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土家族母语民歌审美文化范文

浅析土家族母语民歌审美文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土家族母语民歌审美文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析土家族母语民歌审美文化

摘要:土家族母语民歌无疑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有语言但是没有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家族语言的母语环境日趋恶劣,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个体审美、公共审美以及审美嬗变三个维度触摸到土家族母语民歌审美文化的独特韵致。

关键词:土家族;母语民歌;审美文化

一、土家族母语民歌的个体审美

在从个体审美方面分析土家族母语民歌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个体审美,个体审美即私人审美,在从事个人生活劳动时,所产生的个人的审美体验。土家族母语民歌很好地将土家语言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其音乐特性突出的体现了土家民众在以歌传情、以歌言志、以歌会意时候的文化心理。如土家母语民歌《粑粑哈》中唱到的“阿食那个成成洛阿叱……”,就是用歌唱的方式将土家族民众在过年打粑粑时候,看到又白又软、又香又嫩的粑粑,内心的喜悦与满足表现地淋漓尽致。同时,又生动地体现了土家族语言在描摹事物情态时候的“通感”所特有的意韵。这样的个体审美行为和内涵,究其原因是与土家族民众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社会历史和文化浸润分不开的。

二、土家族母语民歌的公共审美

公共审美是人们在群体或公共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共性意义的审美体验。社会学关于族群认同的界定除了血统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以语言问核心的族群文化”。土家族母语民歌的公共审美特指土家民众在特殊的民俗活动中,一起演唱土家族族母语民歌时所产生的具有朴实性的共同意义上的审美体验,包含的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就是土家族母语民歌的公共审美。而公共审美空间对于人们的公共审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地位,文化修养,审美兴趣,使得人们更喜欢家门口这块公共审美空间,而淳朴的乡风和带有公共参与性的民俗审美活动是人们的身份认同感和信任感非常强烈,这块审美空间便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一种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公共审美空间,也是土家族母语民歌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剂,也是民族认同的文化标志,在具有仪式性的节日活动中,增强了土家人对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私人审美活动的过度泛滥使得公共审美空间和公共性审美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都困难重重,因此,民族传统节日的重新回归对民族公共审美空间的拓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土家族母语民歌的审美嬗变

审美嬗变,是建立在历史与场域的基础上产生的审美的变化,在这里面包括了个人审美与公共审美的关系以及历史与地域基础上的审美嬗变,在这里分开讨论。

(一)个体审美与公共审美的关系姚文放先生在其《审美文化导论》一书中,详细地说明了私人审美与公共审美的关系。他指出“公与私本是矛盾的,既有相合的地方,也有相背的地方”。土家民众在节日庆典上欢快的唱着本民族的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经历,怀着美好的愿望祈祷,这时个体审美与公共审美其实是统一的,人们对母语民歌表示的是接纳与认同,同时产生的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对自己族姓族别的认同,对本民族民族文化的认同。但在其他更多时候,人们表现出的是追随潮流,追求个性,同时个人境遇情感的区别,产生的个人审美是不同的,在这时两者却是相背的。民族传统文化给予人们的是“根本方向感和普遍有效的承诺”,如今的土家族年轻人在不认同传统文化时也就必然会出现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传统失落了,方向感没有了,普遍有效的承诺也已失效,必然产生的是认同的焦虑。从这个关系的角度去思考,土家族母语民歌中的个体审美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传统文化当中。

(二)历史与场域在以前母语是土家族唯一的语言载体,土家族母语民歌是口口传唱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个人审美与公共审美没有很大的冲突,人们认同接受习俗与传统,大家对本族母语音乐是认同和接受的,但到了改土归流之后,母语不再是唯一的语言载体和交流方式,土家族民歌出现了母语民歌与汉语民歌共存的状况,在汉文化影响下,许多土家民众逐渐的接受了汉语,也渐渐接受了汉语民歌的一些音调、声腔、结构,而母语民歌反而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土家民众对母语民歌的认同越来越弱化,这代表了土家族民众对汉文化和土家文化交融之后的取舍态度,从而直接导致了土家族母语民歌的边缘化与衰微,这是土家族母语民歌在历史上的审美嬗变。曾经的土家族聚居区的唯一语言是土家族母语,大家都唱土家族母语民歌,但现在仅仅只有土家族母语文化的核心区还有存留,且人数不足十万人,主要包括:龙山县里耶镇、洗车河镇、苗儿滩镇、隆头镇、靛房镇、农车乡;永顺县西歧乡、勺哈乡、大坝乡、对山乡;古丈县断龙山乡;泸溪县潭溪镇等地。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土家族母语存在的场域已经处于生境碎片、孤岛式的状态。因此,我们通过当代土家族母语民歌的现状能够很明确的发现土家族母语民歌的审美嬗变,土家民众对文化价值的取舍,从非遗保护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一项急需抢救的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形式。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32.

[2]姚文放.审美文化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8.

[3]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6:39.

作者:吴越 陈东 单位: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