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民居彩绘艺术与文化范文

浅析民居彩绘艺术与文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民居彩绘艺术与文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析民居彩绘艺术与文化

摘要:湘南民居乃湖南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多元文化,尤以儒、道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湘南民居风格,催生了兼具实用、欣赏与教化意义的图示——彩绘。本文以郴州板梁古村为例,对民居彩绘的文化溯源、题材与内容、色彩进行分析,旨在对湘南传统民居彩绘装饰的儒、道思想内涵作出解读,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关键词:板梁古村;民居;彩绘;儒、道文化

1板梁古村的文化溯源

板梁古村位于郴州市北陲的永兴县高亭乡,郴州属湘南地区,自古被称之为“瘴疠”之地、“农惰、工商贾断绝”之地以及历代遭贬文人士大夫之地,究其原因便是地理位置处于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的落后使原始宗教和古老习俗尚留于此。史学家吕思勉曾提出:“自淮以北皆称夷,自江以南皆称越”,当地古越族文化造就了郴州地区的多神信仰思想,以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为主。除了原始的本土文化之外,影响板梁古村建筑形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各地区文化的融合,中原战争频繁导致大量汉民南迁,使湘南地区成为接受中原汉民最早、最多的地区,曹树基先生提出“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湘南民居便集中了土著人、中原人、客家人、江浙人的有形或无形的影响。板梁古村占地三平方公里,属于保存较为完好的湘南民居村落,该村村民为楚元王刘交后裔,在江西湖广的浪潮中,从江西迁徒到湖南省永兴县的洋塘乡凫塘村定居,大到村落的总体布局,小到建筑样式和装饰,均体现出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板梁古村初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时代,是明清时期原高亭县的重要集镇,板梁人运盐贩粮,生意遍及江浙湖广,在外做官归隐之士和商人返乡带动了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全国各地的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独具一格的板梁文化,可谓海纳百川,板梁古村传统建筑的血液中吸收了中原、客家、江浙地区传统建筑的精髓,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建筑理念。

2板梁古村建筑彩绘概述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主要由建筑造型和建筑色彩两方面构成,板梁古村民居彩绘为建筑色彩增添了一抹靓丽,是实用主义与人本主义在建筑装饰上的体现。除了装饰作用之外,还依附于建筑构件上起保护作用。板梁民居彩绘,其装饰部位、装饰题材与内容、色彩与当地人民遵循的实用思想有关,充分利用了当地材料和工艺,同样是儒家思想“礼”的实用理性体现。板梁古村保存有明清时代的古民居300多栋,其中147栋被列入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彩绘装饰从已存留的建筑构件考证,大多为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保存数量之多。板梁古村不论是文化习俗还是建筑的外在样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与湘南的汝城、桂东等地的民居装饰有很大区别。早在宋代《营造法式》中已规定官式建筑各种做法,但板梁古村的建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本土文化的特殊性,受“法式”、“则例”的影响不大,其建筑彩绘的总体艺术特征为平面艺术与立体艺术之和,其中彩绘的平面艺术表现为在墙体上的二维绘画,彩绘的“立体化”表现为彩绘与泥塑、木雕的结合。板梁建筑彩绘受江浙一带的影响较多,整体风格朴素淡雅,作画类型与传统苏式彩画相似,运用大量传统中国绘画的意象手法,传达出美好象征和寓意,正所谓“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充分展现当地居民的审美观、价值观。总观板梁古村的彩绘艺术,在装饰部位、装饰题材、装饰色彩方面具有一定的逻辑与规律。

3板梁古村民居彩绘中蕴含的艺术与文化

3.1板梁古村彩绘的装饰部位与题材

建筑彩绘的装饰部位与题材能表现建筑空间的感染力,板梁古村的建筑彩绘装饰部位较为集中,不同于闽、粤民居彩绘的富丽堂皇,只在重点部位、构件作装饰,其建筑彩绘主要作为精神教化,传播孔孟之道与伦理道德为主。板梁建筑彩绘的题材选取大致分为四类:祈福纳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当地风俗民情与生活情节;书法题字。总观板梁古村建筑彩绘艺术,以建筑对称轴线展开的室内外空间作重点装饰。外部空间彩绘以民居主入口大门四周及檐部为主,以及建筑主要立面的门罩和窗罩,通常以建筑腰门的门罩和主要立面的窗罩为重点装饰部位,这种独特的民居彩绘代表着屋主的脸面,表现其门第身份与财力。内部空间彩绘只在祠堂这类公共建筑或富宅“虎口天井”四周的墙壁上装饰。板梁建筑彩绘的布置规律与儒家学说的“崇中尚和”观点一致,是彩绘艺术与“中庸”思想结合。1)主入口大门彩绘板梁民居建筑的主入口常作一字型大门,门楣上方凹入一方形匾额,外轮廓彩绘连续植物、几何形纹样,匾额中部有书法字样。与匾额对应的是大门两侧的对联与壁画,体现屋主内心志向追求,主要以儒家学说的“德”规范思想,同时体现板梁人民崇文重教、宣扬耕读文化的思想。如刘洲平宅写有“五忠启秀光甲第,七业流传耀门庭”;刘晚田宅的“丙舍重新莊绩墨,寅窗依旧阁燃藜”,这种将家宅标号为“墨庄”、“藜光第”的做法是板梁村独有,《刘氏族谱》中记载有《墨庄记》与《藜阁家声》两则故事,板梁古村的刘氏便以墨庄“三刘”的通才达儒、刘向的勤学作为终身志向,以匾额、楹联上的书法表明内心崇尚耕读,用以告诫后代子嗣,这也是板梁古村自宋明理学之风盛行,集中表现的儒家学说精神层面的“教化”(图1)。

