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高校校史文化发展与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要德育为先,融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为一体,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一所高校的历史,是开创者建校初心的记录,是几代人辛勤建设的汗水印记,是高校不同时期的发展足迹,是高校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立德树人的历史凯歌。作为高校文化,高校校史是一本高校立德树人的教科书,它承载着历史,鞭策着今天,激励着未来,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现状分析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群体对校史文化的认知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8份。参与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为370人、368人、353人、137人,其中:文史类及艺术类专业学生占33.21%,理工类学生占66.69%。通过调查可知,大学生目前了解校史文化、接受校史教育主要通过校史文化活动、课堂老师讲授、参观校史馆和校园新媒体传播等途径,大家对校史文化的涵盖范围有着清晰的认知,认为其应涵盖学术氛围、教风学风校风、校园建筑、管理制度、庆典仪式、校训校歌、办学宗旨等各个方面,并对校史文化在高校开展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示高度认同。但是,当前学校校史文化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影响程度较为有限,10.59%的学生甚至认为并未产生任何影响。调查显示,71.09%的学生认为当前高校的校史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史文化建设存在许多薄弱环节;89.0%的学生表示自己仅在入学时接受过校史教育;仅4.56%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校史文化活动,而从未参加过校史文化活动的占21.99%;63.44%的学生表示从未阅读过校史文化有关的书籍;89.17%的学生没有上过校史选修课;56.35%的学生表示仅去过校史馆1~2次;不知道有校史馆或知道但从未去过的学生占38.44%。虽然现状堪忧,但调查中显示:学生对校史文化的建设有诸多期待,如期盼能对校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希望学校能加强对学校发展历程、大学精神、优秀校友、学术大家及校史实物展品等的研究和宣传,成立校史文化社团,多举办校史文化专题讲座,推进校史文化进课堂,加强校史馆及数字校史馆建设,增强校史景观建筑,加强校史编研,等等。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拜访了相关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探索存在问题的原因,归纳如下:一是校方对校史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战略规划不到位,甚至没有规划;建设观念陈旧,缺乏创新;建设力量分散,尚未形成合力。二是缺乏对校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校史编研工作较为滞后;校史研究团队力量较弱;校史文化产品缺乏深度开发。三是校史宣传教育途径狭窄。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校史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宣传平台缺乏创新。四是校史文化载体建设较弱。校史馆建设落后;数字校史馆建设进展缓慢;校史文化景观同质化严重。
校史文化建设与发展对策
1.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夯实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基础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应成立校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将校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坚持整体布局、重点推进的原则,结合高校发展方向、工作部署和优势特色,制定校史文化阶段性建设目标,加强对校史文化建设工作的全方位指导,健全人员、经费等保障机制,让校史文化建设不再成为高校边缘化的工作,以保证其立德树人功能的实现。二是坚持创新建设理念。校史文化建设应尊重时代特性和新一代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处理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建设传统优良校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为校史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重塑校史文化的灵魂。尤其是当下,应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伟大理想,赋予校史文化新时代的内涵。三是形成多方建设合力。校史文化的形成,是高校建设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积累沉淀,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与展现,更是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因此,校史文化建设绝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只有全员共同参与并形成共同的愿景,才能建设并发挥好其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2.深度挖掘高校发展历史,不断丰富校史文化资源一是强化校史文化编研。相对于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校史的编撰是一项繁杂而细致的工作,它不是对校史档案的简单堆砌和整合,更不是流水账式的编年史记录,而应该在大量的档案资料中删繁就简,突出编研重点,选取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提炼和加工,分阶段、分专题出版特色研究成果。