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路径探析范文

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路径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路径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消费文化的盛行,给文学经典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信息传播的多元化致使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边缘化;消费娱乐化的文化价值观致使文学经典被戏说、大话改编;新媒体时代的读图习惯致使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表层化。但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展的优势,对大学生开展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利用新媒体多元化形态延伸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的空间形态,拓展文学教育的场域;利用文学经典的影视、游戏改编和戏说等“次文学”进行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提高探索、阅读和接受经典的兴趣;利用“图视”反向引导进行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传播文学经典的价值观念和精髓,使文学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应有的光芒。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

文学经典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不同民族的智慧。正如所指出的:“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1]随着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消费文化的盛行,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更是呈现出了碎片化、浅阅读甚至是不阅读等特性,而文学经典教育也被各高校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致使文学经典在大学校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状态。但网络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它的出现和发展也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如何利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便捷性探索新的文学经典教育路径,最大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带来的弊端,积极发挥新媒体的积极性,从而破解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教育面临的困境。本文以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状况为研究出发点进行问卷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930份,收回有效问卷907份。以期通过此次问卷调查能够总结出在新媒体大众传媒时代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探索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之路。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的影响

新媒体是个发展着的概念。我国学者彭兰认为,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在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及其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2]。目前而言,智能手机是新媒体中最为便捷、使用率最高的媒介形态,在问卷“您拥有什么样的移动终端设备”的调查中,有84.56%的同学选择了智能手机。可见,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媒介形态及传播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基于移动手机终端的微信公众号、APP、朋友圈等媒介形态已经极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大学生的教育和阅读学习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一)信息传播的多元化致使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边缘化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主体和内容都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体,如报纸采用的是点对面的单项式传播方式,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很少有机会主动去选择信息。但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接受者,而且每人都有选择信息的主动权,主动去发现信息,选择、利用信息,传播信息。故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主体、内容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这是一个多种传播主体、多种信息源、多种传播媒介共同作用的一个时代。以往文学经典价值的存在和传承主要靠口耳相传、书籍刊印等,这确保了文学经典的权威性和传承的稳定性。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以往依靠文学经典传承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等,在当代大学生这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而且更为便利和快捷。再加上当代娱乐消费文化观念、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至上的影响,整个社会呈现出浮躁的风气,文学经典的外在生存空间和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和挤压。久而久之,文学经典在高校中就被边缘化,不再受大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或被束之高阁。故而我们在问卷调查“你每周课外阅读文学经典的时间是多少”中看到,有59.65%的学生阅读时间少于两个小时,也就是说平均每天不到二十分钟;而另外28.45%的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时间在五个小时之内,即便如此平均每天也不到一个小时。文学经典无用论弥漫在众人之中,大学生不再涉足文学经典原著,高校课程之中也很难寻觅文学经典教育课程,文学经典逐渐被边缘化。

