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业文化发展的逻辑与和谐探讨范文

创业文化发展的逻辑与和谐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业文化发展的逻辑与和谐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业文化发展的逻辑与和谐探讨

一、创业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和谐共存

物质文化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一般地说,创业之初,创业动机、动力主要是产品的生产、财富的创造和利益的实现。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的需要,首先是生存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都是这样。”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基本前提。由于人们在创业中强烈的致富欲,往往把物质产品的增加程度和财富的积累程度看作是创业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产品的发明与创新。创业推动创新,创新推动创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创业家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的成功就在于不断发明与创新,并将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实现财富的迅速积聚和产品的不断积累。这些劳动产品都是创业者个人、企业、组织的知识、能力、智慧、理想等客体化的结果,由此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由于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域自然、地理、技术等差别,物质文化呈现差异性特征。物质文化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文化景观,影响人类的文化生存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其他任何形式文化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影响、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是由物质文化决定的。因此,必须坚持物质创业文化的基础作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的取向、人化的形式,既有物化的形态,又表现出一种精神形态。文化“它首先是直接反映物质生产的精神因素”。精神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对象化,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既包括诸如思想、意识、道德、科学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又包括诸如情感、意志、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文化心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价值取向、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

创业文化是人们在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指导、引领下的创业实践结果,同时创业实践又不断凝炼、发展、提升创业精神。创业实践不仅创造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而且还形成高尚、深刻的精神文化,如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自我精神;不畏风险、敢于担当的冒险精神;解放思想、尊重包容的开放精神;勇于探索、批判怀疑的创新精神;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法制精神;诚实劳动、恪守信用的诚信精神,等等。这些创业精神是创业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创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实现创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和谐共进。物质文化为精神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化为物质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创业之初,人们把目标定位于对利润、财富的最大化占有,不断进行财富、资本的原始积累。如果这种对财富的疯狂追逐缺少精神文化的引领,极易滑向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会把赚钱看作创业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把物质财富积累的数量和质量看作是自我实现的唯一价值尺度,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和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会暴露嫉妒心、占有欲、贪婪心等人性弱点。有的企业为了达到逐利目的,出现道德失范、诚信危机和违法乱纪现象,屡屡冲破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如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肯德基苏丹红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等说明,在利益诱使下,那些创业企业、个人不惜以身试法,最终导致自己的企业、人生和事业毁于一旦。与物质主义相伴的是媚俗性、浪费性、攀比性、非理性、炫耀性消费主义的滋生。部分创业者在功成名就后,把排场和奢侈品看作是自身实力和身价的评价标准,导致消费已超出物本身(使用价值)给人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如鲍得里亚所观察到的那样,如今的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价值的消费,人们所消费的主要不是物本身(使用价值),而是由之代表的符号和象征意义。”然而,这种物质观和消费观并没有给人带来精神愉悦和生活幸福。在无止境的对物的追求与消费中,人的精神危机加剧,物质上的富有者却成了精神上的贫困者。正是基于这种社会现实,我们必须强调精神文化的培育、建设、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倡导建立持久的有生命力的创业文化。其关键就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坚决摒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充分认识人的自然性生命之上的人的文化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人的创业生存活动不断由物质性向精神性的转化。当然,这并不是抹杀人的个体性、生活性和物质性,把精神性因素看作是创业实践的唯一动力,而是要求人们不要过度地以“物”来标识人的存在、人的生活、人的身份。创业文化的教育与建设,就是要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和谐共存、共进和辨证发展,使人诗意地栖居于和谐的创业文化的沃土中。

二、创业文化: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和谐共生

“草根”“一词最早源于19世纪美国淘金创业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蕴藏着黄金,因而吸引了许多民众从业金矿勘探。后来,“草根”一词很快被引入社会学领域,并赋予其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底层的“基层民众”的内涵。由草根群体在从事认识、改造、适应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产、生活、交往、创业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所发展的文化,就是草根文化。创业氛围越浓厚,创业实践越发展,创业意识越强烈,创业形式越丰富,孕育的草根创业文化土壤就越丰厚、多样。多数创业者创业伊始,都是从基层、基础、基本开始,因而创业实践所形成的创业文化就会表现出基层性、平民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等特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强调伦理本位而非个人本位,强调守成守业而非创新创业。“学而优则仕”与“官本位”的文化观念培育了丰富而深厚的中国精英文化。许多文人志士终日皓首穷经,忙碌于诗书典籍之中,以期成为社会贤达、精英,从不屑于那些置身于琐碎生活的草根群体的创新创业活动。尤其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草根文化缺少其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培育土壤。在我国,草根文化只是改革开放后才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确立,并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充分肯定主体价值,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充分发展自我需要。

