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华人春节文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武陵民族走廊的土司制度绵延818年之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与其武功韬略分不开的。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武术文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司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世袭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强国的策略,反映了土家族人的尚武性格,促进了民族武术的发展,丰富了民俗活动中武术文化的内容,具有典型的土司文化特征。它不但提高了武陵民族走廊地区人们的身体素质,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同时,也促进了武陵民族走廊地区文化的繁荣。所有这些,对武陵民族走廊地区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武术文化
武陵民族走廊地处西南边疆与中原大地的结合部,是沿着武陵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通道。[1]封建王朝自秦汉以来就设置土官土吏以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人民。从唐末五代起,这种“以夷治夷”的控制更趋向于具体化了。武陵民族走廊的土司制度就始于五代,发展于宋,完备于元、明,终止于清“改土归流”,达818年之久。它在兵制、土兵调遣等各个方面都自成体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与其武功韬略分不开的。
1武陵民族走廊先民及其尚武民性
武陵民族走廊自古就活动巴人、三苗、百濮、百越等许多族群。土家族作为古代先秦巴人的后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记》称“西南夷”,《后汉书》称为“武陵蛮”,五代时称“五溪蛮”“澧中蛮”。土家族先民尚武、作战勇猛,史籍中多有记载。《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天性劲勇,锐气善舞。”明万历《慈利县志》载:“陵稀难制”,“性喜勃蹊(意为争斗)”。康熙《永定卫志》并载:“楚风刚劲,其弊多流于激愤。”土民生婴儿后,从小就滋养他们的尚武精神,“即称与婴儿同等重量毛铁,浸泡于毒液中待满十二岁取出铸刀,终日操练;同时,用生竹片烤油烙婴儿脚板,使脚板皮厚、防冻疮,走路爬山不伤脚,故从小培养攀爬大山,奔跑的“铁脚板”。至10岁时,又在孩子的腰间佩上用浸泡的生铁打制成的柳叶剑,时时刻刻对他们进行格斗训练,。据有关史料记载:“茅冈土司除严格的政治统治外,突出地进行军事控制,即实行军事劳役制。凡土司内的男性实行全民皆兵。青年时编入土兵,除常为司衙服役外,土司需要随时进行调征,一般情况下,土司出征带五百至一千土勇,如果发生战争,而是全体男性土民上阵。这些土兵,打起仗来非常勇猛,所以,每次皇上征调出征,是丰功而归,土司又官升几级”。永顺彭氏和保靖田氏有土司八十高龄还随军出征。可见,土家族作为一个勤劳勇敢、天性韧勇的山地民族。
2穿越历史烽烟:军事战争洗礼的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武术
2.1吉光片羽中的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武将
武陵民族走廊早期为蛮夷化外之邦,用于考据古武陵民族走廊武术的史料极为缺乏,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武将在战场杀敌冲锋中表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为我们了解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武术文化提供了一个片断。现列举几位武将以窥其中斑斓。生于明正德年间的茅冈第八世土司覃尧芝“长有志略,朝文夕武,文武全才,果敢健锐,练兵其甚奇。”其子承坤,“胸有谋略,亦文能武。”为茅冈第九世土司。明嘉靖年间,尧芝携子奉命赴江浙抗倭,土家兵勇猛无比,战功卓著,特别是用茅冈儿的竹叉大破倭刀,受到奖赏,尧芝嘉封“怀远将军”,承坤加封“都指挥使”。慈利通津铺人唐仁(1533-1559)喜欢舞枪弄棒,对土家族武术造诣较深,擅使钐刀枪。在抗倭中,由于有一身好武功,累立战功。先获舟山大捷,后又在梅山岛战斗中出奇制胜。唐仁不幸被冷箭射杀阵亡。以战功追封为“镇国将军”,钦赐“威振海疆”的匾额、“海上知名”匾字。明朝彭荩臣少年习武,十七岁随父,在王江经战役中,土家军如虎似狼,奋勇杀敌,锐不可当,一举歼敌1900余人,被封为“昭毅将军”。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彭翼南武功高强,在江浙抗倭中数次取得胜利,明史誉称“东南战功第一”。[2]土家族的这些武将,战功卓著,书写着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武术文化的传奇。