大门两侧壁画用色简单,与匾额、楹联相呼应,作水墨淡彩画,内容以山水植物、历史典故、生活场景为主,有松柏同春、松鹤延年,寓意身体健康;有指日高升、官居一品,象征屋主做官高升之意;有植物景观,如一品清莲、莲池游鱼,为官宦家用,谐音“廉”,旨在表达为官处事之道。总之,板梁民居彩绘的内容体现儒家思想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美与善的糅合,即孔子对艺术的看法——伦理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大门檐板木雕彩绘则体现板梁富商的家族地位,如刘辉故居入口处木雕檐板,将忍冬草串枝纹饰与“福”字结合,施朱红漆,象征人的灵魂不灭。板梁民居木雕檐板多为龙凤纹,有繁荣昌盛之意,与北方官式彩绘的龙凤有很大区别(图2)。2)门窗彩绘门和窗作为日常生活起居空间和外部空间的结点,附属的彩绘便赋予了精神意味和审美情趣。板梁民居的门罩和窗罩上均有彩绘装饰,多以当地生活情景或带有吉祥纹样为主,如“渔樵耕读”或自然山水表现出板梁人民兼容儒道的思想观念。吉祥纹样种类繁多,多为道教“暗八仙”,由于门处于主要位置,所以门罩上的泥塑和彩绘比窗罩的更复杂(图3)。板梁民居腰门的门罩与早期徽州民居门楣式门罩类似,尺寸较小,其构造大体由束腰脊、屋瓦、五路檐线、元宝梁、匾额、下枋、挂落构成。窗罩上的彩绘类型多样,板梁富商刘绍连故居的窗罩上绘有钟离汉的“团扇”和铁拐李的“葫芦”,象征救济众生和长生不老,窗罩上有花型瓦头,属湘南窗罩独特做法(图4)。3)檐口、马头墙彩绘民居前后檐口的泥塑彩绘,采用中国传统“卷轴画”进行装饰,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檐口泥塑造型为如意卷云纹、矩形、雀替挂落等边框,内部有泥塑彩绘或单幅水墨画,并配以诗词名赋。“卷轴画”下方有墨色描绘二方连续吉祥纹样,有方胜图,象征“优胜、方正”,也有“同心”之意;回形纹寓意“福寿吉祥”,组合成“回回锦”;卍字纹原是古代的一种佛咒、护符或宗教标志,又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寓意“吉祥万福之所聚,吉祥万德之所集”。[1]在建筑檐口夹角处有如意卷云纹、卷藤纹、卷草纹等,端部作灵芝形或云叶形,柄微弯曲,象征称心如意。刘绍苏故居檐口泥塑彩绘稍显独特,在“卷轴画”下方作墨色螃蟹、鲤鱼,这代表板梁人民对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期盼,寓意“出身不凡,天生中甲。”这些纹样在汉文化中鲜有(图5)。

在建筑檐口施彩绘起初是为了防止雨水渗入檐口处的墙体,屋主经常以白色砂浆粉刷檐口处,宽度约30-40cm,厚度约0.5cm。[2]相对而言,建筑物背面不作为主要空间,檐口下的彩绘简单的多,以花鸟虫草纹样出现,用色单一。板梁民居马头墙以台阶形马头墙和人字形马头墙为主,形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檐翘角。台阶形马头墙以彩绘装饰一般只在接近墙顶和马头处粉刷白灰,绘有少许连续卷云纹或花卉泥塑进行装饰。人字形马头墙上的彩绘则是板梁古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彩绘装饰相比台阶形马头墙稍复杂。如刘爱彩、刘祝昌家宅,在人字形山墙处粉刷出三角形区域,在其中绘有精美图案,有卷草与铜钱纹交相呼应、海棠花卉组成扇形等,每栋建筑纹样不同,表现出人化与物化的对立统一,也就是人类与动物、植物的合体,其内涵表现出原始氏族社会图腾意识,对宗教吉祥图案的崇尚(图6)。板梁民居彩绘是儒、道的结合,中国传统儒学的发展,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处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地位,期间经历了汉代经学、魏晋之学、唐代道统、宋学几个阶段,儒学的主导地位仍未改变,并兼并了老庄的道、释学说,一并成为儒家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3]板梁人民虽富甲一方,但仍崇尚读书考取功名,喜物化自然,为自身及后代创造天、地、人合一的环境。从“渔樵耕读”的彩绘题材中能发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信条,从“福寿绵长、松菊延年”等谐音象征中品读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从“环山盘水”中意会板梁古村中的农耕文化基因(表1)。

