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文化艺术在民族高校的传承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湘西民族文化艺术是形成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乡土民间,并且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相沿流传,形成丰富而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湘西民族文化艺术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通常以语言、文学、艺术、体育等形式体现出来,但在很多时候,这些形式都是相互结合渗透到一起进行综合展现,因而湘西的民族文化现象又是神秘而错综复杂的。利用民族高校为平台有效传承和发展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不仅能提高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让湘西优秀的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扬光大,突出民族高校的办学特色,扩大民族高校的知名度。对此,曾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专题调研时强调,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湘西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在民族高校传承的必要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角的武陵山片区,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孕育了众多的民族文化资源。目前,这些民族文化艺术很多都被申报成了国家级、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精神财富遗存,由相关的实物载体、行为方式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所体现,包括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即口头文学及其表述的语言、美术和表演艺术、有关自然界及生产生活的知识与技艺、礼仪节庆、体育和游艺活动等。如土家族织锦技艺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并列为传统手工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由湖南省凤凰县申报并列为传统手工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并列为民间舞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踏虎凿花由湖南省泸溪县申报并列为民间美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土家族打溜子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并列为民间音乐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由湖南省吉首市申报并列为民间音乐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族咚咚喹由湖南省龙山县申报并列为民间音乐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挑花(苗族挑花)由湖南省泸溪县申报并列为民间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苗族服饰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并列为民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苗族四月八由湖南省吉首市申报并列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土家族梯玛歌由湖南省龙山县申报于2008年6月7日列为民间文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族哭嫁歌由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申报于2011年5月23日列为民间文学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古歌由湖南省花垣县申报于并列为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由湖南省永顺县申报并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凤凰纸扎由湘西自治州申报并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凤凰蓝印花布由湘西自治州申报并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国家主席充分发挥有关大专院校在参与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高校进行传承对于湘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尤为显得重要。
二、民族高校对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开发现状
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一旦离开了教育,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将无法进行。而在传承发展方面,又有家族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少数民族与世界很多国家的少数民族一样既要学习本国的主流文化又要保留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又造成了文化地位的不平等和文化交流上的主动与被动情形,正是因为民族文化艺术的边缘化,很多民族高校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就湘西民族文化艺术而言,在民族高校的传承发展状况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对其深层的认识与开发尚停留在浅层次上,没有更进一步地发掘与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湘西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传承开发尚带有自发行为,缺乏规范系统的制度。笔者就湖南民族地区高校进行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采用适合汉族地区的“大一统”课程模式,适应民族特点、照顾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多元文化课程模式尚未形成,且民族特色不够明显,虽然也在艺术专业和通识课中开设了展示民族艺术形式、体验民族风俗与节日等课程,但这些探索也仅是学校或教师的一种自发行为,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因而教学的评估体系也没有具体的建立,有时甚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施,课程内容仅停留在民族音乐、舞蹈、美术、历史、体育等方面,没有囊括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2.湘西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开发途径的单一性和低层次性。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的存在方式往往都是互为联系和多维度的,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设置则多是在不改变现有课程与教材架构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一种附加式或补充式的介绍,例如在反映中国工艺美术史就是整个汉族工艺美术史的课程结构和框架,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则是以汉族历史的编年顺序进行单一层面的附加说明,从而将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简单地添加到学科内容中,没有涉及到多元文化课程中所要求的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所以其开发的途径停留在浅层面上。
三、湘西民族文化艺术在高校的传承发展
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生活方式课程资源。涉及本地少数民族传统生活、当地生产生活经验、本地区生活文化、民俗宗教和伦理生活等,可以说这些地方性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传承意义与开发价值。
