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批评话语的特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从这个意义上说,焦亚东教授新著《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突出成果。该书从文学批评学的角度,对钱锺书学术话语的外在表现、内在特质、生成原因、现实意义进行了详尽的探讨,研究视野开阔,问题意识突出,极大地丰富了钱学研究的成果。该书引言部分以“孤独的言说者”为题,从大处着眼,简要勾勒了钱锺书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的个性特征,从多个层面概述了其批评话语的整体风貌。第一章梳理钱锺书文学批评的外部表征。首先是旁征博引的语言风格。作者认为,钱锺书的旁征博引不见简单的资料胪列,而是一种由内在批评策略决定的外在话语特征,在旁征博引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批评家的身份意识、批评维度、批评取向与阐释策略等多重内涵。其次是文白兼用的语体特征。在钱著中,规范流畅的现代汉语与典雅精炼的文言表达,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需要,在同一个作者手中转换自如,发挥各自的语言优势,达成不同的批评目的。最后讨论的是批评文体“文备众体”、“破体而为”的特色,①作者指出,在钱著中,严格谨饬的现代学术范式,与选本、诗话、札记等传统学术文体,一方面承载各自不同的批评任务,一方面又常常以互不排斥的方式渗透融合,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第二章考察钱锺书文学批评的内在特质。首先论及批评的逻辑起点。作者认为在20世纪中国文论史上,钱锺书与同时代诸人最大的区别,乃在于他是以特定的“诗人-鉴赏家”身份进入批评活动的。这种角色意识使他尤为追慕“古来雅人深致”,尤为关注诗歌“属事比词”之用心,尤为强调中西古今“诗眼文心”之所在,尤为重视“资吾操觚自运”之关捩。
换言之,钱氏“谈艺”,更多带有在一个相对狭小圈子中与诗坛同好月旦文苑的特点,与白话兴起后借助报纸杂志向读者大众传释文学作品的现代文学批评是大异其趣的。这种批评家的自我身份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钱锺书文学批评的内在特质。其次讨论钱锺书文学批评的阐释策略。钱锺书善于发掘引合中西古今众多具有互文性关系的文本,构建特定的批评空间,达成破执去蔽的阐释目的,寻求文学意义最大程度的抉发。此外,作者还论述了钱锺书文学批评的基本向度,认为钱锺书具有相当自觉的语言研究意识,在他的文学批评中,语言研究不再是批评的手段,而成为了批评的目的,这种足以与西方形式研究互参互释互补的微观修辞学批评,为其文学批评话语涂抹了浓重的个性化色彩。第三章从国学根柢、西学素养、个性气质、身世交游等方面分析了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生成原因。第四章是全书的重点,作者在多个层面思考了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现实意义,认为:钱锺书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主张批评回归文学本身,这是对古典文论诗教传统的有力反拨,也全然有别于社会学批评的功利主义取向,实有助于反思当下文学研究的“去文学”倾向;钱锺书高度重视文学语言的本体意义,推崇精确细致的语言形式分析,这不仅与传统文评的诗性言说大异其趣,同时也是对印象批评的深化与补充,同样有助于人们反思文学研究轻视甚至忽视语言分析的倾向;在文体样式的考量与选择上,钱锺书能够超越新旧中西的对立,打破不同文体的界限,这对于思考当下中国文论应该“怎么说”这一问题无疑也有积极的参照意义。最后,在结语部分,作者立足于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从“学识的游戏与批评逻辑的建构”、“精英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大众化”、“断片的狂欢与学术体系的假想”三个方面,对钱锺书批评话语进行了客观持正的分析与评价。
不难看出,《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研究》一书不仅从外部表征、内在特质、生成原因、现实意义等层面完成对钱锺书学术话语的综合性研究,同时还注意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学理逻辑,作者从批评话语的外在表现入手,揭示其背后隐含的批评观念、维度、取向、策略和方法,再考察其萌生、发展与成熟的复杂原因,最后阐发其对于中国文论现代建构的意义,研究思路完整而周密。此外,为深入阐发钱锺书的文学批评话语,该书还注意到了对这样几个核心问题的把握。作者首先认识到,钱锺书的文学批评看似不成体系,实有章法可循,揭示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特质,阐发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无疑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应该说,这一认识是全书展开的前提与基础。而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作者始终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外在表征,虽然指的是钱著的语言风格、语体特征与文体特色,但它们绝非单纯的言说方式,而是与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才能在阐发钱锺书文学批评外在特征(“怎么说”)的基础上,分析了决定这些外在特征的深层原因(“为何说”),再由此入手,更进一步,揭示了钱锺书文学批评的内在特质(“说什么”),最终将钱著的语言、语体、文体等特征,与钱锺书文学批评的逻辑起点、基本向度、阐释策略,以及钱锺书的学术思想、学术视野、学术方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深化了研究的内容。作者还非常重视钱锺书学术话语的现实参照意义,不仅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特征,而且还以中国古典诗学“诗教”和“诗性”两大传统为背景,以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社会学批评”和“印象批评”两大范型为参照,在历史与现实的语境中揭示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意义,力图兼顾学理辨析、历史逻辑与价值评判等多重内涵。此外,在研究中作者力避此类选题就事论事、泛泛而论的弊病,而是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统摄全书的研究思路,多有新见。譬如,对钱著旁征博引背后隐含的破执去蔽策略的揭示,结合语言哲学思想对钱锺书语言批评意识的阐发,从批评家身份意识出发对钱锺书文学批评逻辑起点的思考,对学界通常所说的“打通”、“比较”提出的商榷,从批评文体的角度对钱锺书批评语体形成原因的分析,对钱锺书学术文体“破体”特征的梳理等,均体现出强烈的学术创新意识。
该书的研究方法尤其值得一提。作者将比较研究的思路贯穿全书,除前面提到的以“诗教”、“诗性”两大传统,“社会学批评”、“印象批评”两大范型为参照外,这一研究方法还表现在:与传统文论、传统典籍的比较,如《谈艺录》与《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的比较,《管锥编》与《日知录》的比较等。与现代西学的比较,如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解构主义、现象学、阐释学的比较等。与同时代学人的比较,如与李健吾、李长之为代表的京派批评的比较,与陈衍诗学思想的比较,与陈寅恪、朱光潜等人治学方法的比较等。可以说,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特质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就此意义而言,焦亚东教授这部著作的价值,尚不仅仅止于系统阐发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特征与意义,在更宽泛的学术层面上,它还从比较分析的角度,为钱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作者:周雅春单位:宜春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