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伏羲庙体育文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伏羲庙俗称人祖庙,位于天水市西关伏羲路西端,是全国最大最早的伏羲庙。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嘉靖三年(1524)重修。相传天水为羲皇故里,伏羲庙便是伏羲的祭祠。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是宫殿式建筑模式,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又因有伏羲庙,民国以前小西关城又叫伏羲城。伏羲庙各院内遍布古柏,为明所植,原有64株,象征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4株,挺拔苍翠,浓荫蔽日。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周边群众扶老携幼,纷纷前来伏羲庙朝拜祭祀人祖爷,一时室烛辉煌,香烟缭绕,钟鼓鸣天,善男信女异常虔诚,庙内充满着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伏羲庙不仅是民间祭祀人文始祖的中心,目前已经成为公祭伏羲大典、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中心,在节日期间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有着地域特征的舞蹈、旋鼓以及民间武术比赛更是渲染了节日气氛,同时这些活动方式也逐渐演绎为祭祀活动、伏羲文化旅游节的稳定的体育文化。
1伏羲庙体育文化传承的文化基础
伏羲氏是我国远古时代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以伏羲氏为代表的先明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创造了亘古长新、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对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奠基和启蒙之功。秦汉以降,不少经学、史学、哲学大师对伏羲氏进行了记述、研究和加工,从而将神话传说人物伏羲纳入我国的古史体系中,位列“三皇”之首。唐司马贞为《史记》补撰《三皇本纪》,进一步确立了伏羲在中国古史中“人文始祖”,“一画开天”的首席地位。千百年来,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龙图腾、伏羲统一部族进而达到“大一统”等有关记载,早已潜移默化计入中华传统文化之深层,是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国民性格、强化民族认同的基本因素,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异常丰富的内涵。甘肃天水是伏羲氏的诞生地,素有“羲皇故里”之称。境内及周围分布着众多与伏羲、女娲有关的人文遗址。甘肃省和天水市历来重视伏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开发,把它作为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1988年,天水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掘民间祭祀活动的传统,恢复了公祭伏羲典礼,并延续每年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伏羲文化旅游节和公祭伏羲活动已连续举办24届,并成为我国的重大文化节会之一,天水市也成为我国十大节庆城市之一。伏羲文化旅游节代表甘肃、代表天水成为了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美好传统,不能没有属于它自己的精神光辉。每年农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夏至这一天,一批批的中外华人齐聚天水,寻根问祖、祭奠伏羲。每每此时,伏羲庙前,人潮似海,旌旗如云,袅袅香火中,身穿兽皮树叶的子民们,手持石斧渔叉等原始工具,演绎上古时代华夏民族与大自然斗争的传奇,再现大地湾文明智慧的火花。夹板舞、唢呐、旋鼓等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伴随着激昂奔放的旋律,铿锵跳跃的舞姿,将西北人的豪迈及对先祖的崇敬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纷繁多姿、交叉融贯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儿女龙之血脉的纽带,也是伏羲庙体育文化滋生的土壤。
2伏羲庙体育文化表现的主要形式
2.1夹板舞夹板舞是天水伏羲祭祀庆典活动中具有标志性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之一,是天水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水夹板,又叫“云阳板”,起源可上溯到唐代的“拍板”。1985年,在天水市北道南集宋墓出土的画像砖中,就有《男伎击拍板图》,与今天的天水夹板舞极为相似,可知天水夹板舞即由唐代“拍板”演变而来。由此可见,天水夹板舞乃是我国遗存千年的“拍板”乐舞。从古至今,在天水民间兴盛的夹板舞,是一种劳动人民歌颂太平盛世的集体性歌舞活动。[1]夹板舞是传统的民俗活动,解放前对参与夹板舞的人有着严格的要求,舞者、乐器、旗幡等由不同的人员组成,具体分工明确。表演人数50-60人不等,但至少24人。表演时,由表演者手持夹板,排成整齐的队伍,边行进边表演。舞者双手握住夹板的下部,首先将夹板举至胸前合紧,叫做“行香步”,然后进行基本动作的表演,既:右脚向前一步,同时右手拉开夹板,左手握板收回至胸前,接着左脚向前,右手翻腕再打板一下,并且很快拉开夹板,右脚再次向前,左手翻腕再打夹板一下,共四步,击板三下,打出清脆而洪亮的声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就整体而言,动作有技巧性,有律动感,舞者神态严肃前虔诚,其艺术形态隐含“原始文化”的基本形态。
2.2鞭杆舞约在3000年前,秦人先祖非子因在天水放马滩及秦岭山脉一带为周王室牧马有功,被封为周的“附庸”,号曰“秦赢”,天水因而成为秦人历史的开端和秦王朝建国的起点。《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人首领从中裔到非子都“在西戎,保西垂,居犬丘”,并以善养马著称。秦州鞭杆舞是当时秦人亦牧亦兵,利用天水远离战火的“西垂之地”休养生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真实写照。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天水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秦早期文化遗风,秦州鞭杆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2]秦州鞭杆舞是指在秦州区秦岭乡斜坡村一带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比较古老的秦文化之一,是秦人在长期放马畜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以养马时的放牧动作和一部分武术动作为基础融合而成。2005年参加了伏羲文化节,成为伏羲祭祀庆典活动中的表演形式之一。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鞭杆舞是以舞唱结合为主要形式来进行表演。最初是四人,最多时可有32人或64人同时舞蹈,舞者分为男女角色,动作各异,但现在流传下来的角色都以男性为主,女性充当鞭杆舞重的配角,动作简单。秦州鞭杆舞者有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武术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鞭杆舞的刚烈、粗犷。表演的鞭杆男女不同,一般是男子的鞭杆较长,是因为有许多跳跃性动作。表演时运用秦州小曲为伴唱,配以二胡、板胡、三弦、大鼓、钹等民族器乐。鞭杆的一端系有红花、红花代表喜气、祥和;另一端镶有铜铃,主要用于表演时节奏的掌握,表演者右手持鞭杆随着曲谱的节奏从肩膀开始依次拍打身体各部位,同时进行各种队形的变换,有半圆形、圆形、蛇形等,队形、套路变化迅速,鼓声铿锵,表现出西北人民所蕴涵的粗犷、奔放等特点。
