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花间词中女性妆容的文化研究范文

浅谈花间词中女性妆容的文化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花间词中女性妆容的文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花间词中女性妆容的文化研究

摘要:花间词诞生于晚唐五代政治腐朽、社会颓败的社会背景之下,身处末世,文人在衰乱中挣扎在歌舞昇平的文字中寻求慰藉。通过花间词来解读当时女性,不仅可以充分的发掘花间词的价值,更有助于进一步拓展花间词的研究领域。文章拟将花间词研究和晚唐五代社会文化研究相结合,通过对于画家此种涉及女性妆容描写的词作进行分析,总结出花间词女性妆容的表现角度以及表现方法的应用特点,进一步探讨花间词人女性妆容描写背后包涵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花间词;妆容描写;女性生活;社会文化

花间词中对于女性的描写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女性的妆容描写更在女性形象塑造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花间集》所收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词作中有16位词人的163首词作中存在女性妆容的描写,其中温庭筠29首,韦庄15首,薛昭蕴8首,牛峤14首,张泌10首,牛希济2首,欧阳炯14首,顾敻21首,孙光宪13首,魏承班6首,鹿虔衣1首,阎选6首,毛熙震14首,李珣9首[1]。花间词人以敏锐的感受力和出色的表现力将女性的姿容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来。花间词人对于女性妆容描写的角度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既体现出了属于唐代女性区别于其他女性的时代特徵,同时又体现出了属于晚唐五代区别于唐代其他时期的特性。花间词着眼于日常,落笔于闺房,通过女性妆容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特点,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女性世界。

1女性妆容的描写分析

《花间集》所收录的词作中共有162首包含有女性妆容的相关描写。考察这些对于女性妆容的描写,其内容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分别是“眉”“面”“发”“发饰”“妆”。其中共有75首词中提到了“眉”,有42首提到了“面”,有77首提到了“发”,有64首提到了“发饰”,有37首概括性地提到了“妆”[1]。

1.1花间之“眉”

花间词中对于“眉”的描写最多,主要包括“眉山”“眉翠”“檀眉”“蛾眉”“翠蛾”“月蛾”“脩蛾”“翠眉”“眉黛”“黛眉”“翠黛”“柳眉”“翠眉”“远山眉”“新眉”“粉山”“柳叶眉”“残眉”“残黛”“浅眉”。初唐继承隋风,女性的眉妆以修长为美,到了盛唐由于文化的开放开始出现阔眉,而中唐出现了一些求新求异的独特眉妆,而时至晚唐国运衰微而不再追求雄大壮阔、新奇诡异的眉妆而回归到初唐时期修长眉形的清新淡雅[2]145。因而花间词中女性眉妆的形状上也显示出集中于修长的眉形。例如,温庭筠《菩萨蛮•其一》中:“懒起画蛾眉”,阎选《虞美人•其二》中:“月蛾星眼笑微频”,韦庄《女冠子•其二》中:“频低柳叶眉”,韦庄《荷叶杯•其一》中:“一双愁黛远山眉”,总结花间的眉型主要包括“蛾眉”“月眉”“柳叶眉”和“远山眉”四类。另外,在描写女性的眉妆颜色上用到了“黛”和“翠”。例如,温庭筠《女冠子》中:“翠眉已薄胭脂淡”,韦庄《江城子•其二》中:“髻鬟狼藉眉黛长”。其中“黛”是唐代女性用来画眉材料也是颜色,是一种矿石研磨成粉后可以用来画眉,原本的颜色是近于黑色的,但在製作过程中加入兰草等材料而介于青色和黑色之间成为了“青黛”[3]226。画眉后而自然带上了一抹翠色。

1.2花间之“发”

