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英语教课方案中的跨文化意识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内涵会有很大的差异。对于这样一些词汇在文化含义上的差异,在词汇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强调不同文化中词汇含义异同,突出词汇跨文化含义差异的教学策略。首先,在展示阶段,教师如果能够多进行一些对于两种文化下词汇异同的分析和归类,例如把英语词汇分成,英语文化中特有而汉语文化中空缺的词,汉语文化中特有而英语文化中空缺的词,和英汉语中都有但文化内涵不同的词等三类。采取或是教师展示,或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的方式,这样教学过程应该更吸引人,教学效果也可能会更令人满意。
词汇教学不应只是意思的展示或用法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词汇的运用,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有可能掌握词汇。在词汇运用阶段,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在展示阶段中已经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即可以通过对比两种文化下词汇差异的方式来学习外语词汇。在这一阶段,同样可以采用对比异同的方式。比如用英汉语中同样的词汇组成一段小故事,看两者在表达的意思上是否有差别,如果有的话,差别又在什么地方。
词汇测评阶段对于词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阶段仍然可以沿袭上两个阶段的指导思想,即使用突出跨文化差异的策略。例如,给学生一篇文章,其中包含一些有着特殊文化含义的词,让学生写出相应的汉语或是英语的对应词,如果在对应文化中没有对应词,就把特殊的文化含义描述清楚。
阅读教学策略中的跨文化意识
就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文字符号、语音规则、语法规则、语用原则等都与母语迥异,这些方面必然对阅读理解的速度形成障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母语对外语阅读的正迁移影响更大,对教师来说,应首先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跨文化差异,由此来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首先在开展读前教学时,背景知识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或是由教师介绍也可以由学习者课前准备,目的是通过刺激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引发学习者思维,激发学习者对所要阅读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在这一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十分必要。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可以采取互惠阅读的方式,也就是教师和学习者都参与到阅读中来,比如,教师和学习者轮流提问,教师鼓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提问。在提问中,教师应对中西文化有差异的或是相同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习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增加对阅读材料的进一步更有深度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结束之后,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很重要。多数情况下,教师会采取教师提问,学习者回答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却把学习者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如果可以让学习者互相提问,甚至是采取质疑作者的方式,这样教学效果会更有效。因为,这会使学习者在阅读时更仔细,更注重思考。这也体现了西方在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思想。这种意识的培养对于学习者了解西方文化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写作教学策略中的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到,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表现在写作中,不管是文章结构的安排或是用词的选择还是对于文章好坏的评判标准,都是十分明显的。那么,在写作教学策略中应如何体现这种思想呢?一是可以采用平行写作的方式,这是一种模仿性写作方式。
教师可以选取一篇和学习者外语水平相当的目的语国人写的文章,和学习者一起总结写作特点和跨文化差异,然后给学习者一定数量的关键词,让其模仿范文的写作方式作文,逐渐向范文的行文方式靠拢。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补全故事的方式来训练写作。教师设定一定的场景,以及故事的开始,让学习者猜测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情况。在这一猜测的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习者尽量用西方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站在对方文化背景下写作,这样对于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对教师的要求
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习者外国语或第二语言的习得。外语教学中教师如能注意不断缩小学习者与目的语国家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提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缩小这些距离关键是不断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重视目的语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感悟和辨别异同的能力。
显然,这对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知识面的扩大,特别是对目的语文化。原因是教师也同学习者一样,对于目的语文化也有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作为个体,教师对于目的语文化也存在着了解和认同的过程。因此,自身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更有可能给教师一个综观全局的机会,先于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目的语文化。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应增强外语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讲授知识文化的同时加大对交际文化导入的力度。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发现和积累这种跨文化差异,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不管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不断增加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不断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目的。
作者:严佳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