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多元文化的比较文学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995年10月17一20日在四川联合大学由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当代文坛》编辑部联合召开了“四川国际文化交流暨比较文学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中国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四川联大教授曹顺庆回顾了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发展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马识途提出:比较应该站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发展。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要通过比较使中国文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学者们就中外文化交流、中西诗学对话、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化、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等专题展开了讨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比较文学系E.D.布洛杰特发言的题目为“加拿大文学的历史:范例与问题”。他认为:由于加拿大特殊的历史地位以及人口组成的复杂性,因此加拿大的历史与文化烙上了各种文化的印迹。这就包含了碰撞与比较。加拿大1874年出版的第一部文学史是法语的加拿大文学史。如果按其复杂性和多元组成来看,加拿大的文化和文学可以成为西方文学的一个典型范例。事实上加拿大文学主要是由英、法和少数民族文学构成的。但是以往的加拿大文学史不承认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加英与加法文学都带有极大的封闭性,甚至它们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而少数民族文学则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比较文学研究者在探求文学主题时,应该具有双重视觉,需要具备超越的视界。E.D.布洛杰特还认为,在加拿大文学这个大范畴下,各具形态的文学是朝着同一方向前进的,而不属于特定的圈子。如果说加拿大文学是一片广阔的岛屿,那么支撑它的陆地就是比较文学。好的篱笆才能造就好的邻居,不同文化是能够和谐共处的。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比较文学系E.N.达吉娅发言的题目为“失去的自我—失去的地平线”。她认为,观察的结果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在对于异质文化区域进行研究时,新鲜感非常重要,但是这种新鲜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文学研究中忽视妇女文学研究的情况需要加以改变。黑龙江社科院刘以焕提交的论文为“亚里斯多德的《ne两7toL取二秘l》钩沉并附译文—兼考订(为)二仅加讯力一词的原义”。他认为将“n娜。叨T*卞l”译为“诗学”不仅不确切,而且容易产生误导。不能迁就原来的约定俗成,应该将其订正翻译为“创作论”,并由此入手探析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思想。苏州大学袁影发言的题目为“阐释学的符号学阐释”。她运用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和图示对于传统阐释学的特征从传统阐释学意义实在论、哲学阐释学与索绪尔语言符号理论、游戏阐释学与德里达的意义解构论,控讨了各阶段阐释理论与符号意义理论之间的联系,考察建立文学批评(或文本阐释)评判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实性。武汉大学熊音的论文为“论‘缺失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论者认为“缺失研究”可以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学派的重要标志。在对中西文学进行系统比较的时候,不应囿于寻找“事实联系”,寻找类似文学现象来比较异同,或仅以西方文学理论来分析中国文学现象,而应将重点放在缺失内容的研究上。
四川联合大学曹顺庆发言的题目为“阐发法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他提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可以总结出一套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有人提出“中国学派”是打破西方中心以东方、中国为主,这是混淆了目的与方法。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背景之间的巨大差异,所以文化差异正是中国比较文学“阐发研究”产生的深厚基础及其基本特色之所在。西方的跨国阐释,不可能成为“比较文学”,而中西方的跨文化阐释,却构成了中国比较文学独树一帜的方法论“阐释研究”,这一点构成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大特色,跨越中西方异质文化,正是中国学派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学派就是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色的。哈尔滨师范大学王莉娅提交的论文为“西方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坛”。她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后现代主义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及主题,后现代主义是阐释世界的一种模式,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等方面逐一进行了论证。四川联合大学李杰探讨了比较文学自身的定位间题,他认为这不单纯是比较文学定位的间题,同时也涉及到人文科学的定位问题。他认为由于比较对象的缺乏,所以需要建立自己的话语,构建精神上的强势,为此需要建立文化精神价值学体系。
