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服饰演变下的社会与文化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人们的服饰从人类诞生伊始,就一直随着人们的文化、风俗变化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研究社会风俗文化时,服饰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代变化的脉络。从这个层面来说,通过研究人类服饰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领会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历程。李楠著作的《服饰文化论》一书将服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将服饰与社会文化相联系。《服饰文化论》一书立论明确、论述充分、脉络清晰、以小见大,通过分析服饰的特点、变化,研究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等。
该书共分为六个板块。在开篇中,作者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转化为中西方服装方面的对比,将一个宏观的、难以把握的命题转化为一个能够为研究者感知的、相对容易把握的命题。先对比中西方服饰的差异,进而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对比方式使读者在一开始就着眼于服饰这一相对小的课题。服饰,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人都可以感知的内容,对于每个研究者都是不陌生的,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一开始就明确该书的研究方向,以小见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将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服装与变革、服装与社会、服装与电影、服装与潮流、服装与传播、服装与教育六方面内容。由于前言部分的铺垫,作者在论述后面的六个方面时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服饰的对比,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变化、不同社会的特征等。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探讨,作者都尽己所能,着眼于读者所能接触到的最平凡朴实的社会现象,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概括分析,力求呈现一个完整的富有研究价值的知识体系。第一章主要讲述服饰与变革,作者将男装与女装分开,分别讲述男装与女装的发展变化历史。这样的讲述在尊重了男女服饰差异性特点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展开论述。在本章结束,作者还对服饰的“现代化”加之重评,在叙述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观点,更具有研究价值。第二章,作者将服饰与社会相联系,从织物开始,探究服饰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本章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笔墨对民族传统服饰进行描述,并在本章末尾将研究着眼点上升至民间艺术与现代化的高度。
第三章的讲述重点是电影艺术。作者将服装与电影进行结合,主要研究影视人物的服饰问题等,并对“时装”进入到影视艺术中的意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这一部分中,作者的研究重点向艺术转移。第四章,作者承接上文中对于服饰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论述,铺洒大量笔墨用于论述服饰与艺术的关系。这一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着眼点已经不再局限于服装与文化、社会发展的关系,作者将政治领域也纳入研究范畴,通过研究服饰理论,展示时尚与政治的博弈。与前文不同的是,作者在第四节中,专门使用一个小节的篇幅对旗袍进行讲解。旗袍作为中华民国时期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服饰,不仅代表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政治的象征、身份的象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第五章是该书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在该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该章主要讲述服装与传媒的关系,在本章中,作者的研究面进一步扩大,将大众传播与传媒理论也纳入研究范围,通过研究服饰流行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引出服饰流行理论,进而论述了我国新媒体产业对于服装产业的影响,将服饰设计理论与传播学挂钩,引出更高层次的联系。进而,在最后一个章节的论述中,作者将服饰与传播学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将服饰与教育联系在一起,思考现代教育与服饰理论的结合方式,并论述了慕课对于服饰教育的启示。
这一章的论述,真正将服饰与教育学联系在一起,使得该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也可以被作为教科书供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研究学习。研究该书的论述思路,我们可以从中领会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在该书的前言部分,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阐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以儒家传统美学为基础,稳定、不露曲线、款式和谐。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特点在于重视内涵轻外在,喜四平八稳,喜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提倡礼制,尊重长辈等。而在后面的论述中,作者通过服饰的变化特点,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服饰的变化同饮食文化等变化一样,都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该书选材的角度平凡又新颖,既能够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又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作者:李楠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