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视角下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东方来的小鸟》:西方探索大地,东方探索天空
公认的最早的“异乡人”系列小说,当推埃及作家陶菲格•哈基姆在1938年发表的《东方来的小鸟》。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与他曾在巴黎留学的数年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小说后来被认为是异乡人小说的开山之作。该小说取材于陶菲格•哈基姆在巴黎留学期间的见闻。小说的主人公是埃及青年穆哈辛,他被父母送往法国留学。穆哈辛是一位热爱学习与读书的青年。他刻苦而又低调,在小说中,他常常在灯火暗淡的图书馆中潜心阅读,他最爱看的小说是柏拉图那本《理想国》。与穆哈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西方学生,他们热爱运动喜欢参加社交娱乐。穆哈辛的爱好是写作与艺术,穆哈辛虽然在大学中学习法律但他更热爱戏剧与音乐,在法国有大量的剧院,这让穆哈辛倍感欣慰,他常常独身一人出入其中。小说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穆哈辛在剧院听音乐时的情景。穆哈辛最喜欢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聆听这些音乐的美妙时,穆哈辛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强大与迷人。穆哈辛在法国的大学里也结识了一些当地朋友,法国青年安德里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两人过从甚密,但两人在生活态度上却截然相反。穆哈辛是东方文化的理想主义,而安德里则很务实。两人对对方的思维都不敢苟同。在法国留学期间,穆哈辛恋爱了。穆哈辛喜欢上了法国姑娘苏琪,苏琪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姑娘。穆哈辛多次鼓起勇气想向苏琪表白,但是穆哈辛却因为自幼生长在东方社会,对传统礼节十分自已,无法敞开心扉,最终导致两人关系越发疏远。不过,这一切都被好友安德里看在了眼里。在安德里的鼓动下,穆哈辛终于决定大胆追求苏琪。穆哈辛突然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还为苏琪送上了一只可爱的鹦鹉,于是苏琪接受了穆哈辛,不过没过多久,苏琪就与穆哈辛分手了。穆哈辛这次短暂的恋爱并不是西方人那种情欲与肉欲交融,相反,是具有东方柏拉图式的恋爱,是精神上的痛苦多于肉体上的欲望。小说中还有一位主要的角色,那就是俄国工人伊凡。伊凡在西方社会中处于下层,但身为留学生的穆哈辛却与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小说加入这个人物,其实为了表现对工人阶级的同情,也为了突出东方文明对于下层人民深厚的感情。俄国工人伊凡不仅是他的朋友而且还是其中启发性的人物,小说中很多关键点都由这个叫做伊凡的俄国工人所揭示。伊凡在地理上是一个介于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人物。作者通过塑造伊凡的形象,并借助伊凡之口表达了中西方文明的差异———“西方探索大地,但东方探索天空”。这句话颇具诗意,似乎还有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影子,它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所了解的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虽然言简意赅,却也不失深刻。其实,作者想通过这部小说,表现出西方文明的伟大之处在于物质与经济,但是却缺乏东方世界的纯真与高尚。西方重视物质文明,东方更侧重精神文明。
2《移居北方的季节》:不可调和的两种文明
20世纪60年代在阿拉伯世界出生的作者,他们所处的年代是阿拉伯世界落后、贫苦的年代。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怀着强烈救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去西方学习,希望终有一天能回到祖国,重振祖国的繁荣。《移居北方的季节》一书描写了小说主人公穆斯塔法•赛义德在英国伦敦的生活,在穆斯塔法•赛义德眼里,伦敦是一座腐朽堕落的“罪恶之城”。他从骨子里憎恨这座城市,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穆斯塔法•赛义德是在24岁时获得牛津大学学位的,他毕业后在学校里做了一名讲师,在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淫后,穆斯塔法•赛义德开始变得放荡不羁,沉溺在享乐之中。但他也是矛盾的,他有来自东方人的强烈自卑感。赛义德虽然在英国结婚生子,却不能安于此。他与多名女性长期交往,后来还杀死了她们,因此穆斯塔法•赛义德被判入监狱。