2.2锐兵任死的武陵民族走廊土司土兵
土司制度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土司集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于一身。土司所拥有的军队,俗称“土兵”。
2.2.1数量多明代土兵是一支非常重要而活跃的武装力量。最为著名的就要数湖南、湖北、广西、四川土兵。《明史》卷九十一载:四川酋阳、石柱秦氏、冉氏诸司、湖南永顺、保靖、广西东兰等地,“宣力最多”。[3]明朝对土家族土兵征调的数量也很多,“边事急,有司专以调三省土司(兵)为长策。”往往少则数千,多则上万甚至数万。如土家族土兵自1554年至1558年奉调抗倭,被征调抗倭的总兵力合计约5万人次。[4]1599年平播州土司杨应龙反叛时,“每路兵三万,官兵三之,土司七之。”[5]由此可见武陵民族走廊土司兵人数众多,是参与平叛和保境安邦的重要力量。
2.2.2作战勇猛,敢于牺牲武陵民族走廊永顺、保靖等军民宣慰使司的土家族士兵,因作战勇猛,在历次战役中可谓战绩不俗,是明军依靠的一个重要力量。他们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每年秋收完毕,集中训练一次。土兵皆须经过严格挑选,“有敢死冲锋者,……,汇而收之。”。[6]在战斗中,只准许士兵冲锋砍杀敌人,却绝对不允许士兵在杀死敌人后,割下敌人的头颅。如果有人胆敢违背禁令,就会被视为罪过而被斩首。所以,土司军队在战场上都一心杀敌,不敢分心,这样一来,土司军队在战场上自然也就形成人人奋勇杀敌的气氛,不争功,不冒功,一心一意地战斗,从而保持了战斗队形的完整和壮志的高昂。这些因素使得土司军队往往“所战有功”,一往无前。在抗倭长达5年时间内,永保土兵与倭寇血战数十次,斩获敌首4000余级,取得了非凡的战绩,《明史》卷二0五称颂土兵作战英勇,“自军兴以来,称战功第一!”[7]土兵在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明代万历年间的浑河血战中,酉阳土兵全军覆没。[8]石砫土兵也伤亡惨重。[9]天启元年(1621),秦良玉兄邦屏、民屏率五千人,她本人与其子马祥麟率军三千人援辽,浑河失利,邦屏战死,祥麟重伤。[10]为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人民生命的安全,武陵民族走廊土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3出征次数多武陵民族走廊土兵的足迹几乎遍及南北各地,“西摧都掌,东抵苏松,南征米鲁,北遏辽东”。据统计,仅永顺土兵参加战役的次数就达54次,几乎踏遍了当时的整个中国。明朝对土兵这样的征调频率即便是在地方军队的征调历史上也很罕见。故张廷玉在《明史》中感叹到:“永、保诸宣慰,世席富强,每遇征伐,辄愿荷戈前驱,国家亦赖以挞伐,故永、保兵号为航雄。嘉、隆以还,征符四出,而湖南土司均备臂指矣。”[11]
2.2.4功劳大永顺土家族士兵在战斗中贯以勇武著称,战功卓著。据明史(湖广土司传)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兵犯嘉兴,王泾江之役,永顺土家族士兵挥舞藤牌大刀能征善战,近战歼敌,所向披靡,俘敌二千,斩首一千,烧死、溺死倭寇不计其数。史载王江泾之战,“东南战功第一云”[12]。它是嘉靖年间明抗倭以来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自王江泾大捷后,我兵始有生气”。[13]王江泾之战沉重的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体官兵抗倭胜利的信心。对于抗辽战役的评价,“首功数千,实石砫、酉阳二土司功。”[14]兵部尚书张鹤鸣评价道。武陵民族走廊土司土兵为保卫祖国海疆的安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因此,明僖宗皇帝御赐匾:“忠义可嘉”。
2.3赤胆忠心的巾帼英雄
在武陵民族走廊活跃着一批能征善战的巾帼英雄,其中以秦良玉为杰出代表。秦良玉,土家族,重庆市忠县人,明朝末期战功卓著,被誉为民族英雄、军事家、女将军。秦良玉戎马40余年,身经百战,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的女子;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唯一单独载入正史的巾帼英雄。秦良玉自幼即与兄弟一起习武、习经史,不仅学得一身骑、射、击、刺的过人武艺,而且精于谋略,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少女时就“饶饶胆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名闻遐迩。其父曾经感叹道:“惜哉!