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秧歌民俗文化在大众健身中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昌黎地秧歌(“冀东地秧歌”和“河北地秧歌”)是秦皇岛市、唐山市所属的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本文通过对昌黎地秧歌的背景、特点、风格、表演形式等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其健身价值及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昌黎地秧歌;民间舞蹈;全民健身
昌黎地秧歌是流传在山雄水美的昌黎,以及与昌黎相邻的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城乡的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种类之一,是中国北方民间舞蹈艺术的最艳丽的一朵奇葩,又被称为“冀东地秧歌”和“河北地秧歌”,俗称:“地跑”、“地出溜”,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1996年11月,昌黎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光荣称号。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5Ⅲ-2秧歌)。
一、昌黎地秧歌的特点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手持道具、徒步进行套路与即兴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其在表演时不追求场面、阵势,突出戏剧性和戏剧的表演效果,追求细腻、逼真、风趣、清新风格,注重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尽情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强调身体各部位的相互配合,肩、胯、膝、腕扭动灵活,表现诙谐有趣,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等艺术特点。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分排街秧歌、场子秧歌和可即兴表演两种。
通过实地考察中发现,在地秧歌表演的队伍中,有上至六旬老人,下至五周孩童,说明昌黎地秧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表演者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
昌黎地秧歌对道具的运用也独具匠心,创造了变化无穷的扇子花、手巾花、烟袋花、棒槌花等及视扮演的人物而择的如:剑、刀、竹竿、鞭子、串铃、担子、驴具等,其中仅扇子花就有八字扇、鸳鸯扇、抱月扇、簸箕扇、风云扇、小展翅扇等70余种。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二、昌黎地秧歌的活动与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著名的昌黎地秧歌艺人为代表周国宝、周国珍和张谦等人,将昌黎地秧歌的发展推向鼎盛。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将一个翻身农民送媳妇回娘家的故事加以整理加工,以其特有的风趣,幽默、滑稽的舞蹈动作、红火、热烈的表演场面和鲜明、亮丽的人物形象,一举夺魁并推向全国。昌黎地秧歌艺术于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时期,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专业群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昌黎地秧歌艺术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使得昌黎地秧歌的精品之作相继问世,屡次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比赛中获奖。鉴于昌黎地秧歌的巨大影响,1996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昌黎地秧歌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昌黎地秧歌得天时、地利、人和而进入活动高峰期。如今,它已成为昌黎一带社会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传统节日和盛大庆典活动中,昌黎地秧歌都成为群众文艺队伍中的主力军,充分显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三、昌黎地秧歌特征及社会价值
1.强劲敏捷的时代性
昌黎地秧歌以面部表情传神,舞姿动作细腻,现场表现力极强为特征。不仅反映了昌黎一带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也是其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如今的昌黎地秧歌不仅吸收了其他秧歌的表演形式,还在胯部动作中吸收了迪斯科、街舞等现代舞蹈风格动律,舞蹈表演也由即兴性逐渐向程式化、编排作品发展,使肢体动作不断展开,动作幅度不断加大,舞姿更加开放,打开了传统舞路的精神特质与现代意识沟通的渠道,使整个舞蹈富有强劲、敏捷的时代美感。
2.继古创新的开放性
昌黎地秧歌在继承传统地秧歌的基础上,融汇与吸收了戏曲招式和吸收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的艺术精华,完全符合了戏曲舞蹈的轻快自如、自由灵活、造型优美、细腻逼真、风趣清新的美学原则,呈现出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昌黎地秧歌不仅突破了传统地秧歌的模式,而且极大地丰富与增强了其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构建了新的风格特征。
3.具有强身健体的特点
现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活动大幅度与群众性的健身、自娱活动与全民健身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强身健体和自娱自乐融为一体,形成了新质的舞蹈模式,具有较强的强身健体作用,使民族体育充分显示了其实用价值,深受广大中老年人的喜爱,也成为昌黎一带农村青年精英的象征。
四、昌黎地秧歌在当前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
1.为壮大群众体育队伍奠定基础
昌黎地秧歌一开始是在农民中兴起的,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具有相当稳定的民众基础,参与人数众多,是一种涵盖各个年龄阶段的富有魅力的广场舞蹈。我国的老年人口已达一亿之多,如果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好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锻炼,将有不少的人成为典型的体育人口。同时,通过不断对昌黎地秧歌进行编排、改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气息,在学校和农村广泛推广,可快速增加体育人口,为壮大群众体育队伍奠定基础,促进“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开展。
2.促进“非遗”项目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把我国建成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促进“非遗”项目与学校体育的融合既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又有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既使民族传统得以传承和保护,又发挥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新晨
河北科技大学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二贵摔跤、常山战鼓等十余项。2009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了河北科技大学的“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工作。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做了报道。
为了验证昌黎地秧歌的健身效果,我们以河北科技大学昌黎地秧歌舞蹈队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几项素质进行对比研究。数据表明,昌黎地秧歌对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项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是昌黎地秧歌未来的希望,为使这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能得代代相传,为了提高学生的健美水平、培养学生的英雄气质,我们应积极组织、倡导地秧歌进校园。
通过在学校开展学生喜欢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态度、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还可以影响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参加体育锻炼,推动社会体育的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曹平,付德全.中华舞蹈志•河北卷[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周大明,杜滇峰,宋建龙等.河北省民间舞蹈现状调查报告[R].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工作简报》.北京: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2008.3.
[3]昌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昌黎县志[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4]陈考平.影响“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社会因素初探[J].体育科学学报,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