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区文化旅游中的竹枝歌舞价值体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竹枝歌舞源自巴渝地区,是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传统民间歌舞。在文化旅游日益盛行的今天,竹枝歌舞在其发源地——渝东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中,也将发挥其自身价值,再现独特魅力。
关键词:竹枝歌舞;文化旅游;巴渝人
渝东地区地处重庆,依长江之畔,靠三峡之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这里是巴人的家乡,是巴巫文化的发源地,是巴渝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摇篮。几千年的传承,使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艺术瑰丽绚烂,孕育了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竹枝歌舞便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凝结了巴渝人的智慧,承载了巴渝地区的文化,展现了巴巫艺术的风采,是当地老百姓极为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旅游行业中较为时尚的一种概念。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文化旅游也被定义为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道路。“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人文交流的桥梁,它跨越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它带来的是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渝东地区正处于西南之地,文化底蕴深厚,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当地正在全力打造本土的旅游产业,而文化旅游则是当前旅游产业的一种主流。竹枝歌舞作为渝东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中,也必然发挥其本身价值,在推动渝东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将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不断发扬。
一、文化价值体现
竹枝歌舞是渝东地区的传统民间乐舞,它集“诗、乐、舞”为一体,是巴渝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竹枝歌舞源于巴渝舞,郭茂倩《乐府诗集》和胡震亨《唐音癸签》中皆指出“竹枝本出巴渝”。《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1]据熊笃研究,《竹枝》由巴渝舞演变而来,可能脱胎于《下里巴人》。[2]由此可见,竹枝歌舞与巴渝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竹枝歌舞中蕴含了大量巴渝地区的文化。巴巫文化为巴渝地区的主流文化,巴,为族群属性;巫,为文化表现;而巴巫文化则是流传在巴渝地区的,巴人的特有巫文化,它既蕴含了巴人粗矿豪迈的个性特征,又展现了巫文化的神秘诡异。三峡地区地处偏远,在古代更是交通不便,巴人在此居住,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很长时间均处于蒙昧状态,尚巫便是巴人的精神寄托,俱事鬼神便是巴人的处事之策。祖先崇拜使巴人重视祭祀,向往与神灵对话,与逝者通灵,因此,竹枝歌舞便是巴人娱神的一种主要方式。宋代陆游《蹋碛》曰:“鬼门关外逢人日,蹋碛千家万家出。《竹枝》惨戚云不动,《剑器》联翩日初夕。”可见,竹枝歌舞与祭祖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巴渝地区的老百姓喜爱竹子,他们吃竹笋、竹荪;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竹筷、竹椅、竹床、竹筐、竹席等生活用品。竹文化以融入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这种竹文化源于当地的竹王崇拜,而竹王崇拜则与巴渝地区盛产竹子的地域特点分不开,百姓食竹用竹,竹子为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因此,当地百姓认为是竹王为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福利,所以,他们爱竹、敬竹、在祭祀中也离不开竹。竹枝歌舞的舞蹈道具就是竹子所制成。任半塘先生也在《唐声词.竹枝》中写道:“其始,或手持竹枝以舞,故名”[3]竹枝作为巴渝人的宗教感情,思想积淀,在其早期的宗教歌舞活动中,它被诵祷、歌唱,并且执于手中。[4]可见竹枝歌舞的道具为竹,巴渝人祭竹拜竹,视竹为灵物,并将这种文化融入艺术活动中。而如今,竹枝歌舞的原始功能早已消失,但是其蕴含的文化依然存在。巴巫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竹文化凝聚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智慧。这些文化是渝东地区传承了几千年的瑰宝,在渝东地区的文化旅游中,让游客了解本地文化,感受本地文化,使游客对巴渝地区的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利于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良性循环。
二、艺术价值体现
竹枝歌舞集诗、乐、舞三位一体,具有较为全面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在文学、音乐,还是在舞蹈方面,竹枝歌舞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在文学方面,《竹枝词》享誉世界,从唐代至明清时期,都有不少文人墨客创作《竹枝词》,其中以刘禹锡的《竹枝九首》最为著名。《竹枝词》既是诗,也是词,是竹枝歌舞的唱词。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引》曰:“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5]建平,即今重庆巫山,古属夔州;巴,即巴郡;歈,即歌唱。文中以地名“建平”指出竹枝歌舞属于巴渝地区的地方性民间乐舞,有地方民间音乐的特点。以“黄钟之羽”(即羽调式)说明竹枝歌舞的乐曲以羽调式为主。竹枝歌舞演唱歌词以七言四句为主,演唱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集体齐唱,即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引》中所指的“联歌”;二是独自吟唱,于鹄的“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描绘了骑牛少女独自吟唱《竹枝》的情景;三是由领唱、和声组成的合唱,将七言歌词以前四后三断开辅以称词,称词为“竹枝”、“女儿”,称词均为和声演唱,其特点是“词同调不同”,如皇甫松的《竹枝词》:“木棉花尽(竹枝)荔枝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演奏竹枝歌舞的乐器主要有鼓和短笛。文中对舞蹈形态也作了简单介绍,“扬袂雎舞”便是刘禹锡对竹枝歌舞舞蹈形态最形象而生动的介绍,而正是因为这一介绍,使“扬袂雎舞”这一舞蹈形态成为世人认识竹枝歌舞的经典动作。“扬袂”指向上扬起衣袖,“雎”指眼睛向上望。这一动作表现了竹枝歌舞的祭祀功能,表现了巴渝人对祖先、对神灵的敬畏之意。综上所述,竹枝歌舞的艺术形式丰富,可利用价值较高。在渝东地区振兴乡村旅游的背景下,竹枝歌舞的艺术价值应在民俗活动及舞台活动中得到最大的运用。民间歌舞应植根于本土,生存于民俗活动中。而作为体验式旅游的文化旅游,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民俗活动中将竹枝歌舞进行场域性的演绎,使游客体验渝东地区的民间艺术魅力,并参与其中,实现真正的体验式旅游;另外,将竹枝歌舞进行再创造,从“后台”走上“前台”,成为观赏性旅游产品。这样,可以使游客能从不同角度感受当地的艺术魅力,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竹枝歌舞是渝东地区重要的民间艺术,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当地的文化旅游事业必然有着重要的作用。挖掘、发展这些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合理运用于当地的文化旅游中,必然会利于渝东地区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艺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晋]常璩撰,刘琳校.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2]熊笃.竹枝词源流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3]任半塘.唐声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75-400.
[4]季智慧.《竹枝词》与巴渝歌舞[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6:207-209.
[5][唐]刘禹锡.刘禹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50.
作者:向科霖 单位: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