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区别对作品翻译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这里如果照着中文的意思直接将这句话翻译成:“Shedoesn’ttakeafterhersideofthefamily,grandmother.SheismorelikeaJia.”就很有贬损贾母娘家的嫌疑。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有着深厚理解的杨戴伉俪在翻译这句话时就加入了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其译句为:“Shedoesn’ttakeafterherfather,son-in-lawofouroldancestress,butlooksmorelikeaJia.”这样就将凤姐所说的言外之意在译文中也得到了形象明白的体现,并且成功地将中国源于封建社会的家庭体制文化传统忠实地传达给了异国的读者大众。
再如,我们都知道,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中,对于“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这些源于父母两支不同血脉的八种平辈关系,以及“姑父”“姨父”“舅舅”“叔叔”“伯伯”这五种血缘关系的亲属都有着相当严格的区分,可是在英语的文化传统习俗中却只是将其简单而笼统地称之为brother,sister,cousin或uncle。这种源于传统文化的区别形成的语言表达差异,是不同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很大障碍。就以上面的亲属称谓为例,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其最主要的核心关系是以父子血脉为尊的一种血缘习俗,深受这种传统习俗影响的东方民族,将父系亲属放到至尊的位置,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区分这种血脉上的差别,在中国传统家庭亲属的称呼上就产生了这样细致的分类。
可是在西方的文化习俗传统上,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像中国家庭这样多的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只有最为简单的夫妻关系来作为一个家庭最主要的核心关系,因此,西方人的观念中根本就没有必要去那么细致地区分其他各种亲属关系。这样也就难怪国外那些翻译家们在翻译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为了其中错综复杂的各种亲属称谓而绞尽脑汁。还有我国著名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在翻译时曾为有些人直接翻译为SisterAqing,在我们中国传统的称谓中,“嫂”是指嫁给了自己兄长的已婚女子的称呼。可是在英美等西方的民族文化中,sister这个单词的含义除了“姐妹”以外,还有一个意思是作为修女的一种称呼来运用的,这样的翻译就使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沟通有了很大的差距。
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何为“习俗文化”。根据《汉语大辞典》中的定义,习俗文化,就是指那些贯穿于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以及交际活动中的,源于不同民族风俗习惯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习惯。这种源于不同民族生活习俗积淀下来的不同的社会风尚、伦理习惯,往往会使翻译者在翻译时较难准确地传达出这种来自民族习俗的内在含义。例如在法国的习俗文化中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亲吻嘴唇,就意味着可以同床共枕相拥而眠了。因此,为了在翻译中尽量照顾到这种不同的民族习惯,以防伤及目标语言国家的民族风化,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将英国文化习俗中的接吻,翻译成法国文化习俗中能够接受的、与其意义相当的拥抱。像这种与作品原文有所差异的翻译策略,其实并不能够真正传达出源语言文化习俗的风貌。
而在英汉翻译中,最典型的习俗差异是这两个民族对待某些动物的不同态度,以及在这不同态度背后蕴涵的深层的文化习俗内涵。例如在中国人的习俗文化中对于猫的喜欢是十分鲜明的,因此,我们就常常用“馋猫”来比喻那些有点小可爱的喜欢吃东西的人物对象,这其中含有了很大程度的亲昵成分。可是在西方的习俗文化中,cat则是用来喻指那些“包藏祸心的女人”的,这一源于习俗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不得不慎重考虑。在汉语的习俗文化传统中,“山羊”是个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中性词,可是在英国人的文化习俗中,goat这个词却有“色鬼、不正经男人”的含义。也正因如此,我们国家出口到西方英美等国的五羊牌自行车,遭遇了空前的冷落,不管是男式的还是女式的,都乏人问津。
我们再通过一个笑话的翻译来说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习俗差异导致的语言文化障碍:Alittlegirlatherfirstchurchweddingsuddenlywhisperedloudlytohermother:“Mummy,hastheladychangedhermind?”“Why,dear,whateverdoyoumean?”Hermotherasked.“WellMummy,shewentuptheaislewithonemanandcamebackwithanother!”在这个笑话中,最后一句直接翻译成“和一个男人走上礼坛,和另一个男人走下来”。这句话是这个笑话理解的关键之处,需要对英美文化的婚礼习俗有所理解才能够真正品味出其中的含义所在。在西方婚礼的传统习俗中,新娘是由自己的父亲牵着手带到婚礼的神坛,然后在神父的祝福声中将新娘亲手交给新郎。因此,在翻译中假如译者并不深谙西方的婚礼传统习俗,就有可能产生这种因习俗文化传统而导致的理解差异,而真将这句话理解成了新娘在婚礼过程中换了两个男人,这样就根本谈不上幽默的品味与欣赏了。
就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一样,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姿绰约而又为本民族所标榜的饮食文化。我们汉语中的“甲之熊掌,乙之砒霜”这句民间俗语,翻译成英文就成了“Oneman’smeatisanotherman’spoison”。这种翻译时单词意义上的差异其实恰恰反映的是这两个不同民族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性存在。还有例如西方人在形容某一个地方人很多、非常拥挤时,常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Itwaspackedlikesardines”,根据字面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而同一是形容人多拥挤不堪,我们中国人则常用“人多得像下饺子一样”来形容。
曾经有人认为在翻译类似于这样的句子时应该采用同化的翻译策略,因为在西方民族的饮食文化中没有“饺子”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食物,而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对于“沙丁鱼罐头”这种食物知道的人也寥寥无几。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平台日益增多,因此,沙丁鱼罐头这种原本属于西方民族饮食传统中的食物也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并逐渐被中国人所熟悉、接受,而“饺子”这种蕴涵着中国民俗传统文化的食物,在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中也逐渐被别的民族国家所熟悉并接受。这样,在进行英汉翻译时,我们就可以直接翻译,将这种具有东方民族传统习俗的饮食文化直接转达给英国读者。这种习俗文化上的交流,促使各自的民族文化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线达到一种大同的效果,进一步增进了两国文化的相融。
结语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源于传统文化形成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学术研究中无法规避的艺术事实存在,因此,在面对这一现在存在时,译者只能以客观的翻译策略去解决。翻译不只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且还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的交流共融。在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究竟对源语言采用直译还是意译是同化(adaptation)还是异化(alienation)的翻译方式,这最终由译文的最后效果来决定。但是,翻译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真”。
作者:杨晓丽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