同时,校史文化编撰还应注重对口述校史的编研。清华大学、华东师大等知名高校都已启动了口述校史编撰计划,并已产出了一些代表性成果。口述校史能将广大师生、校友的声音纳入校史研究领域,通过挖掘办学治校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校史文化更丰富,更贴近学生,更具人情味,并成为高校校史编研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建设专业化校史研究团队。校史文化建设是一项极具知识含量的工作。高校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重校史文化研究人才的选拔、培养以及团队建设,为高质量的校史编研和课程研发奠定基础。校史文化研究团队可由退休的专家学者、在职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组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校史文化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校史文化研究团队是校史文化建设具有正确性、创新性、持续性的前提与基础。三是开发校史文化产品。校史文化产品以物化形式传递学校的历史,因此在产品的设计开发上应突出学校历史特色,有故事、有寓意,容易被社会接受,而不是校园“LOGO+纪念品”的重复体现。如可制作知名校友的卡通故事画册,也可借鉴故宫游戏化实体书的推广模式,开发校史文化互动游戏书,利用游戏的轻松体验感消解学生对校史文化的排斥,让校史文化成为学生伸手就能触碰历史脉络的有温度的文化。
3.不断拓宽校史文化的传播渠道一是转型升级教育模式。改变灌输式的课堂传授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设置一些校史文化主题,让学生们上台讲,教师们台下点评,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思政课上,鼓励教师积极传授学校各类校史文化知识,将学生置身于校史文化氛围中。同时,应尽快把校史读本的研发和校史课程的设置摆上日程,在读本研发中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还可开发网络课程,借助声像资料等网络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是丰富校史文化活动的外延和内涵。校史文化通过积淀而存在、通过宣传而传播。高校应积极发挥大学生文化活动的教化功能,创新校史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通过成立校史文化社团或举办话剧、音乐剧、微视频、征文比赛等方式让校史更生动有趣地融入学生生活;在内容选择上,应侧重通过活动让学生对校史文化知识有详细的了解,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真实的感知。三是丰富校史传播的手段和媒介。全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多管齐下的传播格局,是新时代对宣传工作的新要求。校史文化的宣传可在纸媒、“两微一端”等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当前最受学生欢迎的网络直播软件,建立官方抖音账号,招募学生干部及志愿者开展直播讲座、趣味校史小故事评述等,通过在线互动,让校史文化跻身日常生活中,增强在校生、校友、社会大众等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此外,可创立校史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收集、访问量等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建立校史资源库,集合校友、社会群体的力量丰富校史资源,为校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贡献力量。
4.持续推进校史文化载体建设一是优化校史馆建设。校史馆是爱校荣校教育的最直观、最系统的文化基地,是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建设成就的重要载体。应结合校史文化的特点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对校史馆进行整体设计优化,明确校史馆的定位和功能,让校史馆“既上档次,又接地气”,切实发挥其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如可将传统纸质展陈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让参观者的体验多样化;可利用校友返校、校庆日及重要节日节点举办专题展览,让参观者获得更加真切的记忆感知和归属感。同时,档案馆收藏的名人字画、文物和珍贵文件资料等,大多由于价值贵重而终年尘封仓库内,制约了其使用功能,可以借鉴博物馆的工作方式,将它们分类分阶段在校史馆进行展示,让校史馆既亮点频出,又能发挥珍贵档案的历史教育作用。二是推进数字校史馆建设。利用数字校史馆开展校史文化教育,扩大社会影响力,并使其成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的创新工作。数字校史馆可以打破实地校史馆场地、经费、展览时间等限制,利用高科技手段动态地、完整地呈现校史文化内容,是实地校史馆的延伸和校史文化建设的形势所趋。要建设好数字校史馆,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关键。应加大对校史档案资源的收储力度,建立完整的数码、声像档案数字化体系,利用VR、大数据等虚拟技术增强受众的互动体验感。三是营造具有标志性特色的校史文化环境。环境对学生立德树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其特有的校史文化环境的营造。现在许多高校都地处新建的校区,更应该在新的环境建设中注重对校史文化的传承,要紧紧结合学校历史,挖掘有代表意义的文化元素,如大学精神、代表人物、文化标识等,还可通过建设校史长廊、文化宣传栏、设计特色路名等方式构建起完善的校史文化识别系统,让学生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增强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同。
参考文献:
1.张秋芝.中国文化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2.于凤菊,崔保锋,王娟.大学校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
作者:吴童 单位: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