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自媒体文学理论课程中道德教育方式范文

论自媒体文学理论课程中道德教育方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自媒体文学理论课程中道德教育方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自媒体文学理论课程中道德教育方式

摘要:探索适应自媒体时代的道德教育方式,是文学理论课程的重要任务。自媒体时代的文学理论课程应当通过文学的审美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具体情境中的道德问题,促进学生个体的道德成长。自媒体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便快捷,而且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因而教师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独特优势,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相关道德问题的对话交流,培养学生对于道德现象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道德规则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文学理论课程;道德教育方式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以个人传播为主要特征的媒介时代即所谓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目前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交友、购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平台,不断改变与重塑着他们的理想信念、情感状态与价值追求,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自主性和虚拟性也影响着高校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由此对文学理论课程中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自媒体对高校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自媒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尊重个人的自由,反映在道德领域就是高校学生突破传统道德观念与道德标准的约束,反思和否定既有的道德规则。传统道德观念与道德标准强调个人对既有道德规则的消极遵循,而自媒体时代的道德观念与道德标准注重对人的本能的利导与发展;二是自媒体具有虚拟性与时空无限性特征,由此高校学生不再像传统社会中受到时空的限制而遵循固定的道德准则,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与需要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三是自媒体传播信息具有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特征,导致信息真伪难以辨析以及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进而使高校学生是非善恶观念模糊,逐步丧失崇高的道德激情与坚定的道德意志。

由于高校学生的道德完善与专业知识学习是密切结合的,所以文学理论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虽然不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为直接目的,但是,通过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道德完善却是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因而探索适应自媒体时代的道德教育方式,是文学理论课程要面对的重要任务。文学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和专业知识为中心,以语言文字为思维中介,教师侧重于从外部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主要强调“是什么”,而忽略“如何是”。教师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涉及道德问题时往往把既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则机械传达给学生,教学方式具有独断、集中、压制等特征。由此,文学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道德教育方面产生了脱离具体情境的弊端,这就使道德教育不是内在的自生的,而是外在的强加的。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都不是绝对的,都不能无条件地运用到所有情境之中。各种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只有依据具体情境进行细致地分析,并在人的行动中不断检验,才能获得完善并继续指导人的行动。文学理论课程中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常常注重学生的诚实正直、勤奋好学、遵守纪律等德行,其实质在于强调学生遵循既有的利他式道德规则。这样的道德教育虽然灌输了道德规则或者培养了学生机械遵守道德规则的行为习惯,但由于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并不能形成学生内在自觉的德性。因此,自媒体时代的文学理论课程应当关注具体情境对于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意义。自媒体的崛起与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社会的等级与权力结构,对文学理论课程中教师与专业知识的中心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文学理论课程中传统道德教育方式,要求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形成以平等化、开放化、扁平化为特征的道德教育方式。

具体而言,自媒体时代文学理论课程的道德教育应当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具体的情境,遵守道德规则,而且理解遵守道德规则的意义,从而培养道德品质并获得道德智慧。情境的具体性、复杂性要求人必须思考道德行为的具体条件和其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各种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道德的完善来自于人准确判断道德行为中不确定因素以及辨析各种相互矛盾的道德观念的能力,来自于人们对于具体情境中是非善恶的感受能力。所以自媒体时代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不能只是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提升,还应借助于文学的审美作用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引导学生适当表达自己的道德情感,把感性快乐、审美自由与道德规则、社会秩序有机结合。这样,文学理论课程通过文学的审美作用指引学生思考具体情境中的道德问题,能够在具体情境中作出最佳的道德选择,从而获得道德完善。文学理论课程中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存在的弊端还在于教师未能将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使课堂成为了只是传授文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培养某些固定行为习惯的场所。然而,向学生传授的文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融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因而并没有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正如社会生活为人们提供了道德完善的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同样应当作为学生道德完善的具体情境。由此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探索,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这意味着,自媒体时代文学理论课程中道德教育的理想方式是民主的方式。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难题与困惑,需要寻求解决各种道德难题与困惑的路径和方法。而这不能通过外部机械强硬的灌输来完成,而要通过人的创造性智慧,对各种道德难题与困惑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试验来完成。同时,不仅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与道德标准必须通过与他人联系的有目的的活动来获得,而且道德的完善也只有借助于同他人的交往才能实现。因而,在自媒体时代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课堂应当成为“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观点”、没有既定中心的多向交互式活动。教师应当结合文学理论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推送相关道德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评析。

但教师的任务不是确保学生得到相关道德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而是如何激发学生勇于反省自己,能够对于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中道德现象进行理性思考,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讨论或阐释道德现象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而在于让他们学会“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做什么”。自媒体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形式多样。因而教师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独特优势,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相关道德问题的对话交流,培养学生对于道德现象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道德规则的应用能力。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通过没有既定中心的多向性平等讨论,把课程教学涉及的道德观念、道德规则等通过自媒体平台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对于道德问题的理解以及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前沿道德观念通过自媒体平台与教师及同学讨论。由此借助于自媒体平台进行立体的多向度交流对话,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所关涉的道德现象、道德问题进行思考的热情,提高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辨析能力,从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对当代文学作品与当下社会生活涉及的众说纷纭的道德现象的平等讨论交流,能够促进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道德主张与思想观点,培养学生勇于对社会负责的道德情感。在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文学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消除不良偏见,并对他者的经验及相关道德观念保持开放与宽容的态度,进而通过平等交流与相互协作来实现更好的生活。

作者:郭玉生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