妍而不冠,汝兄弟皆不及也。”婚后,良玉协助丈夫训练出一支晓勇善战的的土兵“白杆兵”,此外,她还训练出一支被视为白杆兵中的精锐——由500位妇女组成的亲兵。“白杆兵”在未上阵之前,就名声大大噪噪,“为远近所惮”了。“白杆兵”令行禁止,有着严明的军纪,所过之处秋毫无犯、驰名全川、晓勇善战,成为名副其实的秦家军。秦良玉正是依靠这支队伍,抗清勤王、统兵抗金、平定播州、保境安民,屡立奇功,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她救国于危难之际、救民于水火之中,是战火中的一只凤凰涅梁。一位少数民族妇女能成为一代名将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3风格独特的武陵民族走廊武术、武器和阵法
3.1练武活动
武陵民族走廊自古因环境因素,民风彪悍,寓兵于农的兵户制度在武陵民族走廊长期保存,所谓“有事则调集为军,以备战斗;无事则散处于民,以习耕凿”。[15]土司时期民众参与定期的军事演练活动时所进行的各项演练。《永顺县志》载:“永顺司治西二里许,有校场坪,土人常于此处演武。”。[16]旧时的演练,主要针对军事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搏击术、各种武器运用技术。土司对土兵的训练十分严格,形式多样,常常利用赶仗(打猎)之机,结合进行军事训练,锤炼土兵的英勇顽强的意志。“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毙为度。”[17]每次出征前,还要举行仪式,“系牛于神前,以刀断牛首决胜负。”[18]严格的训练方法、严明的纪律、英勇善战的精神使得土兵不管是在维护土司正常统治秩序方面,还是在明政府征调的“援辽”斗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土家族士兵被誉为“凡战必捷,人莫敢撄”。[19]3.2器械在战争中,土家族土兵使用蛮刀、藤牌、齐眉棍以及弓弩等武器,杀敌立功,使土家拳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并在实战中丰富发展了土家拳。在实战中,蛮兵左手握牌,右手持刀,低势矮桩前进。遇敌他们将身体缩成一团,几个“猫儿打滚”,突然跳起砍向对方,杀伤力很大。在抗倭中,从军事角度看,土兵取胜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兵善于短兵相接作战与山地作战,为明王朝倚重的重要力量,并在明末多次参加了抗清战争。“短兵相接,倭贼甚精。”浙江巡抚御史胡宗宪评价道,能贴近倭寇并能将其制服者,“惟湖广兵镰钩枪弩之技”,而永、保二宣抚(慰)司的精兵特别擅长于此。[20]于是有秦良玉白竿兵奋战无敌等各种说法。土兵武器能够对倭寇的倭刀形成有效的遏制。特别是覃尧之看到倭刀凶猛,遂向戚继光将军献计,用竹杈破之,“竹杈”因柄长杈多,即可拒倭在六、七步之外,敌人怕竹杈刺棘手伤眼,不敢逼近。敌人举刀劈来,可将竹杈迎头架住。敌人刀砍上竹杈节时,其刀嵌陷在杈中,一时拔不出来,这时尖锐的杈头乘势直刺过去。采其法,大破倭刀,取得胜利。“一根民间晒衣竹,竞成破倭好武器”被传为佳话。秦良玉率领的土兵善使白杆,白杆的矛端有钩,矛末有环,将兵器前后勾连,当遇高山峻岭时,可以依靠其攀援而上。土家拳师贯使用的兵器在《江南经略》卷八《调狼兵记》有这样的记载:“部伍均配器械,长短相济。”[21]甚至“永顺钩刀手,为广西诸徭所畏”。[22]可见土司土兵擅使兵器钩镰枪、弩、马叶子单刀、盾牌、驽、竹叉等。这些器械独特,对倭寇有相克功效,使土兵能够逢倭必胜。
3.3阵法
土兵近战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战术特点。战术对头、战略目标明确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些战术的都是在长期的山地丘陵作战经验教训中得来的。土兵阵法严格整齐,“宜选各卫谋勇素著者指挥统领。”[23]《土家族土司史录》记载:湖广士兵,永顺为上,保靖次之,其兵甚强。其阵法:每司二十四旗,……若在前者败,则二重居中者进补,两翼亦然。……,若皆败,则无望矣。每旗十六人,二十四旗合三百八十四人,皆精选之兵也。故永、保兵号为虓雄。”[24]士兵步战术的训练包括步兵与骑兵之间发生的战斗。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方。马战即骑马作战,马战并非土司军队的强项,只不过是土司也需要自己的士兵懂得马战的一些基本常识,这样,他们在战斗中遇上骑兵时,就不会惊慌失措了。水战即水上作战。湘西地区溪河纵横,而且旧时还居住有专门从事水上生活的疍民,其水性和水中作战的能力相当强。他们除了远距离攻击、近距离攻击外,土兵水战还经常采用潜入水底击穿敌船的战术:作战时,这些水兵跃入水中,在水底潜行,接近敌船后,用刀刃戳穿敌船船底,使敌船缓缓下沉,敌人防不胜防。
4武陵民族走廊民俗中的武术文化遗踪
4.1舞蹈中蕴含的武术文化
