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产动画电影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国产动画电影文化艺术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产动画电影文化艺术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产动画电影文化艺术论文

一、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元素的运用

(一)对古代建筑风格的临摹

中国古代建筑彰显的是硬朗、刚强与干练之美。在动画电影的背景布局中融入古代建筑元素,不仅能够宏观地突出动画主题,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古代建筑的艺术美。在《大闹天宫》的造景方面,像凌霄宝殿中醒目的“南天门”三个字、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的外观雕花设计、花果山的山林果海等,都是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临摹和运用。将传统建筑风格融入到动画电影中,不仅增强了动画电影的宏伟性,而且还展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独有魅力。

(二)武术表演的融入

中国的武术元素犹如国宝般,具有很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随着万籁鸣先生《大闹天宫》的成功,随着那十几万张画卷的精准合成,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武术元素开始融入到动画电影中,并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如孙悟空耍金箍棒、一个跟头翻阅十万八千里以及与天兵天将之间的较量等,都体现了武术的精髓。此外,不少国产动画电影还融入了民间雕刻艺术、民间剪纸艺术。虽然《大闹天宫》没有大张旗鼓地运用这些民间艺术,但在细微之处,还是能发现作者的用心之处的。比如凌霄宝殿中的精美剪纸、墙上的龙凤壁画,以及王母娘娘、玉皇大帝衣着上描画的龙凤祥和图案等,都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浓厚的中国元素。传统戏曲元素、古代建筑风格、武术以及民间雕刻艺术、民间剪纸艺术等,都是我国的古老文明之精粹、精华,对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的运用与融合,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精湛的技艺和智慧,还成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点睛之笔。

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

传统民间艺术和传统民族文化是分不开的,前者是外在的、表象化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后者更加注重从精神层面、文化素养方面进行考量。将大量的传统文化融入国产动画电影中,可在增强电影的艺术美感的同时,也为增加其所独有的文化底蕴。

(一)对儒家思想的融合

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推崇是不言而喻的,儒家思想不仅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而且还对中庸、儒雅的文人墨客的性格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儒家思想重整体、重和谐,带有强烈的封建等级观念色彩,要求个人的言行举止要尊重伦理结构,并且要保持相互之间的等级顺位关系。这一点在我国的动画电影制作过程中,也是有所展现的。如在《大闹天宫》中,诸位神仙在凌霄宝殿的位次排列顺序、众神对玉皇大帝的叩拜、蟠桃园中孙悟空因有所冒犯而遭到的斥责和惩罚等,这些都是对儒家传统思想中礼仪道德的潜移默化地融合。在《大闹天宫》中,玉皇大帝的造型及其身份地位的象征,可谓让人过目不忘。细致看来,这一人物形象无论是外形的设计,还是内在性格的塑造,都是对民间盛行的神仙外形的融合。作者将民间灶王爷、民间财神、古代帝王等的形象特征和权力地位糅合在一起,塑造出了玉皇大帝这个统领世间万物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刻画手法,明显融合了古代帝王思想。

(二)对神话典故的渗透

神话,是极富于传统民间色彩的一种文化元素,它土生土长于中国古代,又在现代动画电影艺术中绽放出了独特的光彩。我国的动画电影艺术对于民间神话元素的运用非常巧妙,可谓是对传统民间文化元素的经典糅合。对于神话元素的渗透,很多作品很注重将原有的神话故事打散、打乱,然后进行重新调整,以使其更加完整和连贯,起到烘托、陪衬、深化主题的作用。《大闹天宫》这部作品,是万籁鸣先生根据传统的西天取经的故事改编的,万老先生从中截取了一小节并加以丰富,从而形成了整个故事的构架。作者在故事选材上运用了大量的神话元素,同时在造景和景观设计上也融合了很强的神话感,如花果山的烟雾缭绕、天兵天将的腾云驾雾,这些设计既烘托了主题,又渲染了氛围。“在对天庭的场景处理包含了云雾的变化,加上了渲染的效果,这样的处理手法烘托出了人物和宫殿的对比关系,虚实相映,增加了影片画面的纵深感和立体感。”①另外,从人物的造型上也能发现其中所蕴藏着的神话艺术韵味,如太白金星的长胡须和三角眼、二郎神的三只眼睛等,还有“齐天大圣、东海龙王、虾兵蟹将、玉帝老儿、土地爷、七仙女这些形象拙朴、古趣、厚重、有美感、有性格,让人耳目一新”。②对神话题材的运用,不仅展现出了电影中丰富的古代文化精粹,而且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天地宇宙、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甚至是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崇敬之情,从而从更加宏观的视域表达出了心中的爱与美。在《大闹天宫》这部影片中,传统的民间艺术元素与民族文化元素相互融合、相互交织,以民间艺术元素来展现外在的、表象的艺术美,以民族文化元素来烘托人物、剧情,既增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可读性、趣味性,又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我国宝贵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素养。这对于国产电影传统艺术魅力的烘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张璐琪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