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研究及其规划思路范文

文化研究及其规划思路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研究及其规划思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化研究及其规划思路

摘要:大汉不夜城是淮南地区为实现“五彩淮南”所提出的重点项目。本文首先对大汉不夜城的项目背景进行介绍,然后从历史、商业、思想等多方面对大汉不夜城的历史文化作出研究,结合研究结果,对大汉不夜城的三种规划思路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汉不夜城;淮南文化;项目规划

前言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淮南市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依照城市总体规划,舜耕山和山南新区是淮南市“三山鼎力、三水环绕、三城互动”的重要构成要素,在未来,淮南市将以山南新区为建设重点,进而打造出全新的淮南风貌,在此背景下,淮南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大汉不夜城”设想,其实施势必将为弘扬淮南文化传统、彰显淮南特色、推动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大汉不夜城文化研究

淮南具有悠久的历史,名人名家层出不穷,是我国少有的文化大市。从豆腐文化到少儿艺术,从寿州窑到花鼓灯,从吕公著到俞通海,无一不表明了这个地方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文化资源。

1.1淮南历史文化

身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淮南具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2000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就在淮南法出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的古猿犬齿与前臼齿。以此来看,大舜耕历山,传授打鱼、耕种技能的故事,和大禹治淮河的故事发生在淮南也并无道理[1]。而从文字历史上看,仅在淮河流域就出现了一位称得上影响历史的伟大人物或伟大著作,如孟子、管子、淮南子等。这些人的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这种影响依然存在。而在我国古代,于淮南之地,还出现了众多文化名家,如山上淮南王,门客数十刃皆为当世才俊,其中八公(李尚、苏非、田由、左吴、伍被、毛被、雷被、晋昌)最为出名。除此之外,淮南小山、淮南大山的作家群体也被文人津津乐道,其产出著作如《淮南王辞》、《招隐士》、《古今注》等。

1.2淮南水文化

淮南的文化其实是一种大和文化,一切都始于淮河。如在《风俗通义》中,应劭就说过江、河、淮、济为四渎。这四条河流适合安居种植,可见,在汉代人们就已经将淮河列为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了。而通过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文化底蕴的丰厚程度在小范围内是以淮河为起始点,向两边逐渐扩散逐渐减弱的。

1.3淮南多元文化

淮南除了历史文化与水文化之外,还具有多元文化的个性,和徽州文化、巴蜀文化等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淮南文化是包容的、开放的。其核心是楚文化,在楚文化内,就包含了陈、蔡、汉、吴等多种类型,其中又不免出现老庄的道家文化、孔孟的儒家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在淮南这个地方交汇融合,进而形成独特的淮南文化。也正因如此,包含了儒墨道法等多元文化的旷世奇书———《淮南子》才能得以问世。该书为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百家争鸣划上了句号,就百科全书的影响力与丰富性而言,在我国历史上,少有能和它相提并论的著作,故在《淮南子注•叙》中,高诱曾言道:“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2]。”由此可见,《淮南子》可谓是我国文人必读之书,重要性显而易见。

1.4淮南的商业文化

淮南的经济在唐宋时期可谓鼎盛阶段,淮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且雨量充足,身为中央经济的主要供给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运河贯通江淮,为水利运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除水稻之外,此地还剩产麻、桑、茶、竹、鱼,江淮之地,可谓经济中心的重中之重,同时,造船业、盐业、手工业、陶瓷业其先进程度,在当时全世界范围之内都没有能出其右者,国内文人曰“烟花三月下扬州”,而在国外,其影响力依然存在,大量的日本、波斯等国的商人都前往淮南之地经营药草、珠宝生意,让淮南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也为后来徽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5淮南的建筑文化

淮南为楚汉文化代表地,其建筑具有我国古代的鲜明特色,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哲学,其建筑布局形成了特有的“法天象地”式,和天上五宫三垣二十八宿进行对应,在地面建设出一座座层次有序的建筑,贯彻了“天地人”的思想。

2大汉不夜城规划思路

大汉不夜城南邻城市干道,北倚舜耕山,东接淮河大道,西壤动漫产业园。规划项目总面积为73.9万m2,建筑面积约30万m2,规划思路的基本理念为统筹规划、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科技先导、示范效应和地方特色,在对其规划中,一方面要做好道路、建筑、环境等方面的统筹,另一方面,需要对淮南文化进行充分考虑,让其成为文化经典景区。其项目地形基本为反“L”型,根据地貌勘察,可以地处该地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其中最高处山峰标高136.4m,而谷底标高81~95m,其中包含两处自然风景区,一水一洼,水为全场426m的妈妈涧,洼为舜耕山著名景点姚洼[3]。对其进行规划,需要做到自然风景的合理利用,整块用地的有机完整,现有三条规划思路进行选择。

