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舞龙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舞龙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舞龙文化研究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舞龙文化研究论文

1岭南文化对广东舞龙运动的影响

1.1开放与创新造就了广东舞龙运动形式的多样化

开放与创新是岭南文化的一个代名词,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理论创新的热土,其经济发展和文化升华得益于开放与创新精神。由于广东临海的地域环境使得它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异域文化,其文化形式更为多样,特点更为鲜明。据广东文化厅网[4]记载流传于广东地区的龙舞达30多种,其中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舞有9种,差不多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龙舞种类的三分之一,其龙舞种类之多与开放创新精神不无关系。广东地区的许多舞龙运动在中原早已成型,但传到广东之后,受到岭南文化的影响丰富了运动形式,拓展了文化内涵。流传于广东的各种舞龙运动,形式各异,特点鲜明,有打破男女禁忌的广东湛江女子舞龙,有与火结合的浦寨火龙,也有与酒结缘的中山醉龙。如在湛江、雷州地区,传承近五百年的传统舞龙文化的同时,为了加强文化的保护,民间艺人打破许多不合时宜的落后形式,从人龙舞的服饰到动作编排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使其呈现的人龙舞是融力量、艺术和动感于一体,形成一种更贴近现代审美意识的运动形式。醉拳为大众所知,醉狮和醉龙却并不多见,尤其醉龙更是如此,而中山醉龙演绎了几百年历史,完成了酒和龙舞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气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2保守与尊重传统铸就了舞龙运动的原生态

李勤德的“试论岭南文化的原生态形态”一文认为岭南文化“保守性地延续着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它并不因物质文化的发展而保持同步性的改观[5]”。思想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对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保守是原生态文化延续至今的重要保障,真实地反映了岭南文化的基本特性。民间艺术在传承发展中往往会提出原生态的问题,就是要强调它的“原滋原味”。对历史的忠实,用情景来反映当时的现实状态,包括声像、情景、人物、动作、声响等真实的、本质的、自然的记录。尊重传统一向是广东人民的良好习惯,从广东许多传统节日庆典的规模和形式中可以找到答案,醒狮的开光仪式、舞龙的点睛仪式、端午节的祭龙舟仪式等等,基本保留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如“宁舍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客家文化对传统的尊重已到极至。正因广东文化注重传统,才会保留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南拳、南狮、粤剧、端午的龙舟、农历五月初八的龙母诞。舞龙运动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它并非一种体育运动,而是一种图腾崇拜的民俗活动,或者是驱邪祈祥的民间仪式,所以舞龙运动的初衷是对原生态式宗教的情感传承。因此,流传于广东民间的许多独特的舞龙运动历经数载还保留至今,散发出原生态的气息,与广东人民对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的保守性与尊重传统的特点不无关系。

1.3勇敢与强悍培育了广东舞龙运动的粗犷

班固在《汉书·高帝纪》中记载“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在挖掘岭南地区先秦男性墓葬中往往随葬有青铜兵器,反映了男性血族复仇、好相攻击的落后意识和剽悍性格”[5]。广东地处沿海沿江,渔猎所面对的危险远大于农耕生活,在与江河、海洋为伴的地区民性一般较为强悍,勇敢的品质成为谋求生活所具备的前提条件。因为江河、大海的不可预知和瞬息万变随时可以吞噬一个弱小的生命,与大风大浪的搏斗从来都只是勇敢者的游戏。参加舞龙运动一般为青壮年,而且需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湛江人龙舞,表演者头扎黄、红两色头巾,身穿短胯龙衣,臂、腿都扎着绑带,显得坚实有力,体现龙的威猛与大气;还有与火结缘的“埔寨火龙”和“乔林烟花火龙”,“玩火”本是一种危险,没有胆量的人是不会接触这一运动项目的,如火龙表演者均赤膊上阵,在鞭炮和火把的指引下,三人举起高达四米的龙头和几十人高举龙身奔跑,舞龙者在鞭炮焰火中穿梭,以身上烧起的水泡越多为越吉利。中山醉龙表演中需要有酒助兴,激情豪迈如龙一样强悍矫健,在似醉非醉中演绎龙的千姿百态。

1.4商业文化有利于广东舞龙运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商业文化对岭南文化的个性起着主要作用,是形成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6]。鸦片战争之前,广州作为一口通商,是当时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个最大的商埠,中国南方各省有几百万居民依靠广州这个市场为生。到辛亥革命前,广州商业已经形成100多个行业[6]。虽然广东舞龙运动的产业化程度并不高,但相比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言,总算是走在前面,毕竟它存在的经济价值和商业机会还是比较多,尤其是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商业文化的发达为广东舞龙运动的发展提供两方面的支持,其一是经济上的资助,龙代表着一种吉祥、平安,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有这方面的信仰,即通过发放“利市”讨“彩头”,祈求一年的生意顺顺利利,红红火火。所以许多商人愿意出资赞助当地舞龙队,从资金上为当地舞龙运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其二是广东人对舞龙运动的喜爱为舞龙运动的市场运作提供机会,舞龙表演在广东地区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的出场费,具有经济效益的运动项目为进军市场提供了可能。如在广东早已有了龙狮制作行业,包括器材、道具的批量生产,并远销港澳地区。还有一些专业的舞龙舞狮表演团队为市场服务,如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佛山黄飞鸿的相关景点每天都有专业的龙狮队为观众表演精彩的节目。还有很多学校和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龙狮队,并随时为市场服务。

