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的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应然性
其实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来说,生产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文化显而易见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但是却总有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眼前的暂时利益,见利忘义,把资本主义的那一套腐朽堕落的文化奉为宝典,把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当成理所当然,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无限制追捧,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尤其是在缺少独立判断能力的广大青少年中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例如安徽某17岁高中生为了购买新的电脑和手机,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瞒着父母把自己的肾以2万多元的价钱卖给了黑中介;更还有些地方为争一个西门庆的出生地而闹得不可开交、有些商家利用一些所谓各种“门”的主角来为自己的产品包装炒作等等。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社会中的腐朽堕落文化已成蔓延之势,若不及时拿出有效措施必将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因为这些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一种反动,从长远上来看必将严重阻碍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有鉴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提法为我们生产和发展文化供给指明了道路,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文化,一方面要注重文化在社会主义方方面面的巨大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历史阶段要求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抢占文化高地,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然性的体现。
二、把握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实然性,理清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思路
以武汉为例,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一个有着3500年悠久历史和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地位的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一直被冠以大武汉的称号,2007年12月武汉市与周边黄冈、黄石、鄂州、咸宁、孝感、潜江、仙桃、天门等八个地市组成的城市圈更是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武汉变得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同全国其他许多地区一样大武汉地区也面临着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新课题,这一课题对“1+8”城市圈的大武汉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但更多的却是机遇,这种机遇来源于如下三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实然:
(一)武汉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
1.近代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大武汉的这类资源总体说来就是“四地”即辛亥革命首义之地、二七大罢工京汉铁路总工会所在地、大革命后期国民革命政府所在地、土地革命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这些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文化价值极高,即使在全国同类资源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2.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在大武汉地区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知音”文化,“孝感天地”的“孝”文化,黄陂的“木兰”文化,鄂州的“赤壁”文化等等,这些资源不仅数量多、价值高而且可开发性也很强。
3.具有荆楚特色的地域性文化资源。
根据湖北省社科院调查研究在湖北主要有八种文化特色资源,这其中除清江巴土文化特色资源外其他七种都与大武汉地区息息相关。
(二)武汉地区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有资源,同样也需要有产业,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武汉必须要实现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市向一个文化强市转变。就整个文化产业而言,据各统计局官方网站的公开资料,2009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9.92亿元,占GDP总比重5.7%,而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为2.75%,可见武汉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还处于全国前列,但也还存在有一些问题,比如占GDP比重还不是很高,以深圳市为例在2006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81.9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6.7%,上海市的浦东新区一个区在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99.51亿元,占全区GDP比重4.2%,西安市虽说增加值总量不高但占GDP比重也有5.3%,同时期武汉市则只有4.9%。当然在以上的数据中可能也含有一些糟粕文化所创造的的经济总值,但究其主流还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价值。
(三)武汉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大武汉地区“两型社会”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推行大武汉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大武汉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机遇和条件,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产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必定能有更大的发展。
2.武汉地区日益增强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汉市目前正大力弘扬“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建设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无疑将会与文明城市的创建互为支撑、相得益彰。
3.一小时交通网的建成有利于文化资源整合。
目前,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周围八市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从武汉出发去城市圈内任意八市都能在一小时内抵达这种紧密的联系将会使大武汉各区域文化资源的互补性、交融性变得更强,有利于实现大武汉地区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一体性开发。
三、在实践中探寻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途径,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品牌
(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抓好“破”是条件。
“破”就是指解放思想,勇于突破成规旧习,勇于破除各种人为的或制度的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要破除对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片面性的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不只是单一的与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主题相关的这类文化,它还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精髓;二是要破除对文化表现形式单一性的认识,文化而不单单是事与物的集合,还必须透过这些与文化相关的事与物来找寻它们内在的精神、发扬它们内在的精神;三是要破除对文化的开发简单性的认识,许多地区都简单地把文化旅游看作是文化资源的开发,这固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开发方式,但却并非唯一一种也远非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的开发应包含有发掘、宣传以及周边产品开发等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开发措施;四是要破除对文化地域局限性的认识,文化在一个地区来说是紧密相连,人为的以行政区划来割裂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无疑会对发展文化造成较大损害。
(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抓好“立”是基础。
破而后立,只去破坏而不建设的人只是一个破坏者而非改革者,文化的“立”主要是立人、立事、立物、立文化。“立人”就是指要善于发掘重要的文化名人,要“因人成事”认识到文化名人群对整个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立人”之后就要“立事”,没有事迹的文化名人是不完整不饱满的“名人”,也很难达到文化开发的目的,只有把他们与他们奉献和拼搏的事迹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相应的事迹总是要通过相应的物质条件表现出来,“立物”也就是要把文化名人和他们事迹物化出来,也只有通过这种物化才能较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后的良性运转就能实现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即“立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知荣明辱、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并最终达到“以文化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
(三)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抓好“集”是关键。
一方面,“集”是指要统一领导。对一个地区来说,行政区划多、各地文化发展参差不齐、文化涉及到的职能部门也比较多,没有一个统一且有权威的组织进行集中领导和协调,就很难把众多的优势资源以较高的效率转化为生产力,所以统一领导可以看成是发展红色文化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集”是指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需要通过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打出品牌;最后,“集”是指要打造文化“航母”进一步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文化企业。这些骨干文化企业多属于国有制企业,对于把握文化发展的红色方向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抓好“散”是要求。
“散”主要相对于“集”而言。比如既要抓统一领导也要强调各地区各部门的自身利益和发展思路,要灵活掌握不能统得过死。再比如要看到大型活动的亲民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深入到基层群众的生活中去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必须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小型的分散的活动才能实现。还比如由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具有个性化强的特点,积极支持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适应力强的中小文化企业,也是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的重要途径。
作者:田园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