“屈伸俯仰,升降上下,和柔其形体,以节制其筋骨,庶步伐整齐,施之战阵而不愆”。[25]把战斗中的技术动作通过舞的形式模拟再现,是一种提炼总结和训练传授的练武活动。历代土家族土司王在进行祭拜猎神和祖先等祭祀活动时有一种专用的舞蹈“毛古斯舞”。”[26]跳“毛谷斯”时,老、小毛谷斯手持棍、棒,表演原始狩猎的全过程,场面激烈、壮观,动作勇猛、纯真、朴实。时起时落,时而刀叉并举,翻转腾挪,时而挥棒猛攻,拼命撕杀,直到最后打死猎物。特别是与兽斗时,施展劈、戳、抡、扫等的一些棍法,恰似一场精彩激烈的武功对打。现代武术家们探究“毛谷斯”的内涵,狩猎技艺的过程,认为“毛谷斯”整个套路结构、动作形态等都带有浓厚的狩猎舞蹈的痕迹,整个场景与武术实战演练极为相似,称得上是土家族武术拳械的杰出代表,是土家族武术的“活化石”。现在流行的土家山寨的“十二埋伏拳”就是由“毛谷斯”演变而来。摆手舞也是土司时期土家族常跳的一种舞蹈。手舞中有反映抵御外晦的战斗场面,体现着武术和舞蹈相结合。跳“摆手舞”实际上也就是一场大比武盛会,半角抓扛、摔抱腰打哈、大刀梭标、棍棒拳术借此施展,一比胜负。
4.2节日习俗折射出的武术文化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其中不乏颇含武术文化的节日。赶年节是土家族隆重传统节日,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传说是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其先民在明嘉靖年间征倭,除夕倭寇不备,打败倭寇。后人为纪念这才重大活动遂成在除夕之夜“守年”“抢年”这个家风。即在除夕吃过团圆饭后,人们手里拿着执吹火筒要在房前和屋后转一圈,象征着“出征”,持着猎枪到山上走一趟叫“摸营”,以纪念先人。还有各种文娱活动,耍武术,“玩龙灯”等等。土家族历史上出了不少英雄,人民也非常崇敬英雄,对本民族历代的英雄,敬重得像神一样。明朝覃垕,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在今张家界市永定区茅冈,他从小练就一手好武艺,臂力过人,能开硬弓,使钐刀铁枪,元末大乱,他联络土民一万多人响应“推富益民”号召举行反元起义,洪武三年(1370)四月,又联络十八峒土民举起反明大旗。打击了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后因叛徒出卖被捕,于农历六月六日遭剥皮极刑。后人为纪念他,土家山寨定这天为“晒龙袍”节,家家晒棉衣;还要比武试艺,以示怀念。意为血染了秦王的龙袍,应洗净晒干。土家族的“社巴日”是土家族敬神祭祖的日子。敬神祭祖时,梯玛神歌中的《将帅拔佩》唱的是古代将帅拔佩抵御外寇的故事,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力大无比,冲入敌阵杀敌得胜的场面。歌颂了土家族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的斗争精神。
4.3巫术活动中武术文化
土司统治时期,巫术在武陵民族走廊盛行。土家族从事祭神驱鬼巫术的人叫梯玛,其权限较大,他掌管村寨的祭祀、驱鬼、许愿等等。在祭祀活动中,他身穿红衣,头包红帕,戴冠叉背插竹马鞭,手持师刀、法器、八宝铜铃、进行跳马、走方步,踩八卦、跳五方。时而执师刀驱赶邪气,时而吹牛角,时而念口语,时而打筶,时而唱傩辞,伴以锣鼓,场面十分神秘,更精彩的是穿插上刀梯,踩铧口绝技表演,扣人心弦。《梯玛神歌》“综合堂”有着赶“白虎”的表演;梯玛左手执长刀,刀上站着一只鸡,右手执师刀,助手5人各拿桃符。梯玛用师刀左刺右扎,上刺下扎,左劈右砍,从正堂到厢房,楼上楼下最后冲出门,一直砍到三岔路口我十字路口,砍杀才结束。梯玛踩八卦,与拳术八卦掌相似,在运动中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运动路线取四正,乾、坤、离、坎,四隅震、艮、兑、巽跳五方与拳术中的五行拳同出一律。梯玛踩八卦、跳五方与拳师打八卦掌、演练五行拳,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区别,从中可以看出,武术在傩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5结语
客观上来说,土司在统治时期,横征暴敛,残酷地压榨武陵民族走廊区的人民。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土司统治期间,边关时时受到侵扰,军事战争接连不断。土司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抗击边患,保家卫国十分重视军事训练,并在军事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为武陵民族走廊地区与国家的的安全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这些军事活动促进了土家族武术的发展,是土家族民俗中武术文化的源泉,这些武术文化也影响着武陵民族走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有关娱乐,至今仍然能在婚丧嫁娶、民族节日、娱乐活动中发现土司统治时期的武术文化踪迹。
作者:朱坤 李政洪 吴伟 张泽文 郭振华 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