美国伊利诺依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潘大安发言的题目为“‘诗中有画’与EKPHRASIS”。他以诗中有画与以诗写画对中国的题画诗与美国的题诗画进行了比较。首先,他分析了中国诗学中的“写洲题”概念与西方诗学概念的不同之处。批判了西方以殖民者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这个事实。他认为,中国是以诗言志为传统的,而西方则以模仿性为主,并从中获得审美概念。西方的诗如画不能适应中国诗中有画的解释。其次,他将杜甫的诗和美国威廉•卡洛斯的写画诗进行了比较,杜甫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绘出了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威廉•卡洛斯则将画用诗反映出来,以语言文字上的欣赏性来理解画中的移动视角。再次,潘大安将苏东坡的《石鼓歌》和济慈的《西腊古瓮颂》进行了比较,苏东坡是借文发挥,济慈是借图发挥。苏东坡从石鼓文的结构中受到了启发,济慈的诗歌则可理解为诗人和西腊古瓮圆房的过程。随后,他还提出比较文学应把握研究的“度”,不要将跨文化研究变成混文化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刁承俊的“中德古典爱情戏剧比较”一文认为,中德古典戏剧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有近似之处,但是作为爱情行为的主体,中德两国却有所不同。吉林大学于长敏的论文为“谈中日民间故事中反面人物及其下场的异同”,论者认为中国故事中反面人物是“死”,日本则是“生”。中国故事中的反面人物,皇帝占很大比例,而日本很少把天皇当做反面人物。
香港中文大学刘昌元在“诗词与真实—由比较美学观点重构王国维的境界说”一文中提出,对于王国维的“境界说”,“能写真景物,真感博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应该在西方美学的观照下采取更广阔的视野来与境界说比较,才能洞悉其真意。他具体分析了“真”或“真实”在境界说中的4个含意:真实的感受一一作者对所写的景物及感情有真切的感受;普遍的理念—诗词中需透露事物的本质或人的普遍状况;活的形象与气氛—独特的,遍布整体的情感性质(气氛);被揭露的存在真象一一隐蔽的真相得以展露,对人的存在有重要含意的事理或本质。西南师范大学董小玉论文的题目为“中西古典戏剧结构美学的历史性双向调节—高乃依、李渔比较研究”。论者主要通过高乃依的“三一律”观与李渔的“结构第一”论的比较,探讨了中西戏剧理论在写实论与写意论中的一次双向自我调节,从中透视中西戏剧理论的差异性与趋同性。西南交大徐行言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爱好,外国文艺作品的译介,美术活动,读书兴趣,论证了鲁迅的艺术趣味、美学理想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及艺术方法的联系。西南民族学院徐其超对同属于游牧民族的意西泽仁和艾特玛托夫的人道主义境界进行了比较.内江教育学院戴前伦认为对中西诗歌里水月海的比较可以发现中西文化系统的一致性。达县师专成良臣对李尔王和高老头的悲剧人生经历、成因、时代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西南民族学院邓时忠认为新状态文学除了向后现代主义借鉴模仿外,缺乏明确的美学观念、文学理论,没有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规范。
西南师范大学王泉根在“论吴亦与20世纪中国文化”一文中认为,吴亦、梅光迪、汤用彤等一批留学哈佛的东方学子,力图用现代方式为中国传统的睿智作出新的文化侄释,开出学衡派的一片领域,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由派、激进派一起,共同构成了世纪初的中国文化启蒙。他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对中国文坛客观存在的另一种文学现象—照着传统文言文学“接着写”的作品视而不见。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言文学(其主体系以传统文言文学的艺术格局和语境风格所创作的旧体诗、文言散文等)并没有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学登上文坛的正宗地位而一刀切断。一部完整的客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但拥有占据主流地位的白话文学,而且也拥有不容忽视的文言文学。四川省粮食学校李伟民提交的论文为“一卷麟经千载期,爱到崇高方是仁—论吴亦与吴芳吉的文化观”。四川联大陈厚诚提交的论文为“‘学衡派’文学批评与新人文主义”。
西南师范大学邹绛的论文“浅谈每节对称的现代格律诗”,分析了现代格律诗的来源、特点、发展和变化。四川文艺出版社侯洪的论文“诗的N度空间—看台湾诗人罗门诗歌的双重吸收”,以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为座标,从时间的空间化,空间的时间化与多维化,时空的交错旋转,考察了罗门诗的诗体空间。西南交大谭德晶对中国写景诗“尚巧”从主观意态感受自然与西方写景诗融入自己的思索和精神进行了比较。西南师范大学陈本益的论文对汉英诗韵进行了比较。
四川省粮食学校李伟民的论文“1993一1994年高等学校学报(人文、社科版)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的引文分析与评价”,以全国范围大学文科学报为数据源,从引文的统计,引文的文献类型,引文的年代分布和时差分析,引文文种分析,引文的自引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初步总结了中国莎学工作者文献利用的特点及规律,以客观指标和特征为依据,透视中国莎学论文的学术水平和西学引进的情况。西南交大傅勇林的论文“文论模式与诗歌翻译阐释”,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活动,应动态视之,亦和认知机制有关。文论模式阐释力极强,面对诗歌文本,解码、重建均受益,应纳入学术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