(二)消费娱乐化的文化价值观致使文学经典被戏说、大话改编传统时代,教育和价值观念的阐释是以社会上的文化精英为主。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和参与者,社会时代的主导力量开始由精英转向大众,由贵族精英所消费的文学经典开始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随着经典主导力量的变化,文学经典也就在以消费文化为主体的时代,被纳入普通大众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去,成为满足大众欲望的手段之一。”[3]为了反叛和解构传统并凸显自己的话语权,大众开始一改贵族精英对文学经典的教育和阐释观念,对文学经典进行大肆地戏说、改编、大话等以彰显大众文化的消费价值观念。这些文化价值观念很快开始在大众中传播,而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对此更是拍手称快。所以,在问卷“您接触新媒体的主要动机是什么”的调查中,有73.98%的同学选择了“休闲娱乐”;在问卷“如今您最常用来接触文学经典的途径是什么”的调查中,有16.76%的学生选择了“看改编自文学的电影、电视剧、网络视频等”;在多选问卷“现在很多学生不热衷于阅读经典文学,您认为原因可能是什么”的调查中,有54.58%的学生选择了“看过相关介绍或影视作品、游戏等,对内容不感兴趣”的选项。可见文学经典的大话、戏说、改编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流行程度。大学生受到大众传媒时代这种娱乐消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对传统文学经典开始疏远或解构并再结构,不再关注传统文学经典书籍,而转向网络言情小说、武侠通俗文学、颠覆式的戏说、游戏等,即便如此,也是以浏览快餐式文化的方式阅读电子书籍,更遑论阅读文学经典纸质书籍。以至于在问卷“您阅读过以下哪几部文学经典作品”的调查中,仅有5.95%的学生阅读过《牡丹亭》,14.88%的学生阅读过《高老头》,10.8%的学生阅读过《荷马史诗》,19.18%的学生阅读过《边城》,即使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阅读率也仅有60.42%。但大学生对当代不同文学经典的“大话”“戏说”却是信口拈来。由此可见,文学经典作品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三)新媒体时代的读图习惯致使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表层化阅读书籍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读者在阅读散发着油墨味的纸质文本时可以任由自己的想象参与作者创作时创设的想象空间,在与作品中的人、事产生共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4]127。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最直观的感受是速度的提高,在一切都是快节奏的形势之下,图像观看比文字阅读占据更大的优势。”[5]69在大众传媒时代的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文字与图片共生的知识传播空间,读图俨然成为我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无怪乎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初就喊出了“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豪言。所谓读图:“从广义上说,一切视觉影像均属于这种‘阅读’的对象……从狭义上说,所谓‘读图’,就是说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把我们从单纯、枯燥和抽象的文字阅读中‘解救’出来,把目光转向种种替代或诠释文字的图像。”[6]以图像来解释文字和传递信息,适应了目前快捷的生活节奏,减少了阅读时间,被人们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们所欢迎。所以,在问卷“您认为影响您阅读文学经典的因素有哪些”中,有60.2%的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时间”,文学经典原著纸质书籍的阅读不如新媒体读图获取信息直接、快捷和便利。但通过移动互联网浏览图像的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却并不深入探究和思考,成为大学生们的主要日常行为习性。因为“读图时代的‘读’以视觉优位为特征,因此其阅读行为与文字为主的时代相比,更加趋于表层化,带有更多的形象思维的特点”[7]10。故而,厚重的经典文学书籍被抛弃,即使学校开设有文学经典名著教育课程,学生也不会借助于书籍进行阅读和思考,而是代之以影视改编、动漫游戏等图像式的接触和解读,迫切地追求外在的形式美,而无视文字对人们思维的启发和创造性的延展及改编是否是戏说或忠实于经典原著等,笼统地冠之以阅读文字太浪费时间,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不阅读成为当代大学生对文学经典名著的主流态度。

二、新媒体对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的延伸

网络新媒体是个无法回避的时代,手机移动阅读等也是当代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态势。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为大学生的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提供便利,减少或避免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的影响。“网络时代,网络阅读既然是势不可挡的事实存在,更重要的显然不在于网络的芜杂如何损害了人们对文学经典、对文字之美、对深邃精神的欣赏和探寻,而在于看到新媒体给文学经典的传播提供了同样的巨大的便利和可能,同时更好地利用它、完善它去促进、提升人们的品质和高度。”[8]

(一)利用新媒体多元化形态延伸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的空间相比较依赖纸质书籍生存的文学经典传统存在方式,新媒体为文学经典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诸如电子书籍、音频文档、视频、图示等多种方式的空间介质形态,可以说新媒体将音、图、字等融为一体,也为我们进行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性。所以,在多选问卷“相对于传统阅读,利用新媒体阅读文学经典的优点有哪些”的调查中,有82.91%的学生选择了“阅读方便,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选择“阅读对象较多,便于选择”的学生有59.65%;选择“阅读过程中可以与其他人互动交流,便于理解”的学生有44.65%;选择“阅读方式多样化,更容易接受”的学生有56.67%。便捷、互动、内容多样、便于选择等这是新媒体在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中带给学生的最大体验。而这也符合当今学生的阅读习惯,因为在问卷“您阅读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什么时候”的调查中,有61.74%的学生是“不固定”的;而“对自己文学经典阅读现状是否满意”的调查中,59.1%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因为很少有阅读时间”。故而,由于生活节奏快、时间紧迫,学生只能选择在不固定的时间内随时进行阅读和获取信息,哪种阅读方式便捷和快速便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青睐。所以,我们可以据此构建新媒体文学经典教育平台,如文学经典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实现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的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和优势。在课内对文学经典进行导读、评论和赏析后,在课外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学经典教育公众号。公众号可分为“内容导读”“视频改编”“经典原著”和“交流互动”等模块,在“内容导读”中,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不同形态对文学经典内容进行介绍,便于学生更快、更全地掌握和接受,如以H5的形式图、文、音并茂地介绍,以图片为主,文字和音频为辅,便于接近学生日常接受习惯,吸引学生关注和浏览;在“经典原著”栏目中,以章节的形式将文学经典内容呈现给学生,同时以不同学生朗诵不同章节进行录音上传,无形中让学生阅读了原著,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在“交流互动”的模块中,可以开放后台留言交流互动,便于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上传并与他人互动交流。经过内容导读式的浏览到视频改编中的画面,再到经典原著中的阅读,到最后与不同人的交流互动,教师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和优势延伸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的空间形态,而学生则在借用手机移动互联网随时进行学习和阅读。