花间词中对于“发”的描写也很多,仅次于“眉”,主要包括“玉鬓”“云鬓”“月鬓”“欹鬓”“蝉鬓”“堕鬓”“鬓云”“翠云”“云髮”“腻髮”“绿云”“绿鬟”“翠鬟”“云鬟”“花鬟”“小髻”“云髻”“坠髻”“凤髻”“腻髻”“蝉”“云髮”“青丝”。初唐时期继承隋代的风格喜好高髻,盛唐的时候则出现了许多更为复杂的发髻样式[2]274,中唐则延续了这种发展倾向,到了晚唐时期一方面承继前期的华丽风格,另一方面显示出一种颓废的风格,用“堕”“坠”等词进行形容,表现出一种慵懒的姿态,如温庭筠《南歌子•其三》中“鬓堕低梳髻”所描写的女性发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鬓”“髻”和“鬟”。而对于女性的头髮描写多半有颜色的描述上主要为“青”“翠”“绿”。而修饰上则主要使用“云”和“蝉”。

1.3花间之“发饰”

花间词在描写女性发型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子多样的“发饰”,主要包括“玉钗”“燕钗”“金雀钗”“宝钗”“白玉簪”“瑶簪”“犀簪”“玉箸”“步摇”“珠翠”“玉珰”“金凤”“金雀”“金篦”“云篦”。初唐时期少用发饰,所用也都为较为简单的钗,从盛唐开始发饰的种类变得丰富,在造型上也更为别致精巧,直至晚唐五代依旧延续这样华丽精细的风格。例如:发饰种类主要有“钗”“步摇”及“篦”。而材质多种多样,多为贵金属和宝石。使用的宝石则包括白玉、珍珠、翡翠、犀角,所使用的都是最为珍贵稀罕的材料,所表现的都是最为复杂精细的工艺,显示出了晚唐五代的穷奢极欲。“金”既是一种贵金属的材料也是一种华丽灿烂的颜色,在词作中透露著华丽奢靡的气息,而金钗的造型则主要为“凤”“燕”“雀”等鸟类,造型轻捷,使原本有些厚重的金器变得灵动细巧了起来。

1.4花间之“面”

花间词还注意到了女子的脸颊以及额心妆容的描绘,包括“额黄”“蕊黄”“翠钿”“香钿”“翠钿”“金钿”“粉腻”“腻脸”“红粉”“桃花面”“莲腮”“桃脸”“慢脸”“香腮”“匀面”“粉黛”“微傅粉”“红腮”。唐以前的女子就有用香粉匀面以修饰肤色的习惯,唐代女性也喜欢使用香粉和胭脂,妆前用香粉匀面显得面如玉,而在两颊再上以红色胭脂则更显粉嫩娇艳,盛唐时期曾一度追求妆容浓艳的效果而出现奇异的妆容,诸如血晕妆。到了晚唐时期,时事的变动让夸张的风格有所收敛,妆粉的使用也回归传统轻薄,重“娇”而不再过分重“艳”。额妆是唐代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妆容,在词中表现为“额黄”“蕊黄”“翠钿”。一般用笔点画于眉心或是用贵金属加工而成的有造型的薄片也就是“钿”贴于眉心[4]118。造型主要为花朵的形状,为整个妆容增添了许些俏丽。

1.5花间之“妆”

除了具体的妆容描写,花间词对于整体的“妆”也有许多描述,主要包括“新妆”“半妆”“浓妆”“琼妆”“春妆”“内家妆”“啼妆”“早妆”“晓妆”“宿妆”“薄妆”“晚妆”“严妆”“梅妆”“小山妆”和“残妆”。这些描写中就包括了时间信息,“晓”“晚”显示出了女性化妆的时间是早上和晚上,“啼”则反映出女性作妆的时间之早,这类关于时间的描述揭示了当时化妆的习惯于文化。“宿”则显示了时间之晚。还有一些描写表现了女性化妆的状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当时不同的心境特点,比如“半”“严”“残”等,为词作增添了情感上的意蕴和内涵。

2女性妆容的表现特点

2.1细节的把握

花间词的女性妆容描写集中于最细微之处,在颜色上,造型上,甚至材质上都有诸多讲究,也都逐一进行了细致的描摹。精巧的女性物什之间细微的差别,没有长期接触并用心观察过女性的人是不能轻易写出的。花间词人正是基于晚唐五代时社会上沉迷享乐,纵情酒色的风气,和很多的歌儿舞女有近距离的接触,加之特殊时期下尤为敏感细腻的知觉,因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花间词关注每一处微小的细节,用简单的词语精确地将之区分,因此在这些词作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具体的,不是概括描绘着某个打扮精丽的女子,而是描摹出特定的作者心中所想眼中所看的那个眉如远山发间垂着一支步摇的女子。她们有花间词普遍的形象,却因为这些精妙的细节而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神韵。

