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主流文化守土责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容提要]文化生产方式的改变、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和挑战。面对文化市场化趋势,主流文化迫切须要解决守什么,怎样守的问题。
[主题词]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守土有责
一
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现代高新科技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正在产生着以往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文化生产方式改变、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封闭的、落后的、狭隘的文化和缺乏竞争力的文化,都将在文化市场中被文化消费者遗忘。一些曾经居于主导地位深受群众欢迎的、十分红火的文化艺术形式将逐步失去主导地位被边缘化。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获得了新的生命,而另一些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将主要依靠国家保护以维持人类文化资源的生态平衡。在现代社会里,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经济的实现,都只有通过和借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手段才能实现,因此,文化经济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民族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文化敌视到文化融合,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实现文化双赢。
大众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营养基因,又是主流文化异化的力量。在文化市场化过程中,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可能有意无意地被人们忽略了,认为大众文化是消遣性文化,主要满足人们一般精神需求,事实上,一个民族价值观和道德文化都是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承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大众文化用工业化的手段,以满足人们好奇心为内容传播着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渲染脱离现实社会的、违背人类本性的和民族歧视的极端化倾向以误导民众。弱小的个人面对强大的、铺天盖地的、持续不断的大众文化只能从形式上的主动选择到被动无奈的接受,久而久之大众文化所渲染的、适合人们消极意识的价值观念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大众文化传播意识形态消极因素的强大力量,使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高度重视,所谓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就是指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形成的威胁。
二
“守土有责”是主流文化的历史责任。在主流文化建设工作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把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对立起来,用主流文化排斥或遏制大众文化滋生和传播。主流文化强调“守土有责”所特别强调的,它也是近年来思想文化建设所面临诸多问题的表现。这里的“土”就是阵地。由于对于具体的“土”的概念缺乏足够科学的界定和把握,忽视了思想文化领域里“土”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在形态上和本质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现实,固守传统的思想意识、运营模式和管制手段。事实上,原来意义上“阵地”,如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营和审查,对主流文化的传播采取传达文件、班组学习、集中教育、说服谈心式思想工作,对大众文化的滋生、传播进行强制性遏制等等。这些手段和方法都因背离社会发展,远离广大群众而苍白无力。面对文化市场化趋势,主流文化迫切需要解决守什么,怎样守的问题。
“守”就是保持主流文化的先进性和普适性。先进文化的大众化和大众文化的先进化的统一,是主流文化阵地得以巩固的根本保证。主流文化建设坚持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与民族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的方向,都是围绕“大众”主体,以服务于“大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地。只有在文化建设中使先进文化的特征、性质和要求与“大众”主体有机地融合起来,先进文化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大众文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它既是一个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状态和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否成熟的标志,它为主流文化的创新提供丰富的素养和发展动力。主流文化只有在深入到大众的心理层面,才能反映出社会文化的主流和基本特点,才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并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并引导和推动大众文化发展方向。主流文化之所以成为主流文化是因为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觉的渐进过程,主流文化具有了稳定性、连续性和统率性的特点是主流文化特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生命力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
“守”就是增强主流文化的产业性和扩张性。文化的竞争是没有国界的,所谓“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产业中的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的全球流动和配置。外国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将大量渗透和进入我国各种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的主体结构、所有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这既是文明的交流,又是文明的冲撞、竞争和征服。主流文化必须超越时空界限,立足国家民族文化根基,瞄准国际市场空间,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文化传播力量的大小与文化产业规模是正相关关系,倘若我们不能在文化产业领域里积极参与全球化文化市场竞争,那么,我们的主流文化的阵地就从有“土”难守变为无“土”可守。
“守”就是主流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方式科技化、多样化。在传统社会中,主流文化大行其道的原因是它依附于国家意志和权力,以独特的传播手段和灌输渠道,以标准的价值观抑制其它文化的滋生和传播。而文化的市场化趋势促使文化传播手段的科技化和多样化。大众文化的市场敏感性要求文化的快捷和多变。主流文化的公益性和普及性使之天然地缺乏市场主动和市场敏感,面对自主的文化主体和铺天盖地的文化信息,主流文化阵地已失去了国家权力单纯的、强制的有效保护,如果再失去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形式多样的传播渠道,主流文化就会渐渐地在人民群众视线中淡出,其主流地位也自然而然地在一片“加强”的空谈声中丧失。
“守”就是提高主流文化的亲合力和整合力。长期以来主流文化都是以严肃的面孔、居高临下的气势和强制性的口吻教育人民群众;以教条式的、公式化的和僵化的思想禁锢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高不可攀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信念作为衡量人们思想行为的标准,不仅抹杀了文化的主体个性,也抑制了多种文化繁荣,阻断了主流文化赖以生存的源泉,市场经济造就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培养了人们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习惯。经济多元化催生公民社会,滋长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依靠国家权力和政治运动去荡涤传统文化,筑起抵制外来文化思想长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主流文化所提供价值观和道德理念是温和的、兼容并包的、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对国家和民族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前进动力,对其它文化具有亲和力、融合力和整合力。如果人民群众惧怕或拒绝而不是自觉把主流文化看作是凝聚全社会精神理念,只能说明主流文化缺乏或者还不具备统帅、整合全社会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实质。如果主流文化还没有摆脱文化对权力依赖的习惯思维,还没有养成走下圣坛,走进民众,贴近民心,被民众认同的文化自觉性,就不可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支柱。
三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说,文化只有被大众认同并成为全社会行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才能成为整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人民群众是主流文化传承的主体,所以说,文化只有被大众主动自觉的接受,才能转化为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流文化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凝聚人心、稳定局势和整合社会的历史性作用。主流文化的生命力是与生俱来的,它在竞争中不断强大的天性,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具有自身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发展规律。由于文化的特殊功能,统治阶级利用权力,垄断文化、排斥文化和遏制文化的现象,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从凝聚人心走向凝固思想,从稳定局势走向控制社会,从整合社会走向精神暴力和思想专政的武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的主体地位也已成为共识,文化的生产力属性才彰显出来。它不仅瓦解了专制主义垄断文化的根基,还大大加速了人类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我们提出文化生产力,把相互交流,相互吸纳,共同进步作为保持民族文化活力,实现文化双赢的指导思想,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生命力的手段,把文化市场化作为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的战场,即表明我们将适应文化发展的规律,挖掘主流文化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契机,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主流文化“守土”的责任重如泰山。主流文化由于具有历史的渊源、民众的普遍认同和执政者权利的辅助,经常以统领者身份,采取固守阵地手法,思想观念僵化、内容虚化、表现形式居高临下,传播手段粗暴单一,发展方式上呈现出权利化、内卷化的自残走势。面对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主流文化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对,大有阵地丧失之感。大众文化强大的、快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在广大消费者感到热闹、好看、刺激、过瘾的文化享受过程中实现的。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是没有意识形态性的,而它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却担负着凝聚人心、感召民众和传承文明的重载。我们不能因为大众文化传播与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观念而阻断其传播通道,更不能因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而遏制其发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大众文化鲜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营养,才能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