即是位于广西的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示范区以本地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制糖造纸、电子机械和现代物流业为核心,积极吸纳珠三角资金与先进技术,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产业间的衔接耦合,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并按照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循环式经济系统,从而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遵循“3R”原则,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并通过不同的层面实现:产品层面———企业生产的绿色产品、企业层面———绿色制造工艺、园区层面———集成管理的系统模式、社会层面———废弃回收的循环系统。目前对循环经济的推进就是在某个有条件的局部区域中,由开始的少量、简单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链,逐渐扩大循环范围,形成较大区域、较大量的复杂循环链,最后形成相对完善的、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产业系统。“零排放”的驱动力在于资本,因此越能触及私人成本同社会成本相分离的措施,就越有效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相继启动经济杠杆调节污染防治行为,如排污收费、排污许可权交易、发放环保补贴等,这些措施都直接触及污染者的经济利益。正因为如此,污染者才感到如果不主动治理污染,势必更大程度地影响利润。相对于以往的污染治理,“零排放”的要求更高,因而更应该利用好经济杠杆,依靠科技和社会进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让那些能对资源充分利用的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

二、关于“零排放”的认识误区

在倡导“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绿色制造”的当代中国,污水处理要求正日益提高,“零排放”成为衡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效能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显性指标。于是乎,大大小小的污水处理工程,都竞相追逐“零排放”或“趋零排放”的目标,这种盲从的做法源于对“零排放”认识的偏差,需要反思。污水“零排放”所代表的闭路循环体系,其实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的考量,即通过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无限地减少或杜绝污水中污染物的排放,这在技术上的确是可以实现的;它也与处理对象有关,即只考虑污水中污染物的移除。然而,从客观层面上分析,在产业生产过程中,能量、能源、资源的转化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资源转化为各种能量、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原材料转化为产品,都不可能实现100%的转化,或者说,为实现100%的转化,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或成本(资本),因而又会产生新的污染。另外,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质不灭定律,在能量、能源、资源的转化过程中损失的部分最终以水、气、声、渣、热等形式排入环境,因此,即便污水中污染物被完全移除,它们还是会停留在污泥(固废)或大气或土壤中,污水“零排放”的最终结果就是将污染留给污泥(固废)或大气或土壤,污染转移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零排放”只是一种理论的、理想的状态。近年来,有学者从生态哲学视角比较了“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认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符合以下生态哲学前提:自然界存在固有价值、生物与自然界作用具有相互性、自然界具有报复行为能力。节约型经济含有生产的集约化即资源的充分利用、再生利用的意义,同时还有适度、明智地消费的意义。节约型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循环,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循环。而循环型经济单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期解决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忽视了生态根基,因而是理想的、不可实现的,并建议以节约型经济取代循环型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诚然,如前文所述,“零排放”的驱动力在于资本,而“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个总结一方面说明资本主义是靠剥削工人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资本主义必然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既是资本主义的逻辑,也是资本主义实际的发展史。而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的劳动达到极端异化的程度,诚如马克思所说:“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的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不仅如此,甚至就连这个有益效果本身———只就所制造的或交换来的商品的效用而言———也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了,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这样的结果是:很多污水处理工程打着“零排放”的亮眼牌,却将污染物转移到目前还不太受到重视的污泥(固废),瞒天过海;或者仅仅为了躲避环保部门监管,上马“零排放”工程,却又不堪处理成本之重负,而将其束之高阁,私设暗管偷排,给生态环境埋下巨大隐患。笔者认为,要兼取上述两种观点的可取之处:总体上倡导“节约型经济”,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成本;重点领域“闭路循环”,降低生态环境负荷。对于污水处理领域而言,水质简单的污水尽量“零排放”回用,水质复杂的污水因其毒性大、处理成本较高,完全回用的难度很大,应按要求“减排”、“少排”,在技术、经济条件适宜时逐步达到“趋零排放”。

三“、零排放”之未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对一切被异化、被扭曲的人和人的关系的积极的扬弃,达到个体和人类的和谐一致,实现生产者真正的平等联合和共产主义的人际关系,变单调封闭的谋生劳动为丰富开放的乐生劳动,环境问题方可根治。然而,在某种意义上,对现实人际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只是“权宜之计”。彻底根治环境问题,最终有赖于完整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确立,而共产主义又是与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相适应的。解决环境问题非但不能放弃生产,反而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只不过,这种发展不能继续走靠大量消耗资源为继的传统的老路,而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人类走出环境困境关键的“双管”。作为缓解水环境污染压力的有效对策,可以预见,污水处理领域“零排放”将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与“零排放”相对应的“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国民经济各层面的“循环经济”等理念和措施,也必将得到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除了政策和技术层面,推进“零排放”还要特别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有效引导资本流向,优化污水处理市场资源配置。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味盲从追逐“零排放”,是不可取的。应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尊重社会历史发展中固有的客观规律,尊重大自然规律,从矛盾的对立和统一面综合考量人和环境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地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不搞“一刀切”,方能从根本上缓解乃至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绿色GDP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作者:宣晓庆黄辉单位:淮阴工学院党委宣传部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