受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功利性、效益性、冒险性的影响,人们不再墨守成规,而是积极投身于多元文化生活当中,敢于冒险、首创和变革,在多领域的创新创业中体验人生意义,创造幸福生活,并因此形成了绚烂多姿的创业草根文化、草根精神。草根精神是草根创业的动力支撑,就像一棵小草,虽没有高大的身躯和华丽的外表,却有顽强意志力和自主独立性。草根群体在创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该群体特征的文化心理,表现出草根文化心理的矛盾性、复杂性。例如,独立和依附的心理:一方面追求创业的独立思考、自主创业、自由表达,另一方面又表现对社会、组织、环境、他人的依附;自负和自卑的心理:创业之初,人们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远大抱负,决心开创自己的新事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但一旦遭遇挫折,就深感创业之艰辛,人生之不易,并对于自己卑微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产生自卑心理;嫉恨与仁爱的心理:底层的草根群体对社会分配不公、创业就业机会不均等现象心存不满,对财富的羡慕和幸福生活心存渴望,容易产生嫉恨心理,虽然草根群体这种嫉恨心理不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却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特别是在不正当的创业竞争中,更易导致某些极端行为的出现。当然,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纯朴、善良,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具有仁慈心、怜悯心;冒险与自我保护的心理:创业绝不是重复别人,而是创建、创新和创造,敢于对固有的传统观念进行颠覆性革命,敢于冒险。风险意味着创业商机,冒险又意味着可能的挫折、失败甚至是灾难,人们为了规避风险,会变得谨慎、狭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观培育的土壤。草根创业文化孕育了草根价值观,表现出以“求生”为旨归的功利型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注重实惠、实在、实用,讲求人的利益、需要和财富;既追求私利,又讲究义气;既遵守法律和道德,又存在道德约束不力、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高雅与粗俗、草根与精英并存。精英文化是精英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是高品位的雅文化。它发挥着社会价值观的规范、导向作用。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精英文化是历史发展中的相对概念,相对于草根文化、大众文化而存在。社会不存在绝对的草根和绝对的精英。有的草根创业者在取得成功后,通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成为创业精英。他们在思想行为上有着勇于牺牲、无私奉献、心系祖国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同样,那些拥有较高文化知识的精英也可以作为自由职业者加入创业者行列,成为“草根”中的一员。

草根创业与精英创业是相对的,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同样如此。不可否认,草根文化不乏庸俗、粗疏、浅陋、浮躁的成分,有时甚至是消极、颓废的代名词,因为它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引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和凝炼。但这绝不能成为漠视、诋毁草根文化的理由。当下社会要求坚持两者的辩证发展、和谐共生。创业文化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推动创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不同文化在冲突和碰撞中不断发展,在融合共生中不断优化。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的多元性是推动人类进步所不可缺少的佐料,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进的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才能更新发展。”创业文化发展同样如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何种文化都是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没有亿万群众的伟大实践,精英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会因曲高和寡而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草根文化是精英文化的源泉。但草根文化也需要精英文化的规范和引导,对其精华进行凝炼和提升,对其糟粕予以改造和剔除,精英文化应履行所承担的社会教化和文化创新的使命。在创业文化生态中,两种文化并非各自独立、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既要反对精英文化对草根文化的话语霸权和“唯我独尊”的统治地位,又要防止草根文化腐朽、颓废的东西对精英文化的侵蚀。为此,需要加强创业文化生态建设和创业文化教育,通过生活化、人本化、实践化的教育,使草根群体和精英群体对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存在作用的认识上达成共识。如今,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发展,草根文化正在蓬勃发展,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拥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漠视、排挤、打压草根文化已成为过去。草根文化和精英文化在同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辩证发展、和谐共生,创业文化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将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三、创业文化: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和谐共在

科技文化是指人们运用科技去适应、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方式及其成果。它是伴随西方16、17世纪科学革命和18、19世纪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可否认,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科技文化相对匮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文化上,“诚然,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具有广阔的容纳空间,它允许并倡导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沟通,不过关注的重点是人文文化,是思想道德问题,而不是科技文化,科技文化只是思想道德提升的手段”。

传统的封建人伦文化阻碍了具有创新、唯实、怀疑、批判、理性、实效等精神的科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强调伦理本位、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中,个人对国家、社会高度依附,不愿去从事那些具有冒险性、创造性、对抗性的创业和科技创新活动。在经济上,靠农业立国的自然经济主要依赖人们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社会传统的延续和风俗习惯的维系。它可以不像工业生产那样对科学理论的发明和技术革新的运用有较高的要求和依赖。只有有了社会需要,科技进步和科技文化发展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充分说明社会需要对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实现了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社会生产力焕发了勃勃生机,创新企业不断涌现,全社会形成了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舆论氛围。江苏把“创业创新创优,争先率先领先”作为新时期的江苏精神。国家大力扶持创业企业,为此成立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孵化器在企业孵化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营造了一种以挑战、冒险和创造性为价值观的创业文化。生产效率、创业竞争、个人价值实现强烈地推动了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反过来,科技的进步又不断地促进创业发展,影响、改变着创业者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了浓郁的科技文化气息。然而,由于不少创业企业在实现利益、财富积累的过程中,片面地强调科学技术的物性工具价值、适用价值和功利价值,使得科学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科技生存的异化和人性的扭曲。技术以其自身强大的物质力量控制、物役和肢解人,强力地改造、控制、征服自然,致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恶化,出现生态危机,出现科技异化、科技文化非人的文化现象。因此,在创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并有力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科技与人文对立的现象,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科技文化,引领科技人性化、生态化、人文化的价值取向。创业不仅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要引领精神文化的进步。

创业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而且需要人文文化的精神动力支撑。创业的最终目的应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存在。科技创新与发展也应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科技发展的人性关爱、生命关怀的人文文化品格。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不是要互相取代、互相包含,而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实现创业以及创业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统一、辩证发展、和谐共在。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与教育,实现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然而“实现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必须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要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培育人们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大力传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积极倡导、营造和谐的人文文化;实现科技文化对客观真理的追求与人文文化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统一,最终达到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统一和和谐共处、共在、共进。

作者:周勇单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