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儿童存在价值的精神依托
(一)关注儿童的人文精神需求人是物质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的共同体,物质性存在使人得以生存,而精神性的存在则使人得以有意义的生活。物质性存在对个体的成长固然重要,但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需求也必须得到满足才能成长为完整人格的人,而这必须依赖于文化,离开了文化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不仅应该关注幼儿作为物质性存在的工具性需求,还必须满足幼儿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文精神需求。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本民族儿童珍贵的文化资本,节奏丰富的板凳舞、婉转动听的八音坐唱、朗朗上口的敬酒歌以及内容丰富的节日都是布依族、苗族儿童表现自我、增强自信心的重要途径。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丰富的民族艺术只有在民族节日一些特殊的场合儿童才能有所接触和感受,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开展无疑给予了儿童一个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绝佳机会。因此,在开展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过程中在注意到儿童艺术特长培养,给予儿童生存教育的同时必须凸显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对儿童存在的价值,以实现其对儿童个性培养的重要价值。我们知道,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关注维度就是个性彰显,强调人之存在的自由和个性的彰显,因此在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注重对幼儿进行存在教育就在于把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目的,激励儿童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启发和鼓励儿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从而实现对儿童人文精神需求的关注。
(二)唤醒儿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诉求人是文化的人,人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然把自我塑造成为“文化的人”。可以说这就是人的真正本质,人的唯一本性。由此,个体一旦离开文化,离开塑造自我的文化将会面临着一种文化上的失语,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权,这样的人将会是一个没有精神存在的空壳躯体。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诉求是强烈的但较为深沉且内隐,从而导致人们对儿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诉求的忽视。甚至于身处其中的民族个体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自我对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诉求,而这种精神诉求对个体自我精神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很多人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本民族的服饰有着一种特殊的、深刻的情感,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被人们忽略了,但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内心深处这样一种情感的存在。而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机会,唤醒儿童的民族文化精神诉求,并使个体这样的一种精神诉求在与民族文化不断的接触中得到满足。人类学家兰德曼告诉我们:“由于人有漫长的童年期,所以文化的掌握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在漫长的、必要的时间中,不仅必须及早接触文化,而且需要不断地接触文化。单纯认识文化制度和习惯本身是不够的,可以说,不仅必须熟悉文化的词汇,而且也必须熟悉文化的句法,要花大量努力去看透这个复杂的装置,并且有意义地运用它。如果靠本能而没有自己的贡献,就不能实现文化的移入。因此,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存在教育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且有价值的,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工具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儿童及早地接触了本民族文化,而且提供机会让儿童不断地接触文化,从而时刻唤醒民族文化中个体的民族文化精神诉求,并给予满足。
(三)塑造儿童完整的精神人格完整的精神人格是教育培养个体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更是具有高包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基本属性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完整的精神人格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所需的生理性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二是作为群体的存在所需的被理解、被需要等精神上的追求。普惠性学前教育追求的不仅是群体之间的高包容性与非排他性,其实也包括其培养对象即儿童个性人格中的高包容性与非排他性。而这样完整的人格塑造不是强调工具性的课程所能培育出来的,必须依靠人文课程特别是艺术课程的逐步熏染,而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的存在教育无疑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个体的生命本身,只有在与外界他人的交流对话中,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同时,在个体生命的历程中,各个人生阶段的角色及其与之相连的价值担当活动,能够给个体更好地诠释生命意义所在。因此,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更应该努力引导儿童在人生伊始就建构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人格。幼儿园的民族文化艺术课程把儿童从本民族文化这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中释放出来,既满足了儿童对自我民族文化的一个精神寄托,更促进儿童学会在与他人共同生活中超越自我的存在,从而避免因为片面的、孤独的个体存在而感知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二、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儿童存在价值构建
正如石中英所言:“现代的教育归根到底就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这种教育给予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生存的理由和根据。其结果是,在现代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教育特别是作为人生基石的学前教育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而更应该关注作为“目的的人”,即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实施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增加人的存在意义。
(一)重视“人类的儿童”儿童不仅是作为“儿童的儿童”,而且是作为“人类的儿童”,儿童既分享着人类的尊严,又遭遇着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教育儿童不仅意味着要帮助他们提高生存能力,而且要帮助他们提高存在的智慧;教育者不能仅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还应该以存在的眼光来打量教育。在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把儿童看成是作为“儿童的儿童”,设置课程必须时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还是作为“人类的儿童”,即儿童遭遇着其作为人的存在问题,诸如死亡问题、孤独的问题、自我认同的问题、自我归属问题以及自我价值问题等。民族文化对个体的内在价值是无限的,我们只有在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自我民族文化中得到滋养,实现自身文化建构和精神升华,人的心灵才会找到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人的自我存在感才会贮存在我们的生命血液里,伴随着我们走出有意义的生命之路。幼儿园的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于儿童的价值也深刻地蕴含其中,而当我们把极具个体存在价值的民族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渗透在幼儿园的艺术课程中时,这其实是一种捡其皮毛丢其内在的做法,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深刻价值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对象观,不仅把儿童看成是“儿童的儿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与儿童认知方面的知识,我们更要把儿童当成“人类的儿童”,教予儿童关于自我存在的知识。
(二)重构“人类的教师”教师是教育的引领者,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从来都是无可替代的。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即上文提到的对象观,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自我意识。在现代教育中,整个社会,包括家长、学生以及教师本人在意识中都习惯地把教师进行“神圣化”、“功能化”,比如社会上盛行的一句话是:“为人师表,你应该怎么样”。也就是说因为你是教师,你就必须给其他人做一个良好表率,你就必须是完美无缺的、纯洁的、大公无私的等等。可人们却忘了教师也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着,而人自然是人无完人,有着所有人所具有的自然需求和本真状态。因此,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教师本人必须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最为“人类的教师”的新意识。在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的教师也应该如此,尊重自我与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需求,敢于承认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自信于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勇于接受他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意识到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对幼儿存在教育的重要价值,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塑造出具有强烈自我存在感的社会新一代。
(三)重塑“双主体”的师幼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最终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师生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教育活动的客体和附庸。因此,在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始终持着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观,往往会直接导致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儿童存在价值的丧失。另外,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影响下,师生关系功利化倾向突出,部分缺乏责任心与义务心的教师往往会以经济利益为传授知识的标准,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侵害,师生之间交往的实用主义功利性和庸俗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明显。例如,幼儿园开设的艺术特长班是和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的,为了提高幼儿的艺术技能以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幼儿,教师自然就会把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工具性价值抬高。因此,我们必须重塑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的师幼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这种新型的师幼关系首先要认识到教师和幼儿的关系是两个主体、两个自由人的关系,反对幼儿教师的专制和控制,提倡师幼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我”和“你”平等的对话,确立师幼在自由选择关系中的责任感,从而使得教育不会因为不良的师幼关系受到负面的影响。而要实现这样的师幼关系,显然要在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课程中强调存在教育,因为只有存在教育才能高度重视人、人的存在,将主体的人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充分强调人的自由。
作者:梁小丽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