2.2色彩的和谐

花间词在妆容描写中所用色彩是和谐的,不至于过于浓艳而流于恶俗,也不致于因为太过素净而困于乏味。花间词中的女性的底妆往往是素淡的,因而腮上红色的胭脂显得明艳干净。眉山是沉静的青黑色,而眉间的蕊黄却是活泼俏丽的。颜色和颜色之间虽是冷与暖,沉与艳的跳跃,却又是相互调和融合的。花间词人所写的色彩是具体可感的,所用的词汇是简单直白的,与寻常的物象相搭配,让所有读到的人都能够轻易地想像出那是怎样的色彩,比如“蕊黄”那是如同花蕊一般的嫩红,又或是“莲白”那是莲花一般的粉白。而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困扰于那是怎样的一种颜色,去揣度它有多深又有多亮。

2.3姿态的灵动

花间词人笔下的妆容不是静止的,而是生动的,往往伴随着姿态和表情的变化有着不一样的风韵。他们所用到的造型大多华丽而不失灵动。比如柳眉不是静止的形状如何美好的柳眉,而是微微蹙着的饱含感情的柳眉,步摇不是静止的价格如何昂贵的步摇,而是伴随著走动发出清脆响声的步摇,花间词中有很多这样的描写和静态的景物交相辉映。而牛峤的词更是在这方面有诸多体现,《女冠子•其三》中:“明翠摇蝉翼”,《菩萨蛮•其三》中:“玉钗风动春幡急”,《菩萨蛮•其六》中:“绿云髻上飞金雀”,《菩萨蛮•其七》:“低鬓蝉钗落”,《更漏子•其二》中:“低翠黛”,这都在不知不觉中为词作增添了灵动之感,都恰如其分得显示了精緻的妆容为女性所增添的独特风韵。

2.4情感的独特

另外,花间词的女性妆容描写具有明显的情感表现特点。同样的妆容在不同的感情状态下有不同的表现。毛熙震《何满子•其二》:“无语残妆澹薄”,温庭筠《菩萨蛮•其五》:“妆浅旧眉薄”,顾敻《酒泉子•其二》:“云鬓乱”,利用一字“残”、一字“浅”、一字“乱”,表现出了花间词中的女性在相似的精致妆容背后所蕴涵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这些修饰性的词语写出了女性偶尔忧愁垂泪模糊了妆面惹人怜爱,偶尔发髻低绾晚起梳妆的慵懒形象。然而,花间词人的情绪始终是平静的,对于词中的女性或泣或笑,是“两蛾愁黛浅”又或是“含羞下绣帷”,词人都没有感情上的波动,始终站在旁观的角度。可见他们多半是将女性作为美好的事物用以欣赏的,而并非作为同等的生命体而进行体悟的。花间词中很少有全面描述女性妆容的词作,大部分在一首词中只出现了一种女性妆容的描写,比如“发”,比如“眉”,比如“钗”,时常单独出现作为女性的代表。也有一些同时出现两种妆容的,比如“发”和“钗”,比如“眉”和“蕊黄”。只有个别的词作同时出现了两种以上关于女性妆容的描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花间词所选择的女性妆容是具有典型性的,即便独自出现也能很好地体现女子的形象和风姿,让人获得词人所营造的感官享受。同时又产生一种朦胧美,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通过词人所提供的有限形象凭借整首词的意境去想像出词中的女子可能的完整形象。这样词人笔下中的女性,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了诸位读者各自理想的女性形象。

3女性妆容描写展示的文化内涵

3.1时代的审美追求

妆容的描写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唐王朝时至晚唐五代,精神追求已然偏向于华丽的风格。花间词中的女性妆容描写一定程度体现出了花间词人的审美观。不难见出,他们喜欢的是华丽精致的器物。这种华丽的风气表面上像是盛唐之风的复刻,但更多的体现在时代衰落的末期,则表现出了一种刻意对于华丽的雕琢和对于感官享受的迷恋[5]312。盛唐时,经济发达,文化开放,女子较为大胆招摇,而一些妆容也显示出另类出挑。晚唐五代社会走向衰落,志向上的失落使属于盛唐的自信感也逐渐丧失,让柔弱的女子受到了偏爱,而妆容上虽某种程度上保留有唐代典型的明丽,但已不再追求另类而逐步回归常态。

