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区文化比较论文范文

地区文化比较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区文化比较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地区文化比较论文

一、伏牛山文化与汝颍文化的关联

虽然影响的区域各有不同,伏牛山文化与汝颍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伏牛山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有许多河流都源出于伏牛山。“伏牛山一山出三水,往南流淌的白河入汉水,属于长江流域;中间往东流淌的沙河(滍水),纳汝河、澧河、湛河、应水、颍河,注入淮河,属于淮河流域;北为伊洛河,注入黄河,属于黄河流域。”[4]2可见汝河和颍水都发源自伏牛山,从豫西南的崇山峻岭涌出,灌溉了豫东南的万顷良田,并最终汇入淮河。除了地理环境上的关联之外,伏牛山文化和汝颍文化的关联还深深地体现在人文历史当中。《史记》中记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5]颍川和南阳都是夏人故地,其风俗也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秦汉时代,出自伏牛山地区与汝颍地区的士人都崇尚文法、权术等法家思想,韩非、申不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其实,在唐代之前,汝南郡和颍川郡所含纳的地区不仅包括豫东南,而且还包含了豫西南的广大地区。“汝颍多奇士!汉以来即有是言,自秦易封建为郡县,宝丰不隶颍,即隶汝。”①前文中我们提到宝丰、叶县在汉代隶属于颍川郡。时至今日,宝丰、叶县则属于伏牛山腹地的平顶山市。可见在秦汉时期,除南阳地区外,豫南地区大致都被囊括在颍川郡和汝南郡的区划之内。伏牛山地区与汝颖地区山水相连,声气相通,长期的文化交融也造就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比如,两地都是我国的瓷文化重地。遐迩闻名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中,汝州的汝窑和禹州的钧窑赫然在列。并且,汝窑和钧窑的成立年代也相仿佛。汝窑的烧造年代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二十年间,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窑址在今宝丰县清凉寺。宝丰在宋代属汝州,故称为汝窑。钧窑是继汝窑之后徽宗年间所建造的第二座官窑。其窑址分布在今禹州市境内。汝窑瓷艺精良,钧窑色彩缤纷,二者同为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精品。从地理环境上看,汝州和禹州地近汴京,方便向宋廷进贡,这大概是汝窑和钧窑在北宋末年兴起的直接原因。从陶瓷艺术本身来看,汝窑和钧窑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在考古发掘中,专家经常能够发现一些似汝非汝、似钧非钧、亦汝亦钧的青瓷。“汝钧不分”也一直是古陶瓷研究者通行的说法。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文化现象,大概是两地瓷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结果。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汝钧不分”乃是伏牛山文化与汝颍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当然,伏牛山地区和汝颍地区毕竟在自然环境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者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山水文化。