2.1规划思路一

规划思路一的主导思想是五行观念和“淮南子”天文训,重点是再现汉风民俗。

2.1.1空间景观

在空间景观上,层次分明是它的特点,可以布局可以概括为“一轴两翼三院落”。思路延续楚汉文化中建筑的轴线对称、院落递进、高台厚墙和坐北朝南。

2.1.2功能布局

在功能布局上,此规划思路为文化和商业融合,同样以南北轴线为基础,塑造出两侧对称的多功能区,闾里区主要为休闲娱乐功能,里坊区主要为美食功能,建章宫主要负责文化演艺,长乐宫主要负责文化展示,太白宫负责文史的陈列,玄武宫为博物院。于整体的东北角位置,设置气象科普馆和气象塔,以体现淮南24节气发源地的文化背景[4]。

2.1.3交通体系

在交通体系方面,在用地周边安排了机动车的环道,对机动车和景区内部予以分离,以坡道、台阶为主完成景观步道的设计,让游客能够利用步行完成大部分的游览活动。在车辆停放方面,采用了地下地上互相结合的方法,在景区前部设置地下的停车库,在景区东西部设置地上的停车场。

2.2规划思路二

规划思路二的整体构想是打造一个特色鲜明、乐在其中的大汉不夜城,做到体验为主、以城为形、文化为神。

2.2.1空间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其南北向主轴线为妈妈涧西侧,将东侧南北向次轴线与南侧与沿山路平行的东西向次轴线当作骨架,其内部构成单元为宫苑建筑群与“坊”式建筑。沿主轴线布置入口广场、大汉城门、大型公建(影剧院、少儿艺术馆、中式商业楼、展览馆)和舜耕殿,其中舜耕殿最为宏大,主要是对大汉不夜城进行综合展示,如淮南的地方戏剧等,同时,它也是一个大型剧目的演出场所。在此空间布局中,利用变化的场景和精巧的设计,可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在东西向次轴线,主要是对汉朝的商业文化进行展示,在沿线中,设置了汉乐体验、古豆坊、汉风餐饮、汉服装饰以及茶艺、兵器等各种商业单元,游于其中,可以亲身体会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汉朝商业繁荣景象。而在东侧南北向轴线,将人行次入口作为起点,对四个大汉城宫苑区与特色商业街坊进行串联,其主题为汉方医疗、汉方养生或康体运动,游于其中,不免体验到汉朝百姓生活的自然纯朴之气。而在景区之中,沿着主轴线会布置三个主题广场,淮南王广场、王城广场与古国广场,这也是此规划思路的特色之一,一方面,对于空间布局有着优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景区的绿化工作。

2.2.2交通体系

在此规划思路的交通体系中,其道路系统一共可分为三级,即主游路、次游路和步行道路,整体是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网络结构,在主游路上,设置20~24m的红线宽度,作为双向四车道;在次游路上,设置7~12m的双向两车道;在步行道路上,其宽度需要依照可能的人流量进行具体规划,大约宽度为2~40m。

2.3规划思路三

规划思路三的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八个字———“阴阳相调,文商交融”。依照实际地貌的山水,按照轴线对称的基本原则作出细化的调整,让其具有协调性和完整性。

2.3.1景观特色其规划

结构为三横三纵,具我国传统格局的严谨特点,作为景观轴线的南北主轴线在地中部,两侧南北副轴据此展开,东西三轴线对功能区域进行限定,形成纽带的作用。将人工的环境和自然的山水之间进行组合,利用自然水系妈妈涧来间隔东西,利用姚洼来来增添北部风采。将景观和地形进行融合,山高显眼,水低潜藏,山阳水阴相互融合,游客游于其中时,可以感受到万物和谐。

2.3.2功能结构

在功能结构中,主要可分为四个板块,即文化展示、商业互动、大汉别苑和汉风勤政。文化展示版块主要是为展示历史文化,展现汉代故事,处在地中后部,主要包含了淮南子典故街、特色剧场、升天坛、天象台、文化互动室等;商业活动版块主要是用来购物餐饮等休闲娱乐活动,处在地前部;大汉别苑版块是为游客提供住宿的版块,处于东北部,包含了汉风宾馆、特色别墅等;汉风勤政版块主要是用来办公的版块,处于景区东部,能够为游客提供事项处理等相关服务。

2.3.3交通体系

在交通体系方面,其内部是三横三纵步行景观道,外部为机动车环路。机动车的停放多为地下,以此来保证地面具有通畅的交通,而在景观内部,路线倡导效率优先,为游客的观光和游览提供方便。

3结论

综上所述,大汉不夜城地处的淮南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结合文化背景和项目规划的客观条件,可以提出三种各具特色的规划思路,其具体选择还要参照用料成本、旅游对象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通过合理的选择,势必能促进大汉不夜城的早日完成,进而推动淮南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旭.紧抓历史契机力促《淮南子》特色文化新发展[N].淮南日报,2017,04.

[2]周婷.《淮南子》山水观及其审美意义探析[J].宗教学研究,2017,02:72~80.

[3]李登凤.转型与发展视角下淮南旅游市场综合开发路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02:53~55.

[4]陈莉.礼乐文化与《淮南子》的文艺思想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1:71~76.

作者:吴旻 单位:淮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