出狱后,他开始憎恨西方文明,独身一人回到了苏丹隐姓埋名,不提当年。在苏丹他与一名女子结婚生子,生活渐渐安逸起来。可一次酒醉后,他用英文朗诵了一首诗歌,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失意的穆斯塔法•赛义德选择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部小说不是单一主线的小说,相反,小说以“我”的口吻叙述了穆斯塔法•赛义德的一生。我与穆斯塔法•赛义德是朋友,在穆斯塔法•赛义德死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文明,与穆斯塔法•赛义德选择“报复”式的毁灭不同,“我”希望找到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融合点,希望可以为两种文明的融合努力。这部小说很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之间的巨大矛盾:一种是苏丹历史上的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国家矛盾,另一种则是两种文明之间的龃龉。小说主人公对他的西方妻子是又爱又恨,他内心里有东方文明的根,而又热衷于西方文明的物质文化,这种精神分裂般矛盾让他最终选择了毁灭。这部小说试图找寻两种文化之间的“融点”,但也仅仅停留于此,并未脱离描绘现象的苦恼里,归根结底没有找到答案,这无疑又是悲剧的结尾。这部小说相比于《东方来的小鸟》来说,对东西方文明的描写更加深入,也更加接近精神内核。苏丹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化统治,长期受到压迫,骨子里有对西方文明的仇视。西方文明确乎有许多高明之处,但东西方文明又不是可以简单地融合起来的事物,穆斯塔法•赛义德的死无疑预示了两种文明之间的“不可调和”。这部小说试图寻找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集而无果。
3《杜鹃钟》:两种文明的美与丑
“异乡人”系列小说的第三阶段,被东方人在西方世界的种种反思所充斥着,这一时期的异乡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西方的伟大之处,并对自身进行西方化的学习与借鉴。但他们也清楚地看到西方社会中的不足,在他们身上作为“异乡人”的烙印依然存在,并深深地折磨着他们。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感情。这时期的代表作家是黎巴嫩小说家米哈伊尔•努埃曼。这位出生于1889年的现代作家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与东方人特有的情结,但他又是明智的,他看到了东方文明中的不足与愚昧,也客观看到西方文明的伟大之处与不足。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方面,作家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他自身代表了东方的文明精神,另一方面又亲身在西方社会中生活,感受到西方的美与丑,以西方为镜子,明察祖国东方文明的不足与缺憾。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代作家找到了东西方文明的一种平衡,明白了自己在东西方文明交织下的处境及应对态度。米哈伊尔•努埃曼的短篇小说《杜鹃钟》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创作于米哈伊尔•努埃曼在美国居住期间,他开始怀念祖国,并最终决定回国定居。小说主人公是黎巴嫩青年哈塔尔。哈塔尔从小在黎巴嫩长大,他与发小黛本青梅竹马,到了成年就决定结婚永远在一起。然而意外却发生在哈塔尔的新婚之夜,一位来自美国的商人法里斯•赫巴尔用一只杜鹃钟俘获了黛本的芳心,黛本最终与这个美国商人私奔了,黛本的父亲忧愤交加而死。哈塔尔虽然心里难受,但仍然强忍着悲痛反思自己在黎巴嫩乡村的生活,他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你的家乡怎能与那个制造杜鹃钟的各个部件并把它装配成一架奇妙绝伦的机器的国家相提并论?杜鹃钟在小说中是一种象征,象征西方发达的文明。在黛本跟随美国商人私奔后,哈塔尔不久也漂洋过海寻找黛本。而黛本跟随美国商人到美国后,也并未过上幸福生活,很快美国商人抛弃了黛本,她最终沦为一名为生计奔波忙碌的服务员,哈塔尔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这时,杜鹃钟便象征着西方文明光鲜背后的腐朽。这部小说采用一种倒叙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哈塔尔之眼,去观察东西方文明。他先是反思东方物质文明的落后,后来又意识到西方精神文明的匮乏,到最后,哈塔尔内心明白,作为东方文明的一分子,自己不能妄自菲薄,相反应该努力在自己的土地上去创造幸福生活。
作者:赵菡菡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