3.2阶级的差异表现

妆容反映了女性所处的社会阶层。艳丽的面妆,时而高绾时而松散的盘发,某种程度上已经暗示了这些词中女子的身份并非时刻仪容端庄的大家闺秀。在描写高位女子时用词往往是郑重的,有距离的。而在描写这些下层女性时,往往是轻松的甚至是轻慢的。花间词描写的对象大多是青楼歌舞伎,属于社会底层的女性,这样的女性知情识趣,对于文人在末世失落的灵魂进行了抚慰。她们不像普通女性,因此化妆是她们的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她们早晚都需要梳妆。她们不像大家闺秀需要保持贤淑端庄的模样,所以妆容更为随意,有时也并非是全然整齐的,时常带有几分散乱以增添风情。同时她们大多有出色的伎艺,因而也不同于只是卖弄色相的娼家,而多显示出几分风雅。

3.3女性的社会地位

妆容的描写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花间词中用大量的笔墨集中于对女性外貌的雕琢而少有涉及女性的内在精神表现,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女性在晚唐五代所处的被动地位。虽然经历盛唐,社会政治文化的昌明使得女性拥有过一些自由。但女性依旧处于社会的受力面。而下层妇女的生活更是被男性的话语所左右。花间词中的女性妆容描写更是体现出了对于女性的玩赏态度。而拥有美丽妆容的女性只作为一种美丽的事物让男子赏心悦目,所被赋予的感情仅止于对于精美器物的欣赏赞美,与自然山水,华服美饰一般无二。作为女性在这种关系中不需要回应,只需要被动地接受男性的喜好并为之进行改变即可。哭泣和忧愁已经不再是一种情绪,都可以没有理由,只要词人认为这样是美的,这样是符合词中氛围的,那么词中的女子便可以随着这种需要和欣赏去任意哭笑。

4小结

花间词人善于从不同的侧面塑造女性的形象,表现女性的生活样态。细致的女性妆容描写展现了晚唐五代独特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质。花间词虽因不理国泰民生却沉迷于享乐而被人诟病意趣不高[6]106,但也因为专注于日常琐事而感情细腻,笔触灵活,知觉敏锐,显示出了不一样的色彩。对于后世宋词中女性世界的进一步建构更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花间词中的女性妆容描写,表现出共性与个性的双向特点。在表现客体上,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时代风尚、生活习俗及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等共性特点,同时又展现了属于特定阶层女性的个性特点。花间词中所描写的女性多是歌妓乐妓、渔家女等底层妇女,集中展现了这一阶层女子的样貌姿容。

在书写主体上,作为生活体验有所差异的诸位花间词人,既表现出各自独立的审美趣向,又体现出了明显的共性,集中于柔弱,又都以艳色来描摹。描法和描写角度的应用方面,也具有集中性和典型性的特点。花间词中的女性表现出的状态具有典型性,多是柔弱慵懒又时常忧愁垂泪的,而体现在妆容上并非通常印象中的娼家女子充满妖艳浓丽,却更多是以简洁干净的笔调勾勒出女子清新淡雅,柔媚而看起来娇弱惹人怜爱的形状,存在描写与实际身份的反差。可见花间词中的女性并不能全然等同于当时女性的真实状态,更多的是词人用以寻求心理安慰的所塑造的理想中的形象,表现出既如大家闺秀一般优雅贤淑,又如歌妓一般知情识趣。表现的实际上是花间词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矛盾心理。本文认为研究花间词中的妆容描写不仅是晚唐五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对于理解和认识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阶段性变化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崇祚.花间集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服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145.

[3]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891:226.

[4]赵炜璐.浅析唐代女性妆容的审美趣味[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6):118-120.

[5]马大勇.红妆翠眉,中国女子的古典化妆、美容[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312.

[6]高锋.花间词简论[J].文学评论,2001(3):104-108.

作者:汪晓雪 单位: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