1.将实践经验带入课堂体验并传承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知识。民族地区高校应该鼓励民族高校师生参与诸如“中国•凤凰苗族银饰文化节”“中国•花垣苗族民歌节”“中国•吉首武陵山民族民间工艺品大赛”“吉首•国际鼓文化节”等大型的民族品牌节庆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从而了解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性。民族文化艺术的流布和依存离不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具体的文化空间,民族高校领导和教师可引导大学生把目光瞄准湘西两个核心保护区,即以酉水流域为主的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和以腊尔山台地为主的苗族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在政府设立九个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圈和重点建设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武陵山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园和200个特色村寨、168个传习所进行基地实习和调研,这些对民族高校师生全面研究保护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状况创造了必要条件。例如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乾州古城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是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基地之一,现有35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5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9个;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8人,省级传承人44人,州级传承人有131位;民间工艺大师30名;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6个,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2个。同时,还建立了“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建设对于整理、保护、展示、传承和开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的融合,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实验基地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承并发展湘西民族文化艺术。
2.深入乡村进行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的开放式系统学习。地处民族地区高校的广大师生积极深入乡村进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学生通过收集图片、文字和多种类型的设计资料,并且下乡向传承人了解和拍摄原生态民族歌舞和体育竞技方式,通过田野作业分析民族生产生活、民居建筑、风俗文化、社会历史等现状,了解湘西民族文化艺术信息,充分感受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的艺术魅力。同时,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对湘西民族艺术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实现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承湘西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并且也以课外活动等形式传承湘西民族文化知识,即民族体育活动和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民舞、民乐)等,通过《民间艺术采风》等相关课程的开发,引导高校师生走出校园直接或间接接触丰富的湘西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甚至是直接参与到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首先,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民艺作坊,充分和民间艺人交流,认识湘西民族文化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其次,通过向民间艺人学习,了解各类民族音乐与体育的韵律、竞技之美。并且感受湘西民族民间美术的工艺美和技巧美。最后,深入研究湘西民族各方面地历史文化知识,不断提炼其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让学生体验乡村生活、展示民族精神风貌为主,进行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等知识的传承发展。由此来看,民族高校大学生通过《民间艺术采风》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等进行学理性研究并撰写相关调研报告,展开对湘西民族人类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性研究,并对该课程进行定量分析、定性评价和课程总结,无疑将促进湘西民族大专院校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与发展。另外,在通识课程中教授学生欣赏和了解湘西民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图腾崇拜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湘西的乡村民间及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了解湘西的历史文化知识。达到传承与发展的双重目的。
3.鼓励民族高校师生参与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的相关创作和学术研究。很长一段时间来,我们对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认识不足,致使其传承机制脆弱,要做到通过教育机制进行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要明确其价值取向,目的和计划都要作规范而具体的安排。首先,必须增加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关于湘西民族文化艺术书籍、光盘的收集,以及继续订阅相关民族艺术杂志;内容包括传统手工技艺:如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技艺、踏虎凿花、凤凰纸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等;民间美术:挑花(苗族挑花)、苗画等;民间舞蹈:湘西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舞等;民间音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咚咚喹、酉水船工号子等;民间文学: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梯玛神歌、苗族古歌、盘瓠传说等;民俗:苗族服饰、苗族四月八、土家年等;传统医药:苗医药等;戏曲:辰河高腔、阳戏等;曲艺:永顺渔鼓、三棒鼓等;传统体育及杂技与竞技:苗族武术等,这些项目都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县、地级市申报并列为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次,设法邀请民间艺术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大师等民间艺人进入民族高校素质教育课堂或开办学术讲座,为传播湘西民族文化艺术提供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再有,在毕业设计与创作上,侧重于为大湘西服务的主题,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利用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源,创作富有湘西民族艺术元素的艺术作品,并提供展示湘西民间工艺设计作品、美术创作作品的场所以及展示师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表演才艺的场所,丰富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展示湘西民族精神。
最后,推广与交流湘西民族文化艺术也是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手段。如具有湘西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动漫、装饰、歌舞、戏曲、音乐剧等文化产业的传播,都将是湘西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思路。在这一点上,地处湘西的吉首大学为宣扬湘西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实现了吉首大学和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吉首大学艺术团也曾于去年11月应邀赴美进行了为期半月的文化交流演出,受到友好学校的热烈欢迎。这些交流活动将更好地将湘西民族文化艺术传播出去,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湘西的民族文化艺术。最后,民族高校师生应积极参与和研发乡土文化艺术教材的编写,利用地缘优势撰写相关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将湘西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系统的、完善的、有意识的发展下去。
作者:田爱华 单位:吉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