2广东舞龙的文化价值

2.1岭南文化的载体

岭南地区与龙有关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如在广州一带留下的谚语“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三月二十三,掘尾龙拜山”,从现在龙母诞的规模和影响力可见,岭南地区尤其是西江流域对龙母的信仰依然有增无减,每年前往龙母庙朝拜的信徒达十万人以上。还有南方龙族团的黎族,“宋朝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24)中记载:‘故老传说,雷摄一蛇卵在此山中,生一斐,号为黎母,食山果为粮,巢林木为居……。’”[7]可见黎母是雷摄一蛇卵而生,雷、龙、蛇本为一体。另据宝镜湾磨岩石刻画中清晰可见有人形、海船、龙、鹿等图形……[8]。无论从民间传说还是考古史料,龙文化在岭南人民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而衍生如此丰富的舞龙运动绝非巧合。全国“舞龙”有40多种,而在广东竟占36种之多,全国评“舞龙之乡”非广东莫属[9]。岭南地区人们的经济活动一般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水中的生物如蛇、鳄鱼、鲨鱼等都会给他们造成生命的威胁,而在民间的传统观念中龙是一种生活在水中能主管水中一切生物的神兽或者是神仙(龙王),因此模仿龙的形象以及活动习性能获得龙的保佑,所以在岭南地区人民有断发纹身的习惯,其纹身就是纹的龙形。岭南人民对龙是充满敬仰的,并无畏惧和厌恶之情,由此而产生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正诠释着岭南民间对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承载着岭南文化中的部分民俗民风景观。

2.2寄托岭南人与水的美好情缘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玉部》写道:“珑,祷旱为玉;从玉,龙声”[10],而这种龙形玉即为“珑”,天旱时求雨的礼器。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论衡·感虚篇》:“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天极云高,云消复降”[11]。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对龙具有主管云雨的说法深信不疑,由此而产生中国古代龙与云雨相关传说。岭南人民自古以来依水而居,生活与水密不可分,形成了以水为主题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水文化,岭南文化的精髓,离不开一个字———水。[12]地处祖国南疆的岭南,五岭之隔阻碍了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致使古代岭南地区生产力低下,一直被人称之为“南蛮”,但岭南地区横跨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具有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充沛的雨水、阳光,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岭南人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繁衍生息提供条件。因此在岭南地区,天气的阴晴旱涝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一直成为民间民俗活动的重点。而龙所具有的超自然能力正是人们所期待的美好意愿,祈求风调雨顺,风平浪静正与岭南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为降雨是否适量关系到人们的生产耕作,海面的风平浪静则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人们所期待的是龙能控制这一切。岭南民间民俗活动中对龙的崇拜其实就是人们期望与水的和平相处,并通过舞龙的方式表达人们对“龙”的敬仰和对“水”的期望。

2.3中华文化传承的纽带

岭南文化不管地域特色如何显著,其文化的本性始终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从未间断。龙的传人当属每个国人所认同的事实,即使走出国门到达世界每个角落都不容改变。由于受到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古代当政者的地域歧视,中原文化的辐射和统摄力未能影响到岭南文化的全部,从而形成了当今涵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多元化的文化体系,而且各个文化体系在岭南地区都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其中以龙文化为纽带的中华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形式。“图腾文化”属于社会初级阶段人们的一种宗教信仰,其中“龙图腾”成为属于汉民族的崇拜物,“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民族的族微,地处祖国南疆的岭南地区也不例外。流传至今与“龙”有关的习俗就有正月舞龙、二月祭龙节、五月赛龙舟等,并形成了与中原龙文化稍显不同的“龙母文化”,在岭南地区“龙的传人”的意识中,龙母是他们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广东客家人为了避战乱、逃灾荒而移民岭南,构建了既具有农业形态又能防御敌人的住宅建筑“围龙屋”,以“围龙”而命名的住宅体现了客家人的团结,又保持着坚韧的文化持久力,始终不忘自己是“龙的传人”。由于广东地处沿海,与外界的交流比较密切,许多广东人远居海外,而舞龙成为联系海外炎黄子孙共同情感的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3结论

2012年“丰顺‘烧火龙’,10万游客挤爆山村”[13],如此规模的舞龙表演实属罕见,归其原因不外乎人们对这一项目的喜爱,而喜爱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因素。民族传统体育的根在民间,其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喜爱,由此而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之中,其运动特点的形成显然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广东舞龙运动的特点能在岭南文化中找到答案实属民族传统体育的共性。岭南文化为广东舞龙运动的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和素材,同时广东舞龙运动的发展也成为岭南文化的传播载体,承载着岭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拉近了与祖国文化的距离。

作者:王春光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体育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