(二)利用文学经典的影视、游戏改编和戏说等“次文学”进行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次文学”的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消费现象总是非常均匀的,正是同一批观众既为街头戏剧的卖艺者鼓掌,也为法兰西戏剧院的名演员们喝彩……那些对次文学来说是令人不快的东西仍然把握着人类的真相。连环画又复兴了,摄影小说也同样如此”[9]184-185。我们知道,文学经典在由贵族垄断到大众化转变时,“次文学”的出现是一个明确的标志。只有依据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电影、戏剧、连环画等繁盛时,文学才由贵族消费转向大众消费,才形成文学大众化时代,而这更有利文学的传播和发展。虽然以影视、游戏改编、戏说为代表的“次文学”会对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产生表层化和直观化的思维影响,并且解构了文学经典原著的精髓和意义,甚至会歪曲和传递非主流的价值观念。但“次文学”的出现对文学经典的传播和生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具有语言和背景障碍的外国文学和古代文学经典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这需要发挥课堂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次文学”以其多样性拓展了文学经典的生存形态,并促使了文学经典的传播和交流,符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和认知模式。所以,在问卷“您认为目前对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戏说、游戏改编等是否有助于其在大学生间的传播和接受”的调查中,有74.75%的学生认为“是的”。故而,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对此进行引导,避免某些“次文学”对文学经典原著的扭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这些由文学经典改编而来的“次文学”,然后就该种文学形态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并与自己的发言对照;进而引导学生畅谈原著和“次文学”之间的差异性,原著是否有不足、“次文学”有哪些优势?原著又有哪些优点和“次文学”有哪些不足?二者在传递价值观和精神方面具有什么的不同,等等。以“次文学”为突破口,去引导学生阅读和接受自己在前见设定中“难读”的文学经典原著。以兴趣为引导,在兴趣中探索经典,阅读经典和接受经典。而这也符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因为在问及“对于经典原著和改编的态度”时,有77.51%的学生选择了“先观看影视改编、戏说后才阅读经典原著”。

(三)利用“图视”反向引导进行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我们说,读图给人们造成思维的浅层次和直观化,主要是指由图来获取信息的过程,这是因为图视是以图的方式明确、鲜明地将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大脑。但我们在进行文学经典教育时,可以利用大学生已经习惯“读图”的阅读方式,进行反向教育。即在文学经典教育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原著,然后让每个人把自己所理解的文学经典原著内容以不同的“图视”方式呈现出来,如H5、短视频的形式,大家可以在一起讨论看哪位同学呈现的“图视”更直观、鲜明并且忠于原著的精神。将信息丰富的文学经典名著压缩、还原成当今流行的信息传播形态:“读图”,既考察了学生阅读和理解文学经典的程度,又让文学经典生存形态多样化,适应新媒体的传播,便于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为在问卷多选题“现在很多学生不热衷于阅读经典文学,您认为原因可能是什么”的调查中,有多达72.33%的学生选择“篇幅太长,没有耐心看完”,这也是文学经典在当代大学生中遇冷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反向读图的模式,鼓励学生将文学经典还原成“图视”,以“读图”的方式将自己所接受的文学经典呈现给大家,不仅延展了文学经典在当代的生存空间,而且锻炼了学生概括信息、接受信息、判断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在相互比较和评论中,还能提高学生对文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把握文学经典的精髓和价值核心,可谓一举多得。

三、结语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无论在什么时代,经典尤其是文学经典都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的安慰和心灵的净化。“经典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把未知的自我认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平衡心理,成熟而理性地处理生活、学习、感情与家庭的关系。”[10]这也是当今大部分大学生的共识,因为在多选问卷“您阅读文学经典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的调查中,有73.43%的学生选择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有61.19%的学生选择了“提高修养”。故而,我们应该利用当今网络新媒体发展的优势,去开拓文学经典生存的新空间,传播文学经典的价值观念和精髓,开展文学经典教育和阅读,尽最大努力避免网络新媒体给文学经典所带来的弊端和不足,使文学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应有的光芒。

作者:赵军涛 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