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学职业精神的哲学涵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精神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高级意识活动,也是这些意识活动的成果。它以一些传承不息的精神和闪耀智慧之光的思想为人们所感知和关注。精神信仰层面与现实层面对映,所以它本来就是理想的投射。信仰自身的发展属性,即信仰自身的精神实践性,它充满了深远的指向性。
(一)信仰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执著而不偏执,信心强大而不狂妄信仰出现的形态是什么,费尔巴哈认为“信仰是想象之威力,这个威力,使实在的东西成为不实在的东西,使不实在的东西成为实在的东西;它直接跟感官之真理、理性之真理相矛盾。”在费尔巴哈看来,信仰是不理性的,与理性真理相矛盾的,也许事实不全是如此。信仰是以对所信之物、所仰之处的坚定信心为基础,而信心却未必不理性。社会发展到今天,尽管科学探索没有止境,人们只能窥视真相的一小部分,但是,越来越多的经过科学探索揭开的谜底被展示出来,无数的信息使人们有条件充分了解事物和事件的真相。在这种情形下,尽管有时候信心来源于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但是,毫无疑问,人们建立信心的基础更趋向于理性,或者更有将信心建立于理性之上的可能。“把理性与信心对立徒劳无益,因为理性本身正是信心。”———G.K.切斯特顿
(二)信仰是有信仰的人的思维方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心中也是要有一座精神的“高山”和一条精神的“大路”的,以仰慕、仰望和敬仰,信之仰之践行之。当信仰成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时,那意味着,他所信仰的东西是他的最高精神和行为准则,他会按照他信仰的最高原则去思考、去做事,去判断。以实践为基础的信仰既作为认识过程,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信仰总是在纠正自己的路标,在指引认识运动中的方向。在调整认识的过程中,信仰目标也得到不断清晰和提升。
(三)信仰是有信仰的人的生活方式真正有信仰的人,信仰和精神是他们人生的最高准则和追求。秉持精神信仰的人,往往先经由自己的内心依据自己的原则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以自我约束来改变、适应或者放弃。每一次这样的过程,不仅是选择的过程,也是自身扬弃和革新的过程,在表面平静的生活中使自己整个生命过程不断更新不断超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即是精神信仰为人们带来的自由,是完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淡定绝非无精神、无信仰的盲从行为所能达到。“这颗心有自己的理由,这理由是理性所不知道的。”———布莱斯•帕斯卡
二、医学职业精神的哲学力量———信仰的力量
(一)能动性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思维和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和物质,但又高于物质和存在,对物质和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精神信仰既然属于思维和意识范畴,它也具有主观能动性。“信仰的能动性指一种内心驱动潜能的发挥,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的能动性上。”医学职业精神从医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客观存在中来,凝聚了人类自有医学至今,围绕医学产生形成的人文精华。无论中外古今,医学职业道德其实传承了很多年,医学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几经推陈出新,但是很显然,仍与当前人们普遍希望医学和医疗呈现的状况有很大差距。医学职业精神脱离了具体规范,还原了它作为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思想的哲学面貌。如果这一职业精神能够作为、或者被医学界和社会奉为精神信仰,并在长期的医学教育中,强化教育和渗透,使之成功地“成为”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的精神信仰,那么它将比作为具体规范、需要强调、需要用检查评比等手段实现的职业道德具有更强大的能动性。
(二)内驱力根据行为理论,人的行为和行为动机来源于人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现实的需求,更有精神、理想和信仰的需求,这是人的内在需求,是不为功利的需求。它来源于人内心深处的激情、热爱和执著。而主体有信仰、有精神追求,具备了精神的自觉,则会反过来不断激发新的需求。信仰以精神的力量给人生命以活力,人为了求索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人生,职业中的人为了求索职业的本质,实践职业的终极目标,都在不断培育自己的理想境界和精神世界。个人灵魂中的追求指向,成为个性发展内在的特别的元素。“作为精神支柱,信念对人们为了理想中的事业顽强奋斗,起了重要作用。它成为人们获得社会种种活动的信心和意志的源泉。”精神信仰使人完善自我,更使人超越自我。因为具备精神信仰的个体,内心有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内在驱动力、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同样来自精神信仰本身。精神信仰有一种向内求索性,它把人们对未来的期待融入生命感受———有万般真切体验的感受在变化、在流逝,这真切感受并非虚无,它既在人的内心磨炼成熟、婉转流淌、开花结果,它又在人生命的自在状态中。中国古代哲人讲“内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种内省是在人的灵魂深处完成的心灵自我净化,人们只有进入这样一种自觉、主动的反省状态,才能超越世俗的喧嚣,为自己建造一个宁静的精神家园。“内省”之后是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或者建立新的信仰和精神体系。
(三)智慧的力量信仰包含智慧的力量,这是信仰的理性特点。“人的认识固然离不开自己的智慧,但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人的认识活动同样也离不开信仰这一精神支柱。从对人类思想文化史的考察来看,信仰是宗教与神话的支柱,智慧是科学与哲学的灵魂。”医学职业精神涵盖了追求医学科学发展进步的科学精神,对医学科学工作者和医疗从业者以智慧、能力、水平服务于非功利性的医学科学本身、认识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的科学本质与局限等方面,提供了指引和鼓励。对科学本身的认识和探究,对科学造福于人的实践和奉献,不唯是谋生、不唯是创造,更是信仰和智慧,因为在很多时候,从它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上,并无功利成分,只有信仰的快乐,智慧的成就和精神的欢欣。当然,科学本身并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信仰。“然而,如果科学要保持为科学本身,它恰恰不能成为信仰的对象,更不能成为盲目崇拜的对象。”因为,无处不在的怀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一个事物成为信仰甚或崇拜的对象时,它就高高在上,不容置疑了,这与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医学职业精神作为精神信仰,它对医学科学的正确态度亦是由构成信仰的理性和智慧来保证。