二、伏牛山文化与汝颍文化的区别

山水是天地自然的代表,元人汤坤曾说:“山水之为物也,禀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山水”一词虽然常常被人们连在一起称述,但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山文化与水文化毕竟还有一些区别。名山似乎总会和佛道隐逸联系在一起。佛教以清静立身,其寺院选址往往在名山大川之间。“天下名山僧占多”,除四大名山之外,我们国家尚有许多佛教名胜之所。位于伏牛山地区的香山寺有“观音祖庭”之誉,传说观音菩萨便是在此地出家成道的。宋人祖琇曾在《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三中记载:律师尝问天神观音大士缘起。天神对曰:“往昔过去劫有王曰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仲曰妙音,季曰妙善……为神捧至他岩卜居,神曰地薄不任,凡三迁而后得令香山。妙善居之,木食涧饮……忽然祥云周覆,天乐发声动地雨华,乃现千手千眼圣像,当空堂堂,从者万数,庆悲之声震响山谷,须臾菩萨还复本身,俨然而逝。王及夫人二姊阇维收舍利,即山建塔。”宣又问:“菩萨处处化身,岂应独在香山耶?”神曰:“今震旦(中国)境内,惟香山最殊胜。山在嵩岳之南二百里,今汝州香山是也。”②香山寺约建于东汉末期,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香山寺有十几处下院,分布于宝丰、鲁山、郏县、方城、密县等地,是名副其实的伏牛山地区的佛教中心。除香山寺外,汝州境内的风穴寺(又名香积寺)也是中州名刹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曾作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深处大山之中,风穴寺寂无人知。不过,也恰是由于这份孤冷,风穴寺才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与深山古寺相比,汝颍地区在人文景观上却有另一番状貌。汝南、颍川两郡河道纵横,交通十分便利。颍水发源于颍川郡西北,流经阳翟、颍阳、临颍、西华、项县、汝阳、慎县等地,最后汇入淮河。汝水发源于颍川西北的临汝,流经颍、郏、定陵、定颍、上蔡、新蔡等地,亦汇入淮水。例如,在历史上十分出名的颖亭是颍水上的景观,清代诗人王士祯曾有诗云:“青山围颖亭,下有清颖流。石濑何浅浅,力始胜方舟。金沙映素条,策策千万头。斜日照冰雪,微风矫轻鸥。侧身望中古,企彼巢与由。粃糠铸尧舜,心与造物游。不逢挂瓢人,北指轩辕丘。”这首诗不仅描绘出了颍河流域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还缅怀了与颍水有关的古之先贤。再如巢父和许由,二人都是上古时代的隐士,传说尧想将天下让位于二人,皆不受。皇甫谧在《高士传》中云:“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

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殁,葬此山,亦名许由山。”③巢父、许由先后隐居于颍水之滨。此外,比二人时代更早的黄帝也曾在此地避暑纳凉。伏牛山区和汝颍地区同为中原文明的腹地,各自留存了无数人文遗迹。盘古开天、伏羲画卦、周公测影等传说都流传于汝颖地区。据考古调查,早在50万年以前,伏牛山地区就已有人类居住。“南召人”“卢氏人”的先后发现,“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的陆续清理,坚实地证明了伏牛山地区是华夏民族早期重要的居住生息之地。说到两地最显著的文化特色,二者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可以豫剧中的几大派别为例予以说明:豫剧产生于清代中叶,早年曾和锣戏、卷戏同台演出,后经艺人的努力,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受人们欢迎的剧种。不过,为了更好地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适应,豫剧也对自身的艺术形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唱腔、表演,甚至上演剧目都具有地域特色”。豫剧大体可分为四大派别,即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及豫西调。以沙河调和豫西调相比:沙河调,又称“南路调”,它以漯河、周口为中心,流行于沙河流域的许昌、禹县、长葛、舞阳、临颍、郾城、界首、阜阳等地方。从区位来看,沙河调所流行的地区正好是汝颍地区。因地处豫东南,沙河调在唱腔板路上多了一点坠子和越调的成分,其演唱风格以激情见长。而豫西调主要流行于豫西南的伏牛山区,由于戏班演出时常常靠山搭台,所以也称“靠山吼”“靠山簧”或“山梆子”。豫西调在唱腔风格上显得沉稳厚重,其演出剧目也多以悲剧为主。“近山者音刚,临水者音柔,平原者音和”,豫西调的低沉厚重与沙河调的清亮激越与其所处的山水环境密切相关,两者的鲜明差异能使我们品味出伏牛山文化与汝颍文化的不同风格。伏牛山地区和汝颍地区都身处中原文明腹地,山水相连、血脉相通,在历史上也都有过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两地一时涌现出了无数文人贤士。到了东汉末年,汝南地区人才辈出,当时有“汝半朝”之说。不过到了唐宋时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经济中心已由中原南迁至江南地区,中原文化整体走向衰落,伏牛山文化和汝颍文化自不能例外。时至今日,不提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即使是放在河南省内进行比较,伏牛山地区和汝颍地区亦略显落后。尤其是汝颍地区,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已渐有“东南塌陷”之势。俯仰今昔,人们常会临水浩叹:汝颍之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怎样更好地利用自然文化资源,使得豫南地区迎头赶上,才是我们研究伏牛山文化和汝颍文化的主要目的所在。

作者:赵星单位:平顶山学院文学院