2.3旋鼓“旋鼓”主要流传于天水市武山县的十几个乡镇。旋鼓鼓面的面料是羊皮制作,因此称“羊皮鼓”,从其形状看,像一把蒲扇,故也称“扇鼓”。民间也称旋鼓为“点高山”或“迎高山”,这是因为,人们在山上围着火堆敲起旋鼓翩翩起舞而得名。为什么叫旋鼓,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从人们起初围着火堆边旋转边打鼓而得名,其二是从表演的队形可知,所行走的路线都是曲线,其三是表演者头部具有长辫子的装束,并且在表演中有头部旋转的动作,因此说以上三点可以说明为什么称为旋鼓的原因。天水旋鼓在服装、道具设计上既尊重旋鼓起源的各种传说,又尽可能体现出了天水的文化背景,融入伏羲文化的内容,在鼓面图案上特别突出了“太极八卦”的图形。表演阵形涉及“八卦阵”,表演人数也要达到64位,以合“六十四卦”之意。天水旋鼓是伏羲祭祀祭祀中主要表演形式之一,2008年,天水旋鼓被国务院审批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在省市国家级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好评。天水旋鼓是根植在天水民间文艺沃土之上的奇葩,它与其它民间民俗文艺形式交相辉映,传承着民族的血脉,承载着民族之情。
2.4武术伏羲不仅是人文始祖,也是中华传统武术的发明者和创造者。武术比赛和表演已经成为伏羲庙节日生活的点缀。在比赛前要通过层层选拔,最后筛选出一些水平较高的选手在节日期间进行比赛表演。在2001年,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期间大型伏羲武术大会邀请了西部武术名家进行了武术表演比赛。更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在“伏羲大典”祭祀中,同时举行了全国农民武术比赛,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和行业体协42支代表队的9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和武术表演人员参加了这次武术比赛。其中世界冠军20人,全国农民武术名家30人。这次大赛展示了新时期全国亿万农民,特别是天水农民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传承了伏羲武术文化。围绕伏羲武术,伏羲武术是天水的武术品牌,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武术文化品牌。
3伏羲庙体育文化的主要特点
3.1继承性伏羲庙民间祭祀舞蹈保存着许多古老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它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3.2自娱性它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自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伏羲是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人物,世代相传,传说和遗址甚多。从古至今,伏羲庙会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敬祖、娱乐方式,天水的朝人宗庙和朝观等大型群众庙会,成为天水城乡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
3.3群众性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祭祀乐舞、旋鼓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术等是地方人民群众的情感体现,它的一切内在精神气质形式和风格特色都是由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心理审美意识所决定和赋予的。祭祀中得表演不仅是审美的需要,更是对未来期望、精神的寄托,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3.4适应性伏羲庙祭祀中的各种活动项目,都以历史时代为背景,适应着潮流的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特点。近年来,各种祭祀乐舞的内容与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通过地方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提炼和加工,一些乐舞已经活跃在舞台演出,使古老的武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3.5地域性各种祭祀乐舞受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特别是天水夹板舞、鞭杆舞从动作和手持的道具都很像武士的模样。甲骨文中,舞武同义不同字,舞为一手执牛尾而庆祝丰收,武为一手执兵器,两脚踏地,欢庆战争胜利,可见古代武、舞同源。羲皇故里的尚武风俗早在秦人兴起时已经形成,鞭杆舞就是秦人在长期放马畜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体育娱乐文化。这样的地缘背景和生存环境使得天水人文与文化中凸显出及其强烈的尚武坚刚之气,在质直的民风中透出了剽悍、强健和勇猛。
4结语
天水地区的体育文化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种祭祀乐舞、武术等活动项目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社会价值。它们是先民们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们继承和体现了天水伏羲文化的精髓。正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它们与宗教不断相互促进、交融,始终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交织状态。可以说它们体现了古老的祭祀文化,是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如今,它们为祭祀伏羲所用,随伏羲庙祭祀而发展,所以其发展要与伏羲文化相适应。它们在不同时期的融合和发展,反映出具有民间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展现出伏羲文化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价值。
作者:张纳新 刘大军 陈巧弟 蔡中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