3.2板梁古村彩绘色彩诠释

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素来礼乐相成,等级秩序与审美情趣相互交融,中国传统色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分支,包含着阴阳五行和封建等级观念,早在《周礼•考工记》中首次明确了中国传统“五色”的概念,即:青、白、赤、黑、黄。随后,《礼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体现建筑设色的“明贵贱,辨等级”之用意,这也是中国古建筑彩绘受“以色明礼”的儒学所影响。梁思成著有《清式营造则例》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两本专著,其中专门对清代建筑的色彩进行论述,其中提到清代彩绘是在宋元明的基础上发展的,颜色更丰富,根据画题可分为殿式和苏式,苏式彩绘的题材主要有自然的云纹、花卉、动物、人物、吉祥图案等,[4]板梁古村建筑彩绘符合苏式彩绘的做法。关于古建筑彩绘色彩名称的界定方法多元,本文将板梁民居彩绘的色彩名称按色系称呼,其着色正如古代画家谢赫在《古画名录》中提出“随类赋彩”的方法,建筑整体以青砖的灰色调为主,彩绘只在建筑的重要部位作“点缀”,即按照客观事物的固有色绘之。板梁民居彩绘根据绘画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油彩画、水墨画、漆画三中类型,分别运用于建筑不同部位。油彩画在祠堂等公共建筑中占有较大比重,主要为突出空间的仪式感,表现出儒家孔子使色彩受“礼”的节制,为伦理秩序所服务。油彩画在民居中虽占少数,但在主入口大门雕花檐板处和部分梁柱大木作之上,作朱色油彩。

各时期的建筑色彩随历史进程的发展被赋予不同的等级内涵,板梁古村在明清时期发展繁盛,统治者对建筑色彩的应用要求更严格,如《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5]水墨画运用最广,在民居中,分别运用在主入口门楣匾额、大门两侧墙面、檐口、门罩窗罩、马头墙处,其中以墨、白、朱为主要色系,用墨色勾勒主要图案,采用浓淡干湿相结合,以白为底色,并根据绘画题材、人物服装、自然植物的不同,点缀以朱、青、绿、黄。如果说油彩画体现儒家色彩观对中国礼制用色的影响,水墨画则体现了道家的“任性自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虽对色彩的言论不多,但他提出的黑白论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黑与“玄”相通,白与“素”相通,两者相辅相成(表2)。此外,板梁民居水墨彩绘人物画的着色也符合《阅世编》中的“市井富民亦有服纱绸绫罗者,然色必青黑,不敢新艳也”,民间服装着色更是清淡素雅。漆画主要用于祠堂正厅正门处,左右木门板上刷底漆,各画文臣和武将,色彩鲜艳,带有立体效果。板梁民居彩绘色彩除了包含五行观念和封建等级观念之外,还有民间吉祥之意。红,在中国古代被定为原色,从物源中的日、火衍生出“光明”、“辉煌”之类的概念,同时也象征着“再生”,又为吉祥色。黄为土色,根据五行说法便是“土”、“中”等同概念,将“土”视为一切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重土观念。青与春、木是对应的,《尔雅•释天》:“春为青阳”,青色赋予了生机、活力之类色感,同时古代服色的礼律,以青绿为下级胥吏及庶民服色。黑、白是最被玄化的色彩,在五行系统中,黑是北方之色,水属;白是西方之色,金属(图7)。[6]

4结语

总观板梁古村民居彩绘,其装饰部位、题材都是围绕儒家思想中的“礼”与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展开,“礼”是外在的强制性的政治制度,“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潜能,它是一种人的情感性的心理原则或人格哲学。[7]儒、道完美结合,起到指引与教化的作用。板梁古村民居彩绘色彩的运用,是板梁村民“人心”与“人意”的体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宰了多年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外化为一定的建筑形态和人居特征,内化为一定的风俗习惯、群体意识。板梁古村民居彩绘,作为一种建筑上的文化符号,是开启板梁古村乃至湘南民居文化的一把钥匙。对于民居来说,彩绘装饰符合板梁百姓在生活中追求“人本主义”,而对于祠堂等公共建筑来说,彩绘装饰恰好体现儒家思想的“礼”,是等级与制度的约束,同时,彩绘题材和色彩运用也融合了道文化。板梁古村建筑彩绘的色彩是由“五行”系统衍生的,时代的更替变换最终产生了如今所见的题材与色彩,这些彩绘元素不仅是权贵的象征,还寄托着老百姓心中的愿景。

参考文献:

[1]孟君.中华祥瑞图典[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479).

[2]唐凤鸣,张成城.湘南民居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3]胡师正.湘南传统人居文化特征[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68-69).

[4]公晓莺.广府地区传统建筑色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39).

[5]吴裕成.中国的门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9).

[6]姜澄清.中国色彩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12-117).

[7]胡健.儒家美学思想论要[J].孔子研究,1989,(51).

作者:李徽莹 张轶群 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