(四)信仰的功能:稳定、活力、发展稳定:人有社会性。在任何社会群体中,都会有精神上或行动上的领导者,人们愿意追随和服从这样的领导者。仅仅是因为盲从吗?“凡是能够打动群众灵魂的人,无不有着狂热的信仰。”如果一个群体没有某种作为信仰的精神和灵魂,尽管它也是一个群体,但只能是“乌合之众”。随聚随散,无稳定性可言。因此,精神信仰是群体的内核,是群体存在的稳定力。个体亦是如此。没有信仰的人,失去了主宰自己内心、指引自己方向、规范自己行为的精神内核,难免随波逐流,患得患失。精神信仰是个体人心的主宰。它是一种强大的稳定力,使这个人成其为这个人,使人心处处安稳。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谪居岭南时,曾作《定风波》词一首。这首词的原序说:“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于是有了词中“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句。心安之处在哪里?故乡。这故乡既是乡土和家园的故乡,然而更多却是性命灵魂自在之处的故乡。何物使心安?一定是内心的某种执著坚定和安稳,这便是人的精神和信仰。活力:精神信仰使人有活力、有向往。精神的萎靡和精神生活的平庸,只会造成思想信仰失落,情感萎缩和文化粗俗,对追求真正于人生和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缺乏认识,更缺乏活力。精神的作用,从人的面貌行为等表象就可以看到,而深层次的精神信仰的活力,则尤其从人是否为毫无功利的精神价值投入更多、付出更多而可窥见一斑。精神信仰使人对符合其价值判断的事物和实践投入更多关注、报以极大激情,付出更多精力。人的存在状态和对事物关注投入及对思想追求的活力激情,全在精神信仰这条静静的无声无形的清流上。
发展:有精神信仰,有追求和持续创造的意愿,才有发展的可能。精神信仰具有主观能动性,世界的变化、历史的前进是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支配下不断推动的。客观上,人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技术、掌握本领,能够具备很多能力。但是,能做与去做、做好还有很远距离。敬业精神与工作和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关系。同样,一个人的精神信仰与其个人的综合发展也有极大关系。精神信仰有促进发展、决定发展的作用和力量。具体地讲,一个医生把行医当成谋生手段,机械完成任务,与敬业奉献心怀慈善解人之病痛定然不同。个人、事业、人类社会发展皆如此,真正的发展不是庸庸碌碌、日复一日重复简单动作,而必是精神信仰指引推动的不断超越、不断创造的行为使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生活的目标就是一个人实现他自己信仰的某种事物。那么,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去追求某种目标?他为什么要去追求这种目标呢?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解释说这是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用马斯洛自己的话来说,在达到人格发展的这个水平时,“作曲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就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有精神信仰的境界。是精神信仰促进了帮助了主体完成自我实现,一个没有精神信仰的人,是难以达到自我实现的。有精神信仰的人,自我实现就是主体自觉的内在需求。这一点,既可以看做是精神信仰的内驱力,也可以看做是精神信仰之于人的发展的力量。
三、精神信仰的自觉
人有内心的精神支撑,有信仰,就会有底线、有原则、有良知,这不仅是对人自身,更是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达到和谐的无形力量。这种力量在很多时候,远比硬性的规范和要求,比看得见的界线要有效得多。在对待无生命的物质世界的时候,在处理于人密切相关的利益的时候,在获取这些利益而又在眼前无明显损失的时候,人的精神、信仰、底线和道德,有没有存在,有没有作用,则最能显见。精神信仰是知识、观点、意识、思维、概念、价值判断等等按照一定的逻辑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智慧,是一个有秩序的链条。精神信仰一旦形成,比如,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以及这些价值判断的结果与个人的关系,价值追求的目标以及途径方法等,作为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是不容易改变的。因为它是在一定的知识观点积累的基础上,吸收了人生的经验、前人思想的精华,经过主体思维和意识活动,整合提炼,并且往往整合提炼的结果经实践检验而形成。因此它具有稳定性。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要形成某种稳定的精神信仰,非经颠覆性的变数和机缘事件则极难改变。必须注意到,仅仅在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层面,不断强化外力约束和外在评价,将使医学这门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越来越冷冰冰和缺乏人性化。而职业精神建立并不断巩固的过程,由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上升到精神信仰的结果,将会使秉持这种精神信仰的从医者的内在心灵和精神产生张力,这种张力定会投射于存在人文关怀需要的患者身上,并在医患之间促进真正和谐,这无疑也是精神和信仰的力量。这种张力来自于哪里?它来源于职业精神本身的哲学意蕴。医学职业精神的哲学特质和意蕴使其具备了精神信仰的内在自觉,和深刻持久的力量。因为哲学就是人生,哲学就是思考,哲学是人对自我与他者一切关系的把握和体悟。
海德格尔在《什么是哲学》中提到,“哲学就是那种特别被接受并且自行展开着的响应,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哲学所涉及的东西是与我们人的本质相关的,并且是触动着我们的”。能在我们最本质的深处触动我们的东西,必然能够调动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关注,以全部的力量来回应,它可能是狂风暴雨般的激情,也可能是涓涓无声的小溪清流,总之它是拨动你心弦颤动的无形之指。医学职业精神怎会有如此的力量?答案是:有。只要它能够成功驻于内心,并且不断上升,成为心灵天空上的星辰,指引你的思想,它必